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2021-12-04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新天地分校高光福

亚太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习惯意识小学生

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新天地分校 高光福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形成某些良好的习惯之后,将会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产生非常积极、深远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学习意识比较差,同时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因此各学科教师都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课堂听讲不认真,做题时审题不仔细,计算时马马虎虎,遇到问题时不求甚解,这些都是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要想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掌握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从多方面着手开展习惯养成教育。笔者结合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进行了总结。

一、培养认真听讲习惯,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较短,课堂上我们常发现学生做小动作、走神等现象,这种听课状态必然难以有效吸收课堂所学知识。随着学习数学时间的延长,学生会越发感到数学知识的枯燥与晦涩难懂,由此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恶性循环,为此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首先,针对学生课程开始前几分钟不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小游戏的形式将学生的心思拉入课堂,例如带领学生做“木头人”的游戏,教师说“一二三,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学生则按照教师的指示去做,看谁能够保持30秒,对做得好的学生奖励小贴纸。游戏结束,教师应当告诉学生开展这个游戏的目的,让学生明白,课堂学习要守规则,不说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不做小动作,这便是听课的基本规则,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在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状态之后,指导学生上课时要端正坐姿,教师讲课时要目视教师和黑板,认真听清楚教师讲的每一个字,并在听的时候学会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教师应避免“一言堂”、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充分调动。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之后,倾听和思考的习惯便会自然而然地养成。

二、培养仔细计算的习惯,打好数学学习基础

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中应当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方法、算理等掌握不牢固,因此常常会出现计算过程和结果的错误,另外一些学生对数学算理、计算法则、计算顺序等虽然有较好的掌握,但是进行计算的时候不认真阅读题目,计算过程中算错或是写错数字,导致最终结果不正确。以上问题的出现和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计算习惯具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需要做好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首先,进行计算之前,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审题,避免看错数字和运算符号;其次,计算的时候要保证书写认真、工整,避免写错数字或因数字书写潦草影响下一步计算的准确性;再次,对学生进行运算法则、运算顺序等的着重强调,加强训练,防止因这些知识掌握不牢出现计算错误;最后,指导学生在计算之后应当进行反复检查与验算,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之后,会避免很多不应出现的错误,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具有更扎实的数学基础,为今后的数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在学习中会对他人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如果学习中缺少他人的督促,学生通常保持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会去主动探索知识。这种学习状态是非常不可取的,不但会降低当前所学知识的学习质量,对于后续的知识学习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会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发现很多问题,其中缺少问题意识以及探究意识是比较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一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求甚解,遇到的问题不及时弄懂弄透,等到下次再遇到相同问题的时候仍然是学习中的障碍。久而久之,积攒的问题不断增多,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和兴趣受到极大影响。为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会提问、能质疑,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来,可以通过问教师、问同学、问家长、上网查等途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多给学生提问、回答的时间和机会,允许学生提出疑问,在学生提问的时候,即便是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能打击学生的信心,而是对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提升提问质量的方法,即提出一些自己存在质疑、想不明白、理解不了、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不但敢提问,还要会提问。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将其记录在自己的问题本上,通过自主钻研或是问他人的形式得以解决。对于自己的问题本,教师要指导学生时常去翻阅,看看之前存在的问题是否完全理解与掌握,如果掌握效果仍然不理想,则应当对相应的知识点加强学习,直到完全掌握为止。在学生的疑问精神被培养起来之后,他们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四、培养预习和复习习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认识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使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变为自己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都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但是很多小学生缺少预习和复习的意识,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并做好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以便提升学生的预习和复习质量。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开展课前预习,学习某一节课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明确的目标开展预习。这种学习任务开始的时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是一种被动状态下的自主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当学生掌握了较好的预习方法,具备了丰富的预习经验之后,便能够更好地掌握预习重点和预习流程。这时教师便可以适当放手,指导学生为自己制定相应的预习任务。例如教学“角的度量”之前,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看书掌握度量角的方法,并自己去测量一些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角,做好记录。这种生活化的预习任务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预习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感受学习乐趣,自然而然地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也能更深刻地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逐渐得到建立。同样,在讲完一堂课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与预习活动不同的是,复习任务的知识范围更广,可以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给学生拓展一些课外知识、生活化资源等,使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更加丰富、完善的知识体系。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的自主学习经验越来越丰富,预习和复习将会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习惯基础。

五、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学生的学习形式除了自主学习之外,合作学习也是比较常见的。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集思广益,在交流讨论中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另外学生之间还可以互帮互助,互相启发,促进参与合作学习的学生在能力、思维、实践、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为了让学生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教师需要合理选择合作学习内容以及时机,并给学生布置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随着合作学习时间的延长,学生会掌握更多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同时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等都可以获得良好的培养,从而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更加顺利地落实。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还能够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习惯基础和知识基础,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习惯意识小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