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校服现状及功能性面料发展趋势
2021-12-04胡勇杰韩健健
胡勇杰,韩健健
(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70)
1 中小学生校服发展现状
校服最早出现于欧洲中世纪时期英国教会创办的学校[1]。英国是公认的学生装发源地,著名的霍舍姆基督公学的蓝袍学生装是世界上最早的学生装[2]。当前,国外校服具有风格独特、种类多样等突出特征。例如欧美国家大都以英国校服为范本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设计,形成本国校服,其校服款式经典、简洁大方;日本校服的款式注重个性化设计,男生的校服能够展现出学生阳刚帅气的一面,女生的校服能够展示出娴雅可爱的一面。国际上主要根据不同的款式设计要求选用校服面料,如毛衣、制服外套一般采用羊毛或羊毛混纺面料,面料性能也主要以满足设计需要为主。
中国校服的百年发展史已然形成了一种文化,校服无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服饰文化,还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都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校服的变迁随着历史的步伐一路向前,承载着一代代人青春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如今,对于校服的发展,我们期待更关注学生校服着装规范的制定;期待更安全的面料选用标准和更人性化的生产工艺;期待出现更科学的设计和更合理的款式;期待更舒适、功能化多样的校服面料的应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校服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承载体,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发展。
目前,国内外关于校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校服的款式设计以及面料的开发,面料开发主要以达到款式设计所需材料的性能要求为目标,功能性校服面料的研发较为少见。
2 校服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1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
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3],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比2018年增加1.13万所,增长2.17%;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2.82亿人,比2018年增加660.62万人,增长2.40%。全国共有幼儿园28.12万所,学前教育入园幼儿1 688.23万人,在园幼儿4 713.88万人;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26万所,招生人数3 507.89万人,在校学生1.54亿人。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6.01万所,另有小学教学点9.65万个,招生人数1 869.04万人,在校学生10 561.24万人;初中学校5.24万所,招生人数1 638.85万人,在校学生4 827.14万人。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2.44万所,招生人数1 439.86万人,在校学生3 994.90万人。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校服关系着学生的精神面貌,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含棉织物具有手感柔软、吸湿性强、花色品种多等优点,常被应用于校服的制作;然而,棉纤维速干性能差,易发霉。当学生上完体育课或开展课外活动后,校服常会被汗水湿透,穿着汗湿且不易干的校服进入开着空调的教室容易着凉,对学生的健康有一定隐患;长时间汗水浸透,汗液中的有机物在细菌作用下分解产生氨和低链脂肪酸(乙酸、丙酸等)等化学物质,使得校服产生汗臭味,不利于学生的感受、情绪以及身心健康,对教室的空气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当前普遍使用的校服面料对菌体没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是滋养微生物的良好媒介,在合适的温度、湿度以及相应养分下,微生物能够迅速生长并繁殖。而多孔性纺织品易吸收人体分泌的排泄物,为微生物提供了所需养分。校服面料上微生物的存在不仅影响其性能,导致生成菌斑,使其发生霉变、脆化甚至变质,也会给穿着者带来不适感,甚至对皮肤产生有害刺激,引发皮肤病,危害人体健康。此外,微生物分解人体分泌物所产生的氨等异味也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卫生。
校服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点物资,是占中国人口近1/4的学生的日常必需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校服面料已跟不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功能多样的校服面料,尤其是同时具备抑菌、抗起毛起球、速干等重要功能的面料,必将受到校服市场的推崇和学生的喜爱,需求广泛,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 校服面料发展趋势
