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模式下普通高中面临的新问题与解决路径探究

2021-12-04陈尚军

中小学校长 2021年6期
关键词:选科普通高中教研

□陈尚军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下接义务教育,上承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国普通高中已进入了新课程全面实施、新教材全面使用、新高考全面推进的阶段。当前,普通高中在课程资源优化、办学空间拓展、队伍专业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挑战。为此,普通高中如何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实施,进行富有创新意义的办学实践?如何在破解制约高中发展的诸多问题的解决中,探寻普通高中高品质建设的行动路径?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内涵发展与育人质量提升?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开展多样化的探索实践,为普通高中的创新发展寻找可资借鉴的方法。

二、普通高中面临的新问题

问题一:“三新一旧”背景下,新高考、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面临不确定性。新高考改革给学校带来了课程体系重构、育人方式转型,以及教学策略的调整,这些都给教师的执教能力带来考验。面对新课程、新课标和旧教材,教师要适应新高考方案中学科等级赋分的现实要求,要从过去重等级过关转向等级赋分,其教学适应性还存在着不确定性。面对挑战,客观上需要教师主动学习,加强研究,同时也需要教研部门加强教学前置性指导,以提升教师教学的适应性。

问题二:在新高考模式下,选科调整为学校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模式下,科学制定选科指导方案,平稳有序地推进选科分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家长和学生受到以往功利化因素的影响,选科人数和比例不够理想。选科人数及比例不均衡的新情况,给学校教学及整体复习备考带来了新挑战。如何做好学科调整后的师资调配,如何针对选科人数变化,精准研判学情,做好教学的定位与调整,这也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问题三:“普职比”调整后,高中生源扩张对教学策略调整提出现实考验。普高扩招后,客观上带来了普通高中生源的三年持续增长。高中生源的连续增长不仅给城市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师资保障、学生管理带来巨大挑战,而且面对生源结构的急剧变化,学校如何适应生源变化的新特点,进行必要的教学策略调整,这些都提出了现实要求。

问题四:校本研究缺位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影响育人质量提升。个别区域和学校的校本研究不到位,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行为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研究不精准、课堂效益低等问题。备课组缺乏对学科教学、学生作业布置、练习训练的精准研究。部分学校考试次数多、教学时间长、学生负担重的情况仍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家长过度焦虑,过度安排子女参加社会机构的课业辅导,对学生的课业负担是雪上加霜。

问题五:社会对教育认识的局限,影响学校办学。当前,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对教育生态的影响,客观存在。社会对考试升学功利价值的追求热情不减,与学校推进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要求还存在一定矛盾,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生态同样带来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保持教育定力,明确高中教育的功能定位,借助新高考改革推动学科育人方式的变革,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三、解决普通高中面临问题的路径探索

(一)提高认识水平,厘清学校面临的形势

2018 级学生,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的首届毕业生。这届学生和教师不仅处于“三新一旧”(新课程、新方案、新高考、旧教材)改革背景下,同时还面临语、数、外三科由省级命题转向全国统一命题的变化,选考科目由以往的等级要求转向等级赋分等新情况。在试卷分值、题型、难度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学校面对新高考如何适应变化、研究变化、把握变化?如何通过精准研究、科学备考来适应新高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抓好首届新高考学生的复习备考工作,不仅能继承和巩固普通高中以往的办学成果及经验,也为普通高中提高办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把握改革方向,制定备考工作方案

1.精准把握新高考命题改革方向

由于新高考方案中考试科目的作用和地位发生变化,试题的题型、题量、结构等都有所调整,命题的思路也发生新的变化。因此,各学校既要审时度势,把握新高考、新课程的改革方向,又要立足新高考评价体系及学校办学实际,汲取学校以往质量提升的成功做法,站在学校已有的办学基础之上,再攀新高峰。

2.科学研制复习备考的实施方案

针对首届新高考学生的复习备考工作,学校要站在新的高度来统筹谋划。上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全学年备考工作的整体规划,科学制定复习备考方案,加强对学校备考方案的研制指导。学校要精心研制备考方案,有全年计划、每月计划、每周的具体安排。复习备考方案的内容研制要做到“四个突出”,即突出新高考研究、突出课堂教学增效、突出分层分类指导、突出质量监测评估。

(三)规范常规管理,强化育人制度保障

1.优化学科育人路径

各普通高中要完善学校课程实施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科育人的价值导向,主动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此,普通高中要规范落实新课程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新课程在学校育人中的核心作用,整体设计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关注共同基础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的学习,探索新时代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通高中课程新样态。

2.规范学校课程设置

各高中要严格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1],统筹安排高中三年各学科课程和教学时间,均衡设置各类课程,开齐国家课程,开足规定课时,加强特色课程建设,特别是要开足综合实践活动、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劳动教育、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坚决避免挤压选修课程课时,严禁违规增减课程与课时。要坚持“一校一品”,制定学校课程规划,规范化实施国家课程,特色化建设校本课程。

