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百年探索、历史经验与启示

2021-12-04杨长福肖宋英

关键词:优势中国共产党特色

杨长福,肖宋英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独立自强的中国发展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其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这种“实践探索”[1]。中国共产党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百年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不断完善。这种制度优势不但在百年历程中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而且必将为正在开启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百年征程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一、学术研究进展

学术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研究已经取得丰富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建党百年发展经验与启示的研究,尤其是从党的思想建设、自我革命等方面探索发展历程、总结实践经验,以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如:张润峰、梁宵从百年历程梳理了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的一系列经验,以推动新时代党建工作[2];邸乘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几个历史阶段梳理百年以来党的思想建设成就,认为实事求是、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等是我党最重要的思想建设经验[3];蒯正明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的五条基本经验[4]。二是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的党的领导的研究。如:吴家庆、瞿红认为,正是因为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中彰显出了系列巨大优势[5];徐斌认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主要体现在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社会领导方面[6]。三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发展过程。如:曹劲松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主要表现为集中优势、互助优势、动员优势、认同优势和革新优势[7];秦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形成和彰显,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不断探索创新的结果[8]。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研究。如:季燕霞认为,转化的关键是要发挥好制度效能[9];刘化军认为,科学把握“中国优势”,必须立足于整体性、历史性、比较性、发展性视角[10]。

综上所述,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基于此,进一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历史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对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启示作用,正是本文的学术期待。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百年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制度模式的初步探索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从此党的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大提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大的群众党”,并在第一个正式章程中对把党建设成为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能够做到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使得党的建设一开始就走了“直路”[11]。党的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问题;党的五大要求把党的基层组织建在产业支部上,实行集体领导,加强党内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贫农是“革命先锋”,无产阶级思想必须占据领导地位[12]18-22,77。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论断成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础。此后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的开始。在“八七会议”上,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两大任务。事实上,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而突出党对军队的领导权,则是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军队的根本保证,发展过程中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充分表明“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2]115。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的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实践论》等重要著作,对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用能够认识和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正确思想武装全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概念,其本质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2]647。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标志,实现无产阶级领导的核心则是农民问题,据此,毛泽东同志描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蓝图[13]672-679,694-709。新民主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的历史经验,为党领导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基础。大会第一次提出用生产力标准评判一个政党的历史作用[13]1079,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伟大飞跃。

1946年,中共中央将减租减息政策修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此后,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这是中国共产党公布的第一个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开启了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毛泽东同志指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是土改工作的总路线和总政策[14]1317。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自治政府,标志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理论正式形成。它是运用马列主义关于民族的学说具体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和理论,对于实现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整党工作的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公开党支部和党的活动,表明党的建设和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在全党各级组织中建立请示报告制度,这在党的建设上是首创,对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统一党的意志和纪律,活跃党内民主,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花大力气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尤其是对于即将建立的新中国,我们既不照搬苏维埃政权模式,也不照搬议会制模式,而是通过普遍选举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出领导人,制定各项条例[15]136。这正是对新中国政权模式的初步构想和雏形。

可以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运用这一思想,在赢得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同时,也在苏维埃、延安根据地等地方建设中,探索、实践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制度,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终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制度优势的不断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使制度优势不断形成和发展。组建国营经济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是巩固政权的关键所在。在国营企业里,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通过有限的国际贸易反对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和禁运,既打破西方国家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妄想,也为独立自主的贸易体系和制度的建立开创了条件。毛泽东同志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主张[16],并委托刘少奇进行详细的阐述[17]178-182,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到来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统一全国财政收入、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形成了集中统一的财经管理体制的雏形,为计划经济模式提供了思路和范本。

为了继续实施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改运动使农村完全过渡到社会主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党中央专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指导原则,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开始创造和运用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组织形式。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每个县都能召开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能开好这个会议,对于联系数万万群众,对于干部教育,都是“极重要的”[17]4。刘少奇同志也指出,民主化同经济建设、工业化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化和工业化”[18]。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是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渡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雏形。195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实施,1954年9月2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闭幕,作为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中国政治制度的最终结果。会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国家的政治制度作了更加完备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同党外人士的合作是一种“义务”[14]809。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党的民族工作方针,这些方针和政策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探索。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把广大妇女解放出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人人平等思想观念的形成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宣传教育的思想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制度特色,经过长期的坚持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在执政条件下进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全新的任务。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必须做到两个“务必”,即: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5]1438-1439。在干部管理上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党管干部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原则,分部分级管理则是干部管理办法的重要改革。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和工作制度对统一指挥,集中力量,协调一致完成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社会主义制度许多方面的优势也是通过这一制度得以体现的。

