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可夫斯基《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中大提琴的演奏技法分析

2021-12-04马莉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1年36期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四重奏弦乐

马莉(南京艺术学院)

柴科夫斯基是俄国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作为他的首部室内乐作品,展现了纯熟的创作技巧,创造了四重奏中形式上的经典范例,彰显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色。本文围绕《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着眼于大提琴在四重奏中的职能,结合笔者在实际演奏中的经验,深入地研究了大提琴在这部作品中的演奏技法,同时,阐述了本曲的创作背景与演奏风格。

一、《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创作背景

由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时贫乏的薪水不足以支撑年轻的柴科夫斯基的生活,他决定将注意力集中在公演自己的室内乐作品上,以争取更多的回报。这个计划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音乐会的曲目包括了几首歌曲、一些钢琴小品,以及专门为这场音乐会所做的这首《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此首弦乐四重奏是他毕生创作并出版的三首四重奏中的第一首,于1871 年的三月在莫斯科首演,提前献给生物学家拉辛斯基。拉辛斯基对浪漫主义文学有着深刻的见解,并且对柴科夫斯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柴科夫斯基是浪漫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他从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传统音乐中博采众长;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民族主义作曲家,善于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汲取灵感。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了这部作品中。《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曾几何时甚至成了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1876 年12 月,鲁宾斯坦为大文豪托尔斯泰演奏此乐章时,坐在柴科夫斯基身旁的托尔斯泰也为这段深情婉转的旋律落泪动容。

《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因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别致精巧的和声以及色彩丰沛的旋律音调显示出柴科夫斯基高超的技艺和令人仰慕的天赋才华。演奏这样一部作品并非易事,无论单纯从理性的技巧层面出发,还是从感性的音乐表现来说,都对演奏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二、大提琴在弦乐四重奏中的地位

(一)作为伴奏声部

大提琴与同为“提琴家族”的小提琴和中提琴相比,体积庞大,音频较低,因而,在早期通常被作为弦乐四重奏的伴奏声部。巴洛克时期,大提琴作为新兴乐器,本身的技巧和演奏可能性还在不断地尝试开发中,弦乐四重奏这一固定的演奏形式也没有得到确立。彼时,乐师们通常掌握多种乐器的演奏,技术达不到现在的严谨水准,更多是根据谱面的要求进行即兴发挥。大提琴在室内乐中仅以演奏节奏简单、功能单一的连音或断音为主。

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一批作曲家的涌现给弦乐四重奏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大提琴也迎来了技术的革命。拓宽的音域、复杂多变的节奏型、丰富的和声使大提琴的角色形象日渐丰满,巩固了其在弦乐四重奏中不可撼动的地位。

无论在哪个时期,低音声部都是重奏中最强有力的支撑,是保证高楼大厦能够屹立不倒的坚固地基。从和声架构上来说,和弦根音一般都交给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建立色彩的变化和旋律的发展。因此,稳定、精确的低音就成了重要前提。作为伴奏声部,需要保持音乐平稳的进行,掌控全局的发展,演奏时需具备良好的心态和对节奏音准的灵敏度。

(二)作为旋律声部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沉淀之后,作曲家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四重奏中传统的对称性强的单一模式,三种乐器“各司其职”的界限被打破,大提琴不再一味地甘做陪衬,四个声部开始更频繁深入的互动,主导旋律的重任也不再是仅仅属于第一小提琴的“专利”。

这一变化最初体现在海顿的一些四重奏作品中,接着贝多芬进一步发扬了大提琴醇厚宽广的音色,营造了更为戏剧化的音响效果。例如,贝多芬创作中期的《F 大调四重奏》(Op.59 No.1),其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主题就由大提琴在开始的四小节引入,之后再转交给其他声部。

进入浪漫主义时期后,独创性的和声语言及高度个性化的表现备受推崇,大提琴发挥了它音色悠扬、音区宽广的特点和优势,经常在高音区演奏饱满深情的旋律,或是与其他主旋律声部遥相呼应,互诉衷肠,抒发深刻感人的情怀。

如何做到收放自如,在灵动自由的旋律中把控不同角色的相互转换,是大提琴作为旋律声部需要重视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柴科夫斯基的《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论述几个重要的基本技法。