目前,国外校服的功能性普遍靠引进先进的面料制作流程来获取,较少通过添加功能性助剂的方式获取。主要表现在:借助先进的生产技术赋予纤维一些额外的功能,同时严格对原料进行配比,采用标准化的纺织以及印染技术,使得校服能够达到一定标准的性能,如透气、柔软、抗静电、抗起球、防风、防水等。在校服的制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试图借助改变纱线的结构呈现出某种立体效果,随之整合相关组织,最终形成预期的校服面料。在面料性能的选择上,国外的校服面料在满足传统的功能要求之外,也在积极开拓新的功能。
以韩国为例,校服一般都会选择保暖性较好的面料,以确保校服的保暖性。校服外套的材质一般是羊毛混纺,具有极佳的保暖效果;同时女生的长袜也使用此材质,使其双腿可以得到充分的保暖,确保美观与温暖兼顾。此外,为获取其他功能,韩国的某些校服品牌还研制出中空保暖纤维面料,并试图将这种面料作为校服的材料。该新型面料属于北极绒仿毛,采用高中空纤维,具有优良的保暖性能;中空的内部结构都能锁住空气分子,形成空气保护层,不仅能够阻隔外界空气的侵袭,也有助于湿气排出,让学生拥有温暖、舒适、轻盈的穿着感。中空保暖纤维面料的干燥速度是棉和丝的两倍。
由此可见,国外校服面料的研发在满足设计需要和保持传统保暖等功能外,正积极向新功能如透气、防水、速干等方向发展。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为教育打好基础。校服在新时代要更加注重育人为本,满足学生、家长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是我国校服研究的目标。因此,教育部等相关主体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校服的相关规定,具体为:1993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2013年举行全国中小学学生装(校服)座谈会,就加强全国中小学校服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2015年,教育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与时俱进、适应实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我国校服面料的使用、生产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技术规范》。这些标准、指导性文件对提高中国校服品质和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技术规范》。该标准详细规定了校服各项基本性能的指标,但并未结合学生运动量大、出汗多的特点,对校服速干、抑菌性能作出相应的要求;对校服起球性能的要求(3~4级)也难以应对学生群体好动的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纺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校服面料越来越难以满足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舒适性需求,市场已经不满足于仅达到基本服用性能要求的校服面料。基于此,国家标准委已经批准将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技术规范》列入修订计划(计划号20203972-T-608),旨在进一步提升校服的品质和功能性。
我国人口资料表明,学龄前到16岁之间的学生大约有1.4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0%。学生群体数量庞大,校服面料的质量不容忽视。当前,我国的绝大部分校服面料都是采用涤纶或涤/棉混纺,普遍存在容易起毛起球、滋生细菌、透气透湿性能差等问题,含棉校服面料的抑菌、抗起毛起球、速干等多功能技术难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随着纺织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功能性服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关系到服饰耐久性和美观性的抗起毛起球性能,服饰穿着舒适、安全性的速干和抑菌性能,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速干功能整理剂在户外服饰上的应用相对成功,且有效成分多为聚酯和有机硅类化合物。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能也能通过有机化合物对纤维的改性增强获得。抗菌整理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可抑制细菌、真菌、酵母菌、藻类以及病毒等微生物的滋生与繁殖,使其浓度比国家规定值低的化学物质。根据抗菌整理剂的来源、作用机理、组成结构等因素,可将其分为3类:无机抗菌整理剂、有机抗菌整理剂和天然抗菌整理剂。有机抗菌整理剂是最早投入使用的一类抗菌剂,主要包含酮类、有机酸、醇、酚、酯等物质。有机抗菌剂不仅具有高效杀菌、及时性强等优点,而且便于加工、来源广泛、种类繁多,有良好的反应和整理性能,使其在抗菌整理剂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纺织染整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
具备抑菌、速干、抗起毛起球等功能的整理剂虽然已被广泛应用于纺织服饰的整理中,但这些整理剂一般都是单兵作战,制备的面料要么功能单一,要么需要多次整理,存在制作流程复杂、资源浪费等缺点,导致成本昂贵,难以在普通校服制作中得到应用。以有机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整理剂,在功能兼容方面并未通过功能基团接枝改性等手段赋予其多功能,并未完全发挥出其良好反应性能的特性。
鉴于现行校服面料功能单一,使用耐久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较差等问题,为了促进我国校服面料制造业科学技术水平、行业市场需求的发展,结合市场调研,校服行业相关生产、研发企事业单位共同研讨,未来的功能性校服面料的发展方向为:兼具抑菌、抗起毛起球、速干等多功能的校服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