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拼贴”与“解读”——环境设计专业基础创新思维研究

2021-12-04百色学院秦婷婷

区域治理 2021年48期
关键词:柚子玫瑰花玫瑰

百色学院 秦婷婷

西方从现代主义以来一直都相信上帝,启蒙运动让人们发现没有一个上帝,要科学理性地认识世界,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要靠自己。而两次世界大战让人们产生迷茫,为什么科学的进步、理性的壮大带来的是毁灭性的世界、生灵涂炭的社会和流离失所的人群。人们开始反思,科学和理性似乎没有错,错的是人过于自大,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时间证明,我们并不能完全地认识世界,掌握大自然运行的全部规律。尼采宣称人无法完全相信上帝或神,也无法完全依靠理性和科学,那人该相信什么?

因此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它是多元化、包容性、无中心的,因为没有可以完全相信的,那便选择什么都信一部分、什么都不完全信,因此出现了戏谑的、不确定的、不稳定的思想,后现代主义将传统的、现代的各种东西“拼贴”在一起,通过解读赋予它意义,这些被“拼贴”的元素可以是其“固化”的含义,也可以具有新的含义,只要能合理解读就都具有意义。

在建筑领域,现代主义追求极简,只保留必要的功能和“去装饰”,表现为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及千篇一律的“玻璃盒子”。这样的城市与建筑一方面体现了平等、高效,极大地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单调、机械,不能满足人的精神享受,所以有很多的城市居民会在假期去乡村度假,亲近自然。后现代不再追求一个“中心”—功能,而是通过各种元素的“拼贴”体现一种或传统或现代或两者结合的形式,再通过人的解读赋予其意义。

现在我们提到的“中式传统风格”“现代风格”“日式风格”等,实际上就是从传统园林、建筑、室内环境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结构部件、行为方式或节奏韵味,营造现代环境中的另类情调,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吸引人们的关注。

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环境氛围,还要有自圆其说的解读才完整。因为没有合理的解释,就相当于没有考虑人的需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求,合理的解释可以加深人们对设计的认识,有时甚至可以升华作品本身。

环境设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传统绘画逐渐过渡到设计专业的学习,锻炼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设计的创新方法,以此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设计素描课程为例,它是设计专业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的第一门课,对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学生需要从这门课程中认识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将被动思维有意识地转变为主动性的思维,并掌握一些有助于日后专业课程学习的创意思维。本文认为“拼贴”与“解读”是设计一以贯之的创意思维方法之一。这里的“拼贴”指创作过程中创意元素的组合,“解读”可以理解为组合的方向或目标,相对应于我们前面提到的设计需求或设计目标。下面以课程中的三个内容为例进行说明。

内容一:对某物体进行发散联想,转化为独具创意的作品,锻炼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创意思维。

学生所选择的物体需要具有丰富的细节、多变的外形、清晰的质感,即形式不能太简单。因为初学者经验不足,很大程度要依赖物体的外形进行联想。学生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发散思维,将实物置于某一相关的环境中或联系与它相关的事物,将两者进行“拼贴”,再将自己的想法组织成逻辑通顺的语言—“解读”。如图1,学生将画图工具包转化为“汉堡包”,可以看出这一创意思维转化的方式,即从工具包侧面的形状联想到汉堡包的外形,将工具包内的夹层转化为汉堡包的“夹层”,将包内的铅笔、炭笔等工具转化为汉堡内夹的生菜、肉、蛋等食材。从中可以看出“拼贴”元素,即工具包的截面、铅笔、汉堡包的面包、夹层、生菜、食物纸垫等。以上的过程就是“解读”,包括学生本人和观者的“解读”,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想法,“解读”合理即可。

图1 (学生作业)

内容二:将某物变化角度、归纳、提炼等,转化为5种具有创意的外形,并将它们编成合理的故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意联想能力等。

每一幅图中的实物都体现了“拼贴”,因为都需要将实物置于某一场景中,引申为一个故事情节。一个情节就会为实物增加新的元素,这个“元素”也就是创意思维的来源。如图2所示,学生以柚子为实物,通过创设情境,“拼贴”相关的元素,形成了独具创意的故事。

图2 (学生作业)

