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研究
2021-12-04许倩倩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小学数学的重点转向培养学生基本数学计算技巧和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状况对于原有的教学方案作出改进和升级,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基于此,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方法研究的意义,其次列举了小学数学课堂中阻碍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因素,最后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具体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方法
一、 引言
独立思考能力指的是学生不依赖与他人合作或向他人寻求帮助,自己发现问题并独立寻求解决方法的能力。具有这种思考能力同样是学习能力强和心智成长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如果这种依赖心理较强,学生会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放弃思考,将寻求他人帮助作为主要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对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害无利。因此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意义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机械地、单一地传递书本上已有的知识,更要求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积极互动。在传统数学课堂中,一些数学教师过于重视对课本内容的讲解,反复阐述课本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有一定弊端存在: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也压缩了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主动性。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身份,创新教学方式,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重视程度。伴随着家长和老师们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也应该更加重视课堂内容,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思考环境。
三、 小学数学课堂中阻碍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因素
(一)教师主导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是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统一化管理。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数学思维强的学生仍然学有余力,而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则难以跟上课堂进度,甚至处于脱离课堂教学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模式也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数学概念进行记忆,并不能让学生学会灵活使用数学计算技巧,也无法教会学生将数学概念应用于具体题目解决同类问题。由于教师讲授占据了课堂大部分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感到压力,即使在严格监督下也难以使数学成绩得到大幅度提升。此外,枯燥的学习氛围会削减学生的探索欲望,不仅降低了教师教学的效率,还有可能会助长学生的消极情绪。
(二)课后作业内容多
小学阶段是学生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给小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其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重点难点知识。但有教师忽略了这一特点,从而导致布置作业量过多。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中,学生很难高效率地完成学习内容。一方面来看,过多的作业增加了学生学习时间,压缩了休息睡眠时间,无益于第二天学生专注课堂,还有可能导致学生长期脱离课堂。另一方面,在面对数量多,内容繁杂的数学作业时,小学生很容易草草了事敷衍对待,这也违背了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的初衷。从作业内容来看,一些教师在布置任务时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所布置的作业中包括难度较大的习题,解决这类问题无形中挫败了小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可能助长学生遇到难题求助他人的依赖心理。
(三)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引导不足
教师应当适当鼓励学生培养其主动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在遇到难题时,应当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之余,应当主动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就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现实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环节,经常通过一言堂的方式主导数学课堂,一味地将数学概念灌输给学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和反馈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并且在这样教育思想的培养下,学生会形成固定思维,减少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即使有完成课后习题的作业任务,学生也无法灵活运用老师讲授之外的方法进行探究。
(四)应试教育思想限制学生思考
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愈加激烈,小學生也难以避免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习。在这种教育模式影响下,一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将最终成绩与学生能力相挂钩,造成了一部分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为了快速提升学习成绩,教师通常采用布置习题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刷题来熟悉做题步骤,缩短思考时间。这样的方式可能有助于学生短时间内提高数学成绩,但并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处于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由于过于担心结果而产生压力,很有可能让小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消极逆反心理。这种教育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不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一是数学教材中的抽象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好理解,没有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很难主动培养数学思维,因此这类情况的根源还在于老师没有给学生留够充足的独立思考空间。
四、 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具体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情景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案例或者具体情境为导入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将学生代入到创设的情境中,从而引起共鸣,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章节时,可以先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了解图形的对称之美,激发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接着可以设置教师剪裁轴对称图形的环节,让学生产生实践和探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引入讲解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一个图形如果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边的图形可以完全重合,那么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教师也可以提前准备剪刀和纸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操作来理解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鼓励学生完成教学难点,让其判断和辨认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能做出图形的对称轴。这样的情境创设法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调动起活跃、生动的气氛,也能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关系,鼓励了学生主动发现身边数学知识及其应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二)激发学生兴趣,紧密联系生活
将数学知识紧密联系生活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育部也力求让教育从学生身边的情境和生活实践中出发,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教师应该主动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来进行课堂导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从而促使其主动学习。教师在创设与生活内容相关的情境时,不仅要注意从真实的生活内容中选材进行创意加工,也要注重对课外知识的拓展,挖掘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这样可以将抽象化的学习任务生动化、具体化,也能积累学生数学生活经验。例如教师在讲授《小数减法》这一章节时,可以创设日常我们在商店购买文具的情境,提出问题“一支钢笔7.5元,一支铅笔1.5元,一个书包40.6元,小明带了50元,小航带了100元,小美带了20.5元,他们各自可以买到多少学习用具?”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具体代入到了生活实际之中,调动了其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欲望,也在无形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加减法这一知识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总而言之,应该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创设生动、鲜活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教学任务中重要的教学步骤。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对于知识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使能对课本上的知识吸收、了解,也缺少了利用自己思维转化的过程,而这个环节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中重要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思维训练时,不能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讲课内容或书本知识生搬硬套或死记硬背,而要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和思考模式,以自身独有的方法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理解,并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熟练掌握这个步骤,从而能解决更多数学难题。例如教师在讲授《圆的认识》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来概括关于圆的概念、公式、圆周率等知识。首先可以讲解圆周率的历史和公式,由此而引申出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在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可以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自行车后轮旋转五圈可以经过多少距离?”让学生自主计算,从而加深对周长这一概念的理解。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也能建立直线和圆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解决类似几何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也能挖掘其独立思考的潜能。
(四)改变教学思路,提升课堂趣味性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应当改变传统教育中过分重视成绩这一观点,将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基于此,教师应当创新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思路,可以通过丰富课堂内容来增强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例如鼓励學生踊跃发言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生动举例:“一只青蛙四条腿,两个眼睛一张嘴……”并让学生以此为例进行接龙。通过民谣的方式来调动课堂的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参加和回答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参与思考的学生数量也逐步提升。在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有a只青蛙跳下水……”学生则会相应回答:“有2a只眼睛4a条腿。”这样的环节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大大提升,也在接龙的游戏过程中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反应能力,最终学会如何用字母表达数并理解其中的代换关系。因此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也是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五)引入课外知识,促进学生进行思考
小学教育不仅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也在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而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教材内容空洞枯燥,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调动起来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对数学现象进行解释,从而使数学学习过程变得有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知识,帮助学生对于抽象概念有更具体的了解,从而培养起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位置与方向》这一章节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家、学校等标志性建筑进行举例,展示不同的方向和位置。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数学概念,也帮助学生培养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起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提升他数学能力的重要前提。而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该在认识到这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开展有效教学,以此来促进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领略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东豪.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方法探究[J].读书文摘,2019(4):194.
[2]廖元宵.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8(48):62.
[3]石磊.独立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养成研究[J].中华少年,2019(7).
作者简介:
许倩倩,江苏省新沂市,新沂市新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