到1956年底,“一化三改造”完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形式。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走自己的道路,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党的八大的召开,正式拉开了这一探索之路。《论十大关系》讲话稿的发表,是中国共产党系统探索按照中国自己的特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19]。十大关系的论述,既是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表明这条道路的基本思路已经逐渐清晰。在八大上,经济建设成为主题。会议初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战略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构想,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八大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共产党的先进性就表现于此[20]。这些艰辛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认识出现偏差、探索发生曲折的情况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仍然提出了工业和农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并举的正确方针。三个“并举”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成果。显然,党中央在纠“左”过程中提出的观点、理论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毛泽东同志在《十年总结》中,概括了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递进进程,总结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是“照抄外国的经验”,然后找到了“适合中国的路线”[21]。毛泽东同志的总结清楚地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应该照抄外国的经验,而应该走适合自己情况的道路。事实上,《十年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结晶。

在调整国民经济过程中,农业领域的生产责任制是新事物,不仅有效地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而且是对适合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的生产方式的有益探索,为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提供了基本经验和方法。党中央对某些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探索,有代表性的是在工业交通部门试办托拉斯,对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性试验。此外,在解决我国台湾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八大提出愿意用和平谈判方式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策略[22],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选择,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方面的全新探索。

1964年底,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战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深入探索。从此,对现代化的追求成为中国人民的梦想,即使后来出现“文革”那样的挫折,也没有动摇过。同时,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也成为改革开放、深化改革的动力和参照。正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探索,社会主义在曲折的道路上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不懈追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及在建设进程中这种优势的不断形成和显现。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但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正是有了这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显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形成,为改革开放的进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最终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改革开放时期制度优势的不断彰显

1976年10月,中国历史迎来重要转折时机。真理标准讨论使全党认识到必须改革开放,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全党工作的重心正式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面实践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开启了全面实践阶段。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邓小平理论回答的根本问题。

1979年,讨论并拟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草案)》,1980年,邓小平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1982年,党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化奠定了基础,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大幕也由此拉开。1983年,全面整党。显然,党的建设的进行和加强,为党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提供了根本保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践逐步开启。邓小平同志指出,要认真解决经济体制问题[23]。这里的“解决”,主要是指对社会主义的一些经济制度要有所突破和改革,进而开辟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有了突破。创办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壮举。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4],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早表述和第一次正式提及,它回答了中国应该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是新时期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可适当分开。这是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全新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进入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法律形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战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坚持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在外交政策方面,邓小平判定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25]105。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25]797。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明确提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精辟地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准确地表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25]373,这些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五大明确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它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成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2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探索过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些重大理论创新同邓小平理论共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可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最终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制度体系。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共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并在其完善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彰显。

(四)新时代制度体系不断完备,制度优势全面激发

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在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方面。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则由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组成。党的十八大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必须准备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之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7]。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进行,这既是对我国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肯定,也是对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则专门研讨法治建设,目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8]157。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新发展理念,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全面从严治党问题,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29]。此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两个文件。以一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党建,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首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创新的追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各项建设的首要位置,是发挥制度优势所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28]157。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这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的最新描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21世纪的最新发展,其重大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成果,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发展的最新阶段,标志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历程取得巨大成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实践探索的结果,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会议首次系统地将我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归结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等13个显著优势[31]3-4。这些显著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百年探索的结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探索开辟了新的起点。

可以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面临全新的执政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理论家的胆识和判断力,带领中国人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表明,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面激发,并正在不断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百年探索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历史经验丰富而深刻,最根本的经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任务。在创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对中国的认识要具体化,并决定将自己建设成为群众的党。大革命时期,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答案,初步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些均是由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完成的。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并领导人民军队,开展土地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基本形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领导经济、政治、干部和文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抗日战争时期,带领中国人民赢得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理论得以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居功至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指导思想,指明了前进方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进行了全方位的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学习建设、管理城市经验的同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民主改革、文化建设、法制建设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赢得全国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这一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根本保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探索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这些探索在取得良好开局之后,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足并出现偏差,使得探索之路发生曲折。在历史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要求把党的全部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使社会主义建设恢复正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形成完成了关键的步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面实践阶段。邓小平理论进入形成和完成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入全面实践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邓小平理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准确回答,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无论是前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还是后十年的深化改革,都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而无论是开创这一道路,还是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并最终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1]20。这一论断充分表明,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在全国各项事业中处于领导地位,中国各项事业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即在各项事业中都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只有这样,也只能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取得全面成功。

