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服务模式与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2021-12-04张秀琼刘长柱姚凌云何帅奇谢士娟冯文帅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1年3期
关键词:信息员贫困地区专家

张秀琼 刘长柱 姚凌云 何帅奇 谢士娟 冯文帅

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四川成都

“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以下简称“在线平台”)是“互联网+科技+扶贫”的创新实践。2016年,四川省立足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技术问题,发挥科技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了“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平台针对贫困地区缺技术、缺人才、有效技术需求不足、技术供给渠道不畅等现实问题,整合省市县农业科技专家,构建体系化、信息化技术服务模式,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1]。2020年之后,如何通过在线平台继续为巩固精准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服务,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1 平台服务模式

1.1 技术模式

在线平台开发了手机端App、电脑端网站两大技术载体,以App为主要实现载体,也可通过Web窗口进行操作。农民和基层可以通过手机App“点对点”“分级诊疗”两种方式向专家提问,专家也可在App端及时进行回复解答[2],并支持图文模式,实现了科技服务的及时性、零距离。

1.2 工作模式

1)统一组织,多级联动。构建了“省-市-县-村-户(移动终端)”五级工作体系[3]。由省级负责服务顶层设计,指导全省体系建设,管理在线平台,统筹全省科技资源开展信息服务,组织开展绩效考核、调研、宣传、培训等;市级负责指导体系及本级运管中心、专家、分诊员队伍建设,督促项目实施;县级负责本级运管中心、信息员、分诊员与专家队伍建设,实施项目;村建立工作驿站,组建信息员队伍;用户通过手机App上报科技需求。

2)上下联动,在线互动。线下,建立省、市、县多级实体运管中心,配备科技管理人员开展平台建设、管理运行等工作,组建信息员队伍精准上报技术需求;线上,整合不同产业、环节、领域专家资源,构建基于互联网信息化平台的扁平化专家服务模式,在线精准对接,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有机互联互动。

3)试点先行,分批推进。四川贫困程度深、类型复杂、情况多样,在线平台的关键在县,需要基层高度认可。面对这样一个全新事物,采取了“试点先行、分批推进”的策略。在线平台于2016年9月20日开通运行,在旺苍县、苍溪县、南部县、平昌县、叙永县、雷波县、黑水县开展试点,之后于2017年5月、8月分两批实现了对88个重点贫困县全覆盖。

4)加强培训,宣传推广。通过建立“省到市、市到县、县到村”的培训机制以及“分级、分类”的培训方法,对平台的各类用户进行培训,保证贫困地区村村知晓、专家和信息员人人会用,推动平台建设;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科普活动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推介在线平台[1]。

1.3 运行机制

在线平台紧紧抓住“需求上报、资源整合、专家调度、人员激励”四个关键环节,建立了“专人收集、专业分诊、专家答复、专项激励”的工作机制[1]。

1)专人收集。针对贫困地区内生需求不足和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可达性问题,从第一书记、驻村农技员、大学生村官、专合社和企业技术员等群体中组建信息员队伍,专门负责收集、上报科技需求[4]。

2)专业分诊。省市县各级平台运管中心设立管理员,实时在线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平台接到咨询问题后,管理员在1小时内完成分诊,专家接到分诊问题后在3小时内回复问题。如果县本级专家不能解决,县平台就推送至市平台分诊给市级专家,再不能解决,就推送到省平台分诊给省级专家解决。重大问题还可申请专家团队到现场会诊,直到问题解决为止[4]。

3)专家答复。在线平台整合了农林牧水等各部门各领域的省市县三级专家库,专家接到技术问题后在线解答或现场解决。

4)专项激励。平台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于真实、有效的技术服务,信息员完成5条/年(民族地区3条/年)即可获得300元补助,在此基础上每增加一条补助30元,每人每年不超过2 000元;专家可获得100元/条的补助,每人每年不超过5 000元。

2 平台运行现状

2.1 服务体系

构建了“省-市-县-村-户”的服务体系。省市县三级为实体化运管中心,有条件的可建村级科技驿站,App为平台用户基本使用单元。各级平台按照“六有”(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场地、有条件、有经费)标准,建立了实体化的运管中心104个,贫困村信息员全覆盖。已建立专家服务队伍2万名,建立信息员队伍6万余名,有645名各级平台管理人员开展实时服务,构建了一种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2]。