三、《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中的大提琴演奏技巧

(一)基本技能的把控

1.音准

“用一切韵律去演奏!”这句话道出了四重奏中演奏者对音准概念的理解。一些特定的乐器,例如,钢琴,是建立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上,但在弦乐重奏中,音准不像数学定理一样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苏联音乐理论家加布尔卓指出:演奏者们演奏旋律时用的乐律既不是平均律、纯律或毕达哥拉斯律,也不是用其他某种用数学计算出来的把八度分为十二等分以上的乐律,它是有音乐性的,是一种可差律,是各音高可差域之间的各种音高关系的综合物。理解了重奏中音准的概念,才能够掌握这个动态过程中的重心,以便及时做出调整。

大提琴在用纯五度调音时,低音弦C和G会相对较低,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整这两根弦的音高,以取得首尾两端之间音域的均衡。前文中提到,低音部是整个重奏的基石,因此大提琴的音准尤为重要,只要稍有偏差,和声就会模糊不清,对音响效果造成巨大的影响。

当大提琴承担着支柱作用,演奏和弦根音时,上方声部主要建立在这个基准之上,音准向大提琴靠拢。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提琴演奏者可以为所欲为,毫不顾及其他声部。以第一乐章的开头为例,大提琴演奏D 大调和弦的根音和五级音,并且,前四小节只有大提琴负责的低音声部是没有做任何变化的,因此,务必要稳固住根音D 音,在其他声部推动和弦进行的时候给他们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要仔细倾听,努力达到“和谐的共鸣”。

在第一乐章的86—91 小节中,调性一直在快速地改变,大提琴演奏不断上行的半音,这时作为烘托更应多关注其他声部,尤其是旋律声部的走向,根据和声进行的动向,及时做出调整,而不是固守“绝对音高”的堡垒。

需要注意的是,右手运弓的压力、颤指、音响等也会对音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尽力做到表情记号所要求的效果时左手也要注意变通。

2.节奏

节奏塑造了音符的性格,是支撑乐曲的骨架,而大提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到了相当大的情绪引导和调控作用,这是它在四重奏里主要职能所在。因为,大提琴体积大的特性,声音频率低,琴弦又比较粗壮,发音迟缓。演奏时应时刻保持“提前”的意识,这样才能确保节奏上的精准,避免造成滞后。第三乐章中有个很好的例子能佐证“提前”的重要性,如谱例中所示,45 小节时大提琴从第二拍弱拍进入,小提琴在这里给予了提示;50小节时,休止的时值缩得更短了,如果不做好适当地“抢在前面”的心理准备,很容易接洽不上。这里弓子不能抬起来,也不能把休止符当做气口,而是需要流动连贯、一气呵成地完成。

第三乐章谐谑曲的中段由大提琴固定的节奏型引出,这一部分的调性、律动和情绪与前一段完全不同。81 小节开始大提琴单独展开新的篇章,也就意味着在这两小节中,既要做到与前一段的强烈对比,又要给其余声部新节奏的提示。83 小节后转为中弱(mp),音响上让位于旋律声部,但要保持节奏的稳定进行和持续的张力。

对精准节奏的把控还应该与和声色彩结合起来。如第四乐章的99-118 小节,和声不断变换,这时大提琴除了坚定明确地给出稳定的节奏,顾全大局外,还得准确地踩准每一个变换点,衬托出和声走向,推动音乐的发展,才能将情绪带至高潮。这一点也体现在第一乐章呈示部的末尾,此时大提琴以模进的形式引导着整体向结束部层层推进,弱拍上的重音成为高音声部顺利行进的立足点,也保持了一定的紧张度,导向四小节后的情绪爆发点。

3.音量与音色

追随主导声部并且烘托其他声部是大提琴在四重奏中另一个重要职能。在解决了音准和节奏问题的基础上,如何调配每一个声部,均衡相互之间的音量,使音色融合在一起,便成了下一步要思考练习的问题。

首先要引起重视的是音量的平衡。在独奏时,演奏者只需要考虑音乐本身的力度变化,但在重奏中,四个声部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必须注意调控音量的比例。如第二乐章的开头,第一小提琴奏出悠扬的旋律,大提琴在降B 大调上演奏伴奏织体,作为基石,音量应该略高于中间的声部,但又不能完全遮盖住中声部的和声。可以在每一个音符开始时给出清晰明确的发音,然后,做细微自然的渐弱,从而在保证织体结构延续的同时,凸显出主旋律线条以及和声层。