(二)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够集中力量办成许多大事情,诸如完成彻底反封建任务、领导全民族取得抗战胜利、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这都是全党一致,全民统一行动的结果。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正是因为积累了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验,无论是建设,还是同各种困难作斗争,都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能够集中群众力量,做到全国一盘棋,办成大事情,是同中国共产党拥有强大号召力密不可分的。“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群众组织力与社会号召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前提与基础”[32]。在拥有独特国情的社会主义中国,只有集中力量,才能办成大事。事实上,拥有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能把人民群众的力量汇聚起来,就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产生强大合力,办成中国自己的大事。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能够实现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基层之间,个人、集体与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群体之间的全面统筹,协调配置,统一使用,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全国一盘棋,汇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增强全民的凝聚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最集中体现,在诸如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2020—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灾难面前,真正检验了“中国精神”的强大力量。民心向上,集而用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完美体现,形成和汇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与磅礴力量。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发展,探索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其历史经验之一便是无论在革命还是建设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3]。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依靠。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4]。纵观百年历程,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人民能够当家作主,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随着一个又一个胜利,逐渐走上执政党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奋斗目标。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下,党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已经由站起来、富起来而开始强起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逐步实现。

党和政府所制定的各项制度都是以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的人民中心原则为前提的。党拥有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拥有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只有为人民群众不断谋福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拥护,人民群众才能团结在党的周围,成为党攻坚克难的力量之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形成和发挥,正是因为党长期坚持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35]。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全面走向成功。

(四)坚定“四个自信”,共筑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大显著优势”是“四个自信”的生动阐释。正是因为有“四个自信”,所以人民才坚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定会成功的,才会在探索征途中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成功还是暂时的曲折,都对中国共产党抱有坚定的信心。正是这种坚信社会主义一定成功,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一定会胜利的态度,使得中国共产党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以形成和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彰显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体系优势的坚持巩固和逐渐完善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统筹推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制度优势,进一步坚定了“四个自信”。

坚定“四个自信”,目的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想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让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道路有坚定的信心,对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对社会主义文化充满热爱,最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完善,制度优势不断彰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团结所有能够团结的人,集中力量,又好又快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制度优势快速、全面彰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程中不断创造奇迹,人民自觉产生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想信念。

四、新时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大显著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探索而获得的。这些历史经验和制度优势在过去一百年里,指引中国人民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并将在已经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中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全面发挥十三大显著优势合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大显著优势中,党的领导是居于首位的根本优势。因为有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才会有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彰显其十三大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提炼的十三大显著优势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将会产生出远大于单个优势相加的强大合力。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将党的领导制度优势置于首要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发挥制度优越性的前提,是展现其他制度优势的基础。同时,党的领导要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制度优势相结合,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效能中发挥总体统领优势。

其次,在制度整体效能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起到功能性作用,发挥总体功能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贯穿于其他制度优势之中,被其他制度优势所体现。党的领导的优势体现为坚持走群众路线,集中人民的智慧,为人民服务,办人民之大事,也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更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优势之中,人民参与到管理国家事务之中,所集中的人民智慧实际上就是集中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最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的具有民族特质的共同奋斗优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所具备的总体布局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所具备的总体动能优势,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稳固军事国防、维护祖国和平统一、坚定和平外交制度所体现的总体保障优势,所有这些优势相互连接,共同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创造出强大的总体合力。

(二)坚定制度自信,释放“制度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转换为“制度效能”,才能指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制度效能”的实现,必须立足于制度自信。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检验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事业显著成就的取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制度的正确性。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制度效能”转化的基础。

其次,制度自信的建立需要提高认同度。“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经历从认知到践行的过程,只有赢得群众对制度优势的认同,制度效能的转化才有可能”[38]。群众的认知来源于美好生活体验与获得感的增强。因此,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宣传,利用好网络宣传途径,做好制度优势的展示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从而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三)新发展阶段下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初提出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三个新发展”概念,分析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阐述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阐明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新起点,在新发展阶段要以敢于探索的勇气,继续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推动了改革创新,促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是改革开放的最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结果。在新发展阶段,改革不能停止,仍然要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不但需要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需要新的实践方式”[39]。所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仍然要坚定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践行制度创新,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优势只有在执行中才能得到体现,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凸显,也必须要在制度执行中得到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制度优势的显现,必须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前提。这种执行力,就是党通过各种措施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新发展阶段必须得到更多加强,才能应对当下我国面临的一系列国内外挑战,才能抓住实现发展的机遇。

首先,要完善制度执行机制。要健全制度执行的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打通“中梗阻”,畅通“微循环”,形成沟通顺畅、互相配合、上下联动的制度执行局面,提高制度的执行效率。要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让人民满意,对人民负责。所以制度执行要和制度优势相结合,在执行过程中加强联动性,提高制度执行效率。

其次,要加强制度执行监督。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应该受到监督。一是监督制度执行情况,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严格执行,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监督是制度得以严格执行的保证。二是有监督才会促进制度创新。通过监督,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才会引起注意,才会修改制度以解决新的问题进而实现制度创新。三是通过监督可以督促制度执行人依法依规办事,树立法制意识、规则意识,进而提升各级政府官员和党员干部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最后,在制度效能转化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百年制度优势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彰显,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这一方式方法,对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直接的启示作用。这一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在不断彰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进程中,把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猜你喜欢

优势中国共产党特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画与话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