3.增进课程深度理解

一是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解力。要通过专题培训、集中研训和全员培训,不断深化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策略研究,增进教师对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正确领悟。二是增强教师的课程实施力。各高中努力适应选科走班的教学需要,主动克服选科中地理、生物、政治等学科教师紧缺的客观矛盾,努力解决任课教师配齐、配足的实际问题,着力提升每一名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发展指导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力。三是加大课程保障力。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师资配备机制,加大区域内统筹配置和师资共享的力度,为课程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4.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一是强化备课管理。学校要聚焦教学目标,抓实备课环节,强化学科主备责任,提高个人复备效果,夯实常态化的课堂质量基础。二是精心策划作业设计。教师要加强作业环节的研究,重点做好学生作业的选择、布置和评阅,落实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策略,切实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三是实施精准检测。学校要加强基于数据诊断的教学管理,精确落实每课的形成性评价,精细安排阶段教学的总结性评价,不断提高反馈矫正环节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5.全程监控过程质量

近年来,许多地区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高中新课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具体加强了“三个高”:一是高质量研制监测工具。学科教研员优选、精选骨干教师,针对学情精心打磨监测试卷,全力保证高中不同学段质量监测的信度和效度。二是高精度开展数据反馈工作。学校定期召开高三教学质量分析会,及时做好高三学情调研和三次模考数据的精准分析,为全面研判学校复习成效和诊断工作薄弱环节提供大数据支持,使教学管理决策从认识模糊到把握清晰,从基于经验到着眼证据,从盲目武断到科学诊断。三是高效率推进数据应用。各地教育局和教研部门要充分研读监测数据,组织学校结合校情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开展数据横向和纵向的多维度比较,精心组织学科质量分析会、班级学情分析会及家长会等,实现模考数据效能的最大化。

6.开发品质课程资源

学校要高度重视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为教师精准备考、科学训练及有效反馈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教研室要组织高三骨干教师加强对高考试题特点和趋势的研究分析,提出系列备课活动和重点章节(模块)的教学建议,提供分层教学建议,精心编制高三一轮、二轮专题同步配套资料,为减轻高三学生学业负担、提高训练质量、增进备考实效提供资源保障。

7.推动联盟学校发展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构建“分类教研、项目实施、联盟共进”的高中新课程教研工作体系,依托联盟校开展联合教研、主题研讨和质量评价,形成联合命题、测试、分析与评价的教研协同机制。校际联盟建设为同类高中之间,搭建新课程实施信息传递、经验共享和资源共建的交流平台,汇聚校际联盟的集体智慧,丰富了新课程常规教研的组织形式,推进不同区域之间同层次学校的协同共进与整体发展。

(四)开展精准研究,提供备考科学指导

1.抓好新高考选科走班指导,规范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是科学落实新高考选科任务。学校要规范和完善教学组织管理,规范落实学生发展指导。各校要建立健全选科指导制度,兼顾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需求,理性确定选择性考试科目,有序组织选科走班指导。二是有序落实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各学校要完善学分认定办法,明晰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严格学分认定管理,不断提升学分认定的可操作性和标准化水平,利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管理。

2.研究新高考评价体系,正确领会高考改革精神实质

新高考“一体四层四翼”评价体系的建立,为高考命题改革明确了方向。各高中要组织各科教师对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进行全面研读,正确领会高考命题改革精神实质,掌握“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2]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3],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型、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4],厘清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同时,要组织高三学科中心组、核心组骨干教师集中研讨,切实把握高考命题的特点、考查重点及要求,为学生复习备考明确方向。

3.研究选科科目的命题思路,深刻理解等级赋分的影响

根据全国新高考改革精神,物理、历史、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作为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各省组织命题和实施考试。教研部门要立足研究高考改革先行省份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特点,准确定位教学难度,要从以往等级过关的教学惯性中解脱出来,充分考虑等级赋分的现实要求,合理调控学生选科科目备考的投入时间。学校要注意选科科目的常态教学质量,注意学生掌握必备知识与关键内容的能力,加强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

4.研究校本研修的模式,切实抓牢整体提升质量的关键

要建立支持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校本研修制度,形成适应校情的校本研修模式,不断提高教师课程领悟与课程实施的专业水平;要不断优化三级教研体系,推动各区教研部门配齐、配齐高中主要学科教研员,保证区级学科研训活动常态化;要持续开展分层教研与分类教研,保证教研工作的精准性,以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多样化需求,落实教研要为学校质量提升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5.研究课堂教学的策略,持续推动教学方式主动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和行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活动,大力推进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从以往的经验看,“走心的课堂讲解”“积极的学生参与”“深度的课堂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新高考以提升学生素养为导向的命题思路充分说明,单纯靠“简单的讲”“重复的练”,难以解决学生思维与能力提升的问题,学生也很难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为此,学校要开展基于素养导向的教学,落实教、学、评的一致性,主动建构体现学校特点、适应学生发展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新样态。

6.研究练习的效度,有效提高常态教学效率

复习备考离不开有效的练习,但过度的练习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影响学生其他素养的发展。学校要加强对高三复习备考练习效度的研究,加强练习的科学安排,提高练习的效果。学校要加强对练习内容的精编细选,建立校本化题库,提高训练实效。教师要加强对书面练习的批改与评阅,增强学生自主纠错能力,减少重复性错误和过度纠错训练,要避免以讲代练、以讲代评的低效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师生减负,为家长解忧。

猜你喜欢

选科普通高中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生涯规划背景下高中生如何选科浅析
生涯规划背景下高中生如何选科浅析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高一严禁选科分班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