例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的实施原则
2021-12-04周燕
摘要:2017年9月1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该教材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远及近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的学习内容。如何实现课程目标,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特点,必须以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为学习起点,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做到知行合一。文章就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的实施原则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实施原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更是凸显了本课程生活化的特点。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根本目的是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因此,不少教师开启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尝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毕竟将理论转变为实践也是需要不断摸索和改善的。
因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相关的学科,所以教师着手教学时就应该让教学回归生活,回归本真,构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让知识真正融于生活,使生活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一个“活因子”,改善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笔者认为教师在具体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需遵循注重回归生活、注重参与体验、注重真实常态、注重多元开放四大基本原则。
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要注重回归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化,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帮助学生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也应该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的价值所在。儿童健康、快乐、自信、有爱心、有尊严的生活,正是他们内心世界得以丰富,主体人格得以形成的基础。他们需要快乐的生活,需要健康安全的生活,需要有童真、童趣。我们的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学习的方法、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原则和法治素养的培养,都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应该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社会生活,培养社會责任感。真正的生活化教学绝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真正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念和知识融合于生活实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以生活教育为载体,借助多种手段与教学方法自然而然地进行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
今天提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是要做“基础的德育”,在这里显然不是强调“道德至善”,当然也不能是退守“道德底线”。小学道德与法治立足生活,不排斥、不放弃道德体系、道德序列中的高标准、高层次、高要求,而是强调从实际出发,从生活中最基础做起,把基础打好。比如:学习《我爱我家》,就是为了感知“家”的温暖,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孝敬父母、关爱身边的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做起。学习交通规则,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增强安全意识;可以尝试带学生走上街头,担当小小交通指挥员或是交通文明劝导员,让他们零距离感受遵守交通秩序的重要。而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反思,就是为了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与他人相处的实例让他们不断地去完善自我,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与自己不同的地方,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做到与人和谐相处。疫情期间,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最感动的人和事,从医护人员、志愿者、各行各业工作人员背后的付出,懂得什么是责任与担当,知道疫情当前,宅家不出门,不给社会造成负担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在此基础上,去关注世界各地疫情发展,纵观世界各国政府应对疫情不同的态度与处理方法,让学生深刻感受身为中国人的幸福与骄傲。
故此,为了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回归生活,教师应该在生活中学习,社会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将所悟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要注重参与体验
我们国家正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根本宗旨,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构建,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从重视学生发展的现实与可能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思想观念、法治观念这些素养与生活技能的掌握是不同的,素养多着眼于理论,而技能的形成多来源于体验和实践。单纯地灌输理论知识也不是真正地让教学生活化,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生活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多种多样的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体验。
比如:教学《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对舞水河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查找污染严重的原因,寻找解决污染问题的途径,形成调查报告,感受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应对自然灾害》时,布置学生运用访问家长、查找资料、实地考察等调查方法,结合怀化的情况,做一个自然灾害小调查,了解灾害的表现和危害,了解基本的防灾、抗灾措施。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义务劳动进一步了解社会,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走访发现生活社区的问题,撰写《我为社区发展献一策》,关心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为解决这些问题想办法、提建议,为社会、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要注重真实常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了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而设置的,育人自然是本课程构建和教学实施的要旨。2011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由此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还源于生活教育的真实性。因此,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反映真实的生活,践行真实的德育,力戒“假、大、空”。不能因为追求所谓的“高、大、上”而远离了生活之真,其结果必然是育人实效低下。如何践行真实性,那就必然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情,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形式主义是生活之真的大敌。为追求表面的和速成的育人效果做假、作秀,最终只能使育人结果走向反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应该是实际的、实在的、真实的生活。学生敢讲真话,敢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体验和对问题的理解,这正是我们应追求的目标。
比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周末巧安排》这一课“看图说说”环节的时候,本来设计的意图是想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怎么安排周末。不料,一位学生站起来张口就说“周末一点都不好玩,很无聊”,这与之前的预设大相径庭。那么,碰到类似情况,教师应该如何做呢?短暂停顿之后,笔者说:“你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你能在课堂上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说明你很诚实,信任老师,为你点赞。既然你觉得周末写作业也很无聊,那除了写作业,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尝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周末生活吧!”笔者在课堂上克制了自己的无措、焦虑,并用肯定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点评,增强学生说真话的勇气,与此同时,更让学生明白了合理安排周末生活的重要性。
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要注重多元开放
开放,是现代生活的重要主题。在科技迅速发展、经济文化多元、竞争日趋激烈、新旧观念冲突加剧等新形势下,现实社会纷繁复杂的生活必然影响到儿童。面对开放的生活,必须要做开放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
課程内容要从教科书扩展到社会生活中对儿童有意义的各种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活动要重视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把教材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结合起来。教材、课堂、学校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是很好的教科书。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不能局限于课堂内,而是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体现在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中。教学强调从学生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研究探讨的问题,但不再追求固定、统一的结论,而为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将书本知识与行走的课堂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某一主题学习中,能从多角度获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使教材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就能让学生在多元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生活化的学习。
面对价值多元的世界,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不少问题,教师应有积极的导向,但不一定非要作出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要大胆尝试让学生在多元开放的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疑惑与问题。例如:在《多元文化多样魅力》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一些案例感知各个国家在礼仪、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时,还需要明确多元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及其处理方法;在文化礼仪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去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对于多元化融合过程中矛盾的解决方法来说,教师可以在同学们了解文化差异的同时,让同学们进行分析、探讨而得出结论。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放性,还要面对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既要有继承也要有发展。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蕴含十分丰富。例如:勤劳善良、诚实守信、礼貌谦让、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善友乐群、热爱祖国等,仍然是我们今天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正是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我们的法治教育必须有时代特点,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使他们以后能够以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态应对现代社会生活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如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开拓创新、科学创造精神的培养;规则与秩序、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治意识的培养,以及关心动物、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热爱和平等责任感的培养,都是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主题教育活动应该关注的现代生活课题。
五、 结语
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使课程理念与目标有效落地,是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一线教学的教师一直以来探究的课题。希望文章能给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一线教学的教师带去一些思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敏月.谈基于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1(20).
[3]施彩虹.例谈小学品德课程体验式生命教育[J].当代教研论丛,2016(12).
作者简介:
周燕,湖南省怀化市,怀化市欧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