音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影响音色的要素有很多,比如说弓子触弦点的选择、运弓的力度和方向、弓速、左手的触弦揉弦等等。重奏中要使四个性格各异的音色融为一体实属不易,但在一些小细节上进行磨合,是能够逐步提升默契的。

第二乐章中大提琴采用了一长串的拨弦,为了维持音色的统一,左手应减少跑动,选择最精简的指法。拨弦时,力度几号的变化容易引起节奏分布不均,琴弦振动幅度不一,这样会破坏音色的协调。这时右手大拇指固定在指板侧面,尽量用肉厚的地方拨弦,避免垂直方向上“勾弦”的动作,否则会发出不和谐的杂音,影响整体效果。同时,也要注意第一小提琴处理乐句的方式,在气口上与其保持一致,轻重缓急也要与之配合。

颤指对不同音色也有很强的塑造力,可以改变颤动的幅度和频率来营造不同的氛围。比如,幅度大而频率慢的颤音使音乐更宽广柔和,而加快频率则会突出激动高昂的情绪。追求揉弦的融洽不代表幅度和频率完全相同,而是确立音色的性格并依据每个声部的特点来调整。第一乐章进入发展部后,主导旋律以轻巧灵动的音符悬浮在上方,中低音声部维持着切分音型作为衬托。这里就不太适宜加过多的揉弦,甚至可以不揉弦,让和声层发出最质朴的乐音。

(二)风格的诠释

十九世纪是四重奏和大提琴发展的黄金时代。追求个性解放,宣泄内心感受,用音乐表达人类情感,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作品的风格不单是作曲家个人情感的传递,也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性的烙印和缩影。

在演练一首新作品前,要充分了解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经历和写作背景,摸清作品的脉络找到构思。接下来的工作更加细致,我们需要划分分句,归纳主要主题的组成,找出每一分句的表情含意。做好这些前提工作,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乐曲的构思,从理性思维角度出发,使作品更贴近于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气韵。

大提琴在柴科夫斯基的这部四重奏作品中,无疑充当了多种“角色”,四个乐章也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在演奏时,把握风格最好的方法就是突出作曲家本人特色以及展现出时代风貌。例如,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突出了旋律的抒情性,这也是柴科夫斯基最为突出的个人风格,那么大提琴在合奏中引导旋律的进行时,右手就要尽量使用绵延不绝的连弓,而左手负责制造有表情、有趣味的颤音。又如,第三乐章的谐谑曲中蕴含着舞蹈性的节奏,那么大提琴的运弓就得轻盈但有韧性以突出这一特质。

总之,风格是演奏者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衡量一部作品完成度高低的重要标准。这部作品体现了柴科夫斯基深刻的思想内涵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只有深入挖掘乐思的意向,才能更好地诠释风格。

四、结语

大提琴是弦乐四重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所承担的职能与作用也一直在演进、发展。优秀的独奏家并不一定是一名好的重奏演奏者,因此,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独奏技能外,还必须系统地进行室内乐的学习,提高综合素养。如若将室内乐学习中获取的知识融会贯通,那么势必能提升在交响乐团或者其他形式的演奏中的水平。

本文选取了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作品《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进行深入探究。分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历程,从音准、节奏和音响三个基本要素入手,结合实例详细探讨了大提琴在这部作品中的演奏技法,并对风格的把控提出了一些想法。这些心得大部分来源于演奏、排练这首作品时的个人经验,也梳理了一些文献资料,将自己能够切身体会到并运用在实际演奏中的要点提炼整合。

诚然,音乐是感性的艺术,不能一味追求逻辑调理,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可言。但多角度且深入的探索所累积的经验一定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音乐的本质和精神内核,从而向更高规格的演奏水准迈出坚实的步伐。

猜你喜欢

柴科夫斯基四重奏弦乐
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浅谈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之美学体现
荒原潋滟(弦乐四重奏)
室内乐小品两首
走西口弦乐四重奏
浅析柴科夫斯基《四季·十一月》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八)——第八弦乐四重奏oP. 110
肖斯塔科维奇密码(七)—— 第七弦乐四重奏 op.108
室内乐组曲《绢道》第二组萨克斯四重奏
不提他人落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