2.2 功能模块

除实体化的服务体系外,在线平台还开发了网站,设计了“4+1”功能模块,“4”即“专家服务、技术供给、产业信息、供销对接”,“1”即管理中心[2]。具体功能如下。

1)专家服务。设置“找专家”与“提需求”两个栏目。“找专家”即信息员对入库专家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了解其相关技术领域或擅长方向,可直接根据科技需求精准选择专家解答问题;“提需求”即信息员对解答问题的专家无明确人员要求,只求提出的问题能最终得到专业解答。

2)技术供给。融合“优良品种、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储存保鲜、冷链物流”建立了农业技术保障云支撑平台,并从正反两方面反映典型案例。向贫困地区的企业、专合组织、大户、贫困户等不同技术需求主体提供“订阅/发布”模式的主动信息推送模式。

3)产业信息。提供产业现状、龙头企业、技术依托单位、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等信息服务,系统分析产业发展问题和正反案例,追溯技术依托单位,可为政府、企业、专合组织等提供产业发展的综合资讯[2]。

4)供销对接。打通技术与市场的通道,将贫困地区的产业、产品变成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资本,解决贫困户兴业不增收、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设置“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供应、生活物资供应”三个栏目。一方面将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销售出去,另一方面将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向贫困地区推销。

5)管理中心。承担网站管理功能,由各级平台行使在线管理职能。设置“服务补助管理、用户管理、新闻动态管理、专家服务管理、信息服务(技术产业供销)管理”等。

2.3 运行成效

截至2021年1月,在线平台已累计产生服务咨询70余万次,提供农业科技成果信息2 660条,发布了产业信息823条,链接电商平台1 174家,受到基层农户、各类经营主体和基层科技人员的广泛欢迎。

1)反应快。在线平台要求运管中心30分钟内对技术需求信息进行回应,1小时内完成专家调度,3小时内专家响应。通过网络即时沟通交流,反应更快、渠道更畅、解决问题更及时[2]。巴中市通江县至诚镇快活岭村农户程会碧养殖的4 000多只土鸡出现拉稀、不进食和部分死亡的情况,通过在线平台向畜禽专家求助。经巴中市运管中心调度,分诊至巴中平昌县畜牧站高级兽医师陈德涌处。当天,陈德涌通过查看土鸡病情描述和图片,指导程会碧对症下药,土鸡病情得到显著好转,为程会碧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

2)无盲区。在线平台依托其强大的专家资源、分诊调度机制、信息化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科技服务的专业限制、地域限制、手段限制,手机有信号的地方就有服务[5],实现了服务无盲区。凉山州雷波县箐口乡白岩沟村报送“白岩村村民自行扦插育种的白茶苗,一直都不成功,希望得到解决”的信息需求,运管中心逐级调动县、州、省级专家进行回复,最终由四川农业大学“林学民间首席专家”胥宗林实施现场服务。农户说:“科技扶贫这个平台太好了。真没想到,我们报的一个小小问题,会把省上的专家搬到我们这个既偏远又落后的小山村里,进行现场指导。”

3)成本低。试点发现90%以上的服务是“小感冒”,不需要到现场就能解决。在线平台通过扁平化专家服务模式,大大降低了科技服务的成本。确需“大专家”到现场服务的疑难杂症或影响面大的问题,可以在县平台经费中解决,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基层科技人员解决“小感冒”的积极性,又为“大专家”减了负,贫困地区一个真实的感受就是:“小感冒”也会全力以赴,不愁难挂到“大专家”号[2]。

4)服务实。在线平台建立了四项机制,确保服务真实、有效。建立有效性判定机制,由运管中心对咨询问题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进行判断,确保有的放矢;建立回访机制,要求电话回访、现场抽查;建立激励机制,对服务专家、信息员、运管中心工作人员实施补助奖励、表扬奖励和项目调整机制;建立制衡机制,平台对信息员评价,信息员或用户对专家评价,确保服务的真实性。在四项机制的保障下,平台确保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2]。

