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科吹响集结号
2021-12-04黄柳
文/本刊记者 黄柳
在新时代新的医疗愿景中,作为越来越多学科发展的刚性支撑,麻醉学科在固本图强的同时,正加速融入多学科协作团队,成为现代医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教授发表署名文章《党领导下的中国麻醉事业发展》,在回顾我国麻醉医疗事业百年征程与成就的同时,寄语麻醉学科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积极参与到围手术期多学科团队合作诊疗模式中。
在接受《中国医院院长》专访时,黄宇光教授感慨,自1989年原卫生部“12号文件”明确麻醉科由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麻醉科业务范围明确,学科整体发展与亚专业建设驶入快车道,进而推动了危重症救治、疼痛诊疗、体外循环与生命支持、输血与血液保护、日间手术、加快术后康复外科ERAS等领域的开拓与成长,麻醉科成为影响医院越来越多的专科、学科发展的支柱性平台科室之一。
将质量安全视作学科发展的生命线,201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了麻醉等首批6个专科国家级质控中心,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成立;至2018年,全国省级麻醉质控中心全覆盖,为麻醉医疗平台的安全、高效、规范、顺畅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例,支撑年逾13万台次的庞大手术量,在刚需方面,医院麻醉医学现有一支包括医生、护士、教学、科研人员共1300人的大团队,其中医生550名,医院麻醉学科带头人刘进教授就介绍,“对应不同的职称序列,华西医院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的比例均接近国家文件指导的1:3。在10多年前,这个指标我们只能做到1:5,后来逐步提升至当前水平。”
人员基数、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的提升也是显著的。刘进教授介绍,“麻醉死亡率作为衡量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从2001年之前的1:10000下降到1:1000000,这足以说明,麻醉牵引全院的医疗质量更上新台阶。”在科研与产学研转化方面,华西医院同样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黄宇光教授表示,在北京协和医院等一批“领头羊”机构的示范与带动下,我国麻醉学科从技术到科研,均已跻身国际主流并拥有较大的话语权。
作为现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主任米卫东教授特别关注临床科研数据库的建设,他表示,“科研的更大效用,一定是基于大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判断并指导临床。全国每年有6000万的手术患者,产生的数据是海量的,但当前能用于研究的数据比例非常低,因此这项工作一定要加速进行!”
在麻醉医疗团队的建设中,米卫东教授还特别强调麻醉护理队伍的建设,他表示,专业的麻醉护理队伍是麻醉学科人力资源的基本成分,她的建立与完备,是学科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基层麻醉的能力提升同样是重要课题。过去的5年多时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麻醉手术中心主任黑子清教授同时担任位于梅州的中山三院粤东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总结体会,他由衷表示,硬件不是基层麻醉发展的难点,难的是医生的基本理念,在粤东医院,通过持续的理论学习、实操练兵与高频度的培训,麻醉科等众多学科面貌焕然一新。
做强麻醉学科,从城市大院名院走向基层机构,贡献“人人享有健康”的共同愿景,强化质控、提升技术、扎实科研,振奋麻醉学科发展的集结号正全面响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