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留学生专业基础课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探究

2021-12-04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肖行志

亚太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讲授留学生重构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肖行志

机械制造基础英文课是机械类专业国际留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实践性强,主要讲授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与加工方法、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等知识,是后续进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当前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学好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意义更为突出。因此,明确机械制造基础英文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效的改革措施,十分必要。

一、机械制造基础英文课现状分析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沿线国家大量学生选择来华留学,但由于来华留学生教育背景不同、英语水平和知识基础不一、学习能力各异,英语授课方式单一等原因,目前机械制造基础英文课的授课效果较差,留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课程知识掌握不足。通过对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教学材料与学生能力不匹配

目前,机械制造基础英文课教材主要是借鉴国内中文教材,或者直接将中文PPT进行翻译形成英文授课课件,没能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特殊性,导致留学生学习困难。再者,国内教材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践重视不足,加剧了留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教师授课水平受制于英语水平

全英文授课对授课教师的英文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在既有教学资料基础上融会贯通、大量应用实际制造案例进行课程知识讲解,更要具有较高的外语运用能力。然而,当前具有较高英文水平的机械制造基础专业课教师的数量相对于迅速增加的来华留学生数量显得明显不足。

(三)被动式接收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

当前主要授课方式是教师借助PPT课件讲授,学生坐在下面听。留学生由于语言沟通障碍和文化背景差异,上课过程参与度低,授课教师的提问经常得不到回应。同时,由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涉及各类实际加工方法和装备,通过文字类课件展示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进一步影响了学习效果。

(四)试卷测验无法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水平

针对留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多采用期末试卷测验,以固定知识点的熟记程度进行考核,不能真实反映留学生对切削原理、加工装备工作原理等知识的理解程度,更无法判断学生解决实际零件加工中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提问回答积极性低、作业抄袭严重等问题,导致平时成绩的区分度不明显。

二、机械制造基础英文课教学改革措施

(一)基于“微课+慕课”的课前预习

在每次上课前三天到一周内,授课教师借助课程群或学院教育管理人员通知留学生通过“微课+慕课”的线上方式进行课前预习,提前熟悉每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弥补基础差导致课堂内容听不懂的问题。教师在正式上课前三天内收集学生在“微课+慕课”预习中存在的疑问,并对问题进行归类整理。教师在正式的线下课堂对课前收集的问题进行详细讲授,做到重点突出,促进留学生对课程学习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此外,通过“微课+慕课”的课前预习,教师把大量需要课上讲解的基本知识转移到课前的线上自学,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可以做到较好在微课、慕课中进行全英文教学,减轻了教师在线下与学生面对面授课时英文讲授的压力,有效规避了英文水平影响课堂授课效果的问题。

为了让“微课+慕课”的课前预习发挥良好效果,有以下几点需要教师特别注意。(1)教师需要预留充足的时间并精心准备,保证提前录制的微课、慕课质量,视频以10—20分钟为宜;(2)微课、慕课应避免过多抽象理论知识讲授,教师可选择在零件加工现场、设备操作现场录制课程,方便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变为形象的实物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理解;(3)授课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的沟通,有效搜集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并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线上解答,将线下的课堂时间留给重难点讲解与互动。

(二)基于“拆分式”的课中讲授

机械制造基础英文课程包括系列加工方法和加工装备的讲授,传统授课方式从点到面,先分别讲授车、铣、刨、钻、镗等方法和装备,针对具体方法再讲授典型形式,针对具体加工装备分别讲授加工刀具、传动系统、运动形式等,首先给学生呈现许多独立的知识点,容易让学生混淆,不利于系统掌握。采用“拆分式”讲授,可首先通过典型复杂零件的多种工艺混合加工视频让学生对零件制造有系统宏观的认识,而后抽丝剥茧,将整个制造流程进行拆解,逐步讲授其中涉及的各种加工方法和使用到的设备,再深入讲解各加工方法的详细特点、各加工装备的工作原理与具体组成等,同时对各类加工方法和设备中的共性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形成系统性、逻辑性强的讲授。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选定类似赛车头盔等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际加工案例进行分析,有条件的可以将选定的案例零件带到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进行加工制造,在互动中穿插重难点的讲授,有意识地进行互动式、问答式和启发式教学。

(三)基于“重构式”的课中交互

教师进行“拆分式”讲授后,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构式”消化吸收,并形成良好的“教师拆分式教—学生重构式学”的交互循环。所谓“学生重构式学”指的是学生在消化所学知识时采用类似拼积木的方式,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分散的知识点重构成知识体系。比如在学习车床时,从车刀出发,将车床的运动形式、主运动系统、进给系统等拼接重构形成对整体车床的掌握。

留学生通过“微课+慕课”对课程进行有效预习后,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大幅减少,为“重构式”消化吸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实际操作中,首先将学生2—3人分为一组,或者个人单独成组,根据每组的人数布置内容量不同的知识块让学生进行“重构式”回顾。以铣削加工知识块为例,组内一个学生以对铣床知识进行重构,一个学生对铣削工艺进行重构,一个学生对铣削刀具及切削原理进行重构,抽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知识拼图的方式重构,对加工装备等可以具象的知识点采用实际加工装备的缩比模型进行知识重构,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便于形象生动的理解,将组内每个重构的知识点再拼接就构成整个知识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获取理解知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实现了课堂的翻转,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

(四)基于“测试+问答+参与度”的课程考核

常规的期末考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背诵记忆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考核不足。因此提出了“测试+问答”的方式,基于学生的试卷答题情况,对每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问答考核,着重考查对机械制造基础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比如,学生在试卷上回答了车削和铣削的区别后,拿出实物零件让学生分析哪些特征需要车削加工,哪些特征需要铣削加工,以及如何进行工艺规程制定等,综合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可按照卷面成绩35%+问答成绩35%来评定。参与度是对留学生在课前、课上和课后参与课程情况的综合评价,通过前述三点措施将极大提升学生课程参与度,将其纳入课程考核就显得尤为必要,可将学生的参与度进行量化按30%的占比计入最终课程考核。

针对国际留学生专业基础课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材料与学生能力不匹配、教师授课水平受制于英语水平、被动式接收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试卷测验无法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水平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微课+慕课”的课前预习、基于“拆分式”的课中讲授、基于“重构式”的课中交互、基于“测试+问答+参与度”的课程考核四点改革措施,为提升国际留学生对机械制造基础英文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猜你喜欢

讲授留学生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