5)反响好。四川省的科技扶贫在线平台推出后,快速、及时、高效地解决了农村农民反映的技术需求和生产问题,深受基层和百姓欢迎,也深受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欢迎,不少科技人员主动要求参与服务,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已经成为科技扶贫的一张靓丽名片[2]。

2.4 存在的问题

1)平台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前一阶段在线平台重点对贫困地区开展服务,虽然从最初的面向贫困户向面向贫困地区所有农户进行了拓展,但随着2020年进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在线平台需要在贫困地区深入实施的基础上向88个重点贫困县之外的地区覆盖。

2)平台服务动能有待完善。经过多年运行,平台现有“4+1”功能有效发挥了作用,但是也有提升的空间。一是如何嫁接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全省科技特派员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二是如何更好发挥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作用,搭建线上线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三是探索社会化服务机制[6]。

3)技术保障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一是“专家服务”功能细节优化不够,如需求解答的时限的合理设置,可增设“即将超时撤回”“专家已解答咨询”“重点关注”等提醒功能。二是要建立信息员库、专家库动态调整工作机制,鼓励地方平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激励措施。三是加强调研,督促地方平台在省级政策、制度框架下,进一步细化管理措施。四是要利用已经开展的70多万条技术服务,加强内部数据结构分析,开发“找类似”功能,增强服务精度。

3 转型升级战略

3.1 转型思路

1)立足现状,优化提升。技术开发、运管中心建设模式、工作机制、保障措施等维持“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基本框架,补充完善、优化提升。新开发社会化服务功能,让科技特派员深度融入专家服务、定制服务、社会化服务。

2)适应形势,服务产业。针对乡村振兴、“10+3”现代农业产业的科技需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指示精神,搭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平台,充分激发科技特派员作用,为乡村振兴、擦亮“川字号”农业金字招牌提供科技支撑。

3)问题导向,完善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公益性为主,在发挥好、充实好现有对一般农户、大户的公益性产业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完善产业综合服务与供销链接服务功能,新增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3.2 转型路径与策略

1)推进重心下移。在线平台运行至今专家服务次数的统计结果表明,农林行政部门及推广机构占92.91%、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占4.20%、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占2.89%。下一步,要着力激发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专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推进重心下移,加快科研单位科技资源向农村一线流动。

2)对接乡村振兴。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科技需求,逐步从科技扶贫服务转变为农村科技服务、从贫困地区12个市(州)、88个重点贫困县扩展为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着力构建覆盖四川全域、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3)坚持分步实施。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分三步走,逐步实现在线平台对四川全域的覆盖。第一步,覆盖12个市(州)、88个重点贫困县的全部行政村;第二步,覆盖12个市(州)全部县(市、区)的所有行政村;第三步,覆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的全部行政村。

4)加大经费支持。省级科技经费对在线平台开发、运管中心体系建设、数据库建设等给予兜底,探索省市共同支持专家服务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本级经费支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公益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经费支持方式。考虑将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向支持科技特派员通过在线平台完成转化的项目倾斜。可对参与平台工作的“10+3”产业科技特派团、贫困村全覆盖科技特派团等给予支持。

5)突出激励导向。维持现有对信息员、专家的激励政策,补助标准不变。依托平台取得的合法社会化服务收入,按工作人员实际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对于参与在线平台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的科技人员,优先推荐评选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允许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将科技人员参加在线平台工作(包括科技特派员工作)纳入单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鼓励各地、有关单位在年终评优中拿出专门指标,用于参与在线平台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的科技人员。鼓励有关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条件中,将在线平台服务成效显著的视为服务基层、推广服务的有效条件。为进入本平台专家库的专家颁发证书。

6)加强宣传推广与网络安全。线上线下平台统一设计Logo与标识标牌。分区域、分角色进行宣传推广,并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进行广泛宣传。运管中心建立静态信息的上传审核签批制度,加强政治审查。对于实时动态信息,要从技术层面建立安全熔断机制。对公益服务补助申领必须的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要进行技术防范处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猜你喜欢

信息员贫困地区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关于如何开展高校信息员工作的设想
徐州市铜山区出台《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办法》
永吉农商行举办信息员培训班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