第一张图的画面通过空中岛屿、巨型柚瓣儿、植物、云等元素进行“拼贴”“解读”为“一座生长着柚子的植被茂密的空中岛屿”。第二张图由岛上的河流、雪山、巨型柚瓣儿等“拼贴”,可以“解读”为柚子集日月天地之精华而生长巨大”。第三张图“拼贴”了柚瓣儿、柚床、地面、天空等元素,可以“解读”为“受万物滋养的柚子成了岛的核心”。第四张图“拼贴”了柚瓣儿、果肉、柚床的元素,可“解读”为“柚瓣儿在营养达到顶峰时露出了最鲜美的果实”。第五张图“拼贴”了残缺的柚床、柚子籽儿,“解读”为“柚子被我吃掉,空中岛屿消失”。

内容三:将某植物通过变形、分解、重构等方法转化为某建筑外形,锻炼学生的创意联想、图形变化、立体思维等能力。

1.参考物的选择

我们选择的参考物可以是植物、动物或任意的人造物等,范围较广,同样不能过于简单,如立方体、圆等,它们难以让初学者进行联想并转化为具有创意的建筑形体。

2.参考物的解读

以玫瑰花为例,玫瑰给人的印象通常是“一种植物”“茎部带刺”“送给恋人的花”等。但除此之外,玫瑰也有其他含义。如玫瑰鲜花饼给人的印象就是玫瑰碎片变成了一种玫瑰味的食物。如装饰了玫瑰纹样的礼服,它仍然是玫瑰,但给人更恰当的印象是一件带有玫瑰纹样的衣服。再如“玫瑰精油”,它从花瓣中提取,给人的印象是“精油之后”。

图3 (学生作业)

如果认为这种“解读”并不是针对完整的“玫瑰花”,那我们也可以从一枝“玫瑰花”来看,它的解读可以是“这里开了漫山遍野的玫瑰花,令人非常震撼”,也可以是“多么可怜的玫瑰花,被风吹雨打后凋谢了”,也可以是“灰暗的房间中盛开着一枝玫瑰,给人希望”。因此可以看出,摈弃对玫瑰花的固有思维,可以有更多对玫瑰的“解读”。

那么,如果我们把玫瑰花与建筑相联系,或者将它放到建筑所在的某种环境中,提取玫瑰和建筑相似的元素,就可以实现从植物到建筑的转化。

3.转化对象的选择

选择建筑作为转化的结果一是因为它与环境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都会接触到建筑设计。二是因为它体形大、外观瞩目,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可闻,适合从未接触过环境设计的初学者去设想。

建筑形态从时间来看有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从使用上有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从风格上有现代风格、中式风格、日式风格等。其形态丰富,学生可根据已有经验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清晰地转化。

4.转化的过程与结果

从参考物过渡到转化对象需要这样一个过程:观察参考物特征,根据已有经验和当下学习确定一个模糊的建筑形象,如传统民居、异性建筑、公共建筑等。也可以设定一个建筑情景,如林中的小屋、大城市的高楼大厦或广场中心的图书馆。然后分析参考物中与建筑相似的部分,不分主次地分解为若干元素,分解时要注意元素形态的丰富性,因为多样的形态更有利于“拼贴”。分解后将各个元素进行“拼贴”,“拼贴”时不考虑元素原本的结构和功能,更多的是考虑建筑的外形和结构。经过多次转化,就能得到一个从参考物中得来的建筑形态。

如图3,学生通过兰花联想到异形现代建筑,将兰花的茎、叶花、纹路等进行简化、夸张,分解为抽象的几何体,将这些元素进行重新组合,成为“玻璃幕墙的高楼”“带有台阶的圆顶钢架结构建筑”“弧形坡道”等“拼贴”的异性建筑群体。

通过三部分内容的讲述和练习,学生会了解设计专业的创意不是随意、混乱的,而是有逻辑、有方法、有步骤的,“拼贴”与“解读”就是其中一个方法,“拼贴”是有目的、有逻辑、有美感的,“解读”是清晰的、重要的。设计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差的问题,在设计实践中难以理解风格、氛围或客户需求—设计目标,所以做的设计效果显得“随心所欲”。而从基础课程开始就让学生养成逻辑思维习惯和运用方法、工具去练习的习惯是有必要的。“拼贴”与“解读”就是一种创意方法,它让学生不得不主动思考、创设情境、以目标为导向地训练。这种方法体现了后现代社会的包容性、多元性,符合这一时期的思维和设计特征,暂不考虑它的表面性,这种特征可运用于设计的创意思维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设计、实践设计。

猜你喜欢

柚子玫瑰花玫瑰
柚子变变变
没跪 玫瑰
玫瑰飘香
“柚子”的起床气
刺玫瑰
刺玫瑰
玫瑰花盛开
玫瑰花饺 花开富贵
柚子灯
十字路口的玫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