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学生心理,构建有效课堂

2021-12-04福建省光泽县实验小学雷崇芳

亚太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数点心理数学

福建省光泽县实验小学 雷崇芳

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怎样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现结合笔者上课、听课、调研等实践活动,谈几点粗浅体会与思考。

一、注入安全元素——培养自信心理

(一)激趣导入,乐中求知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消除孩子的紧张心理,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心智,启发他们的思维,进而使学生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被一种愉快而和谐的气氛所吸引,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习的自信心。如教学“小数点搬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课时,一教师创设了如下具有趣味性的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在学习中具有轻松愉快的心情。首先多媒体展示:海拔8848米的喜马拉雅山脉,小数点蹦蹦跳跳在喜马拉雅山溜达。走呀走呀,小数点累了,停下了脚步,在山上睡着了。不知道睡了多久,醒来时,小数点突然发现山变矮了,变成了884.8米。此时,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说自己的想法。对于平时不自信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其在课上大胆地回答问题。诚然,学生在这和谐、富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示自己的发现。这使学生轻松快乐地掌握了小数点这个知识点——小数点向左移动是缩小、向右移动是扩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分层教学,彰显自信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为此,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外,教师在备课时,还应立足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问题、练习等方面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力求做到立足于学习程度中等的学生、提高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扶持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够得着,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自信的种子,让学生不要沮丧,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脑海里树立“我肯定行”的信念。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笔者是这样分层设计的:(1)对优生,学习之后要自主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对中等生,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不再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对后进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通过点拨掌握学习方法,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在练习设计时笔者是这思考的:对后进生,只要求其在题目告知半径或直径情况下能算出圆的面积;对中等以上层次的学生,要求其在知晓圆周长的情况下求出圆的面积。这样的设计让后进生解答较易的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让中等以上的学生回答、计算较难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自豪感。

二、给予“源头活水”——开启心灵“天窗”

(一)在情境中明理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处理教材要灵活。教科书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想办法激活,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让学生在教学中享受精彩纷呈 “生活数学”的同时,突破难点,掌握新知。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简便算法”时,如175-98=175-100+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2难以理解,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妈妈带175元钱去超市买了98元的商品,她付给营业员一张100元钞票(应把17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这时妈妈身上的钱就是75元加上找回的2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抽象的运算结合生活经验,具体的知识通过梳理和提炼成为理论上的简便计算,就把死板的教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切合生活实际的题目,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二)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知识

心理资料表明,儿童注意力不能持久,其稳定性只能保持在5—20分钟左右。而学习数学知识对儿童来说又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所以在40分钟的课堂学习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会经常出现好动、听课不认真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就必须采取诸如直观教具、动作表演、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于一定的对象,促进其自觉主动参与学习,进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上“10以内数的认识” 时,教师可提供一些必备的教具、学具,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认识数。如通过摆小棒来数数,建立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动手操作拨计数器珠子,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比较数的大小时,通过摆学具圆片这一操作来学习等。如此这般,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建立数感。再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长方体、正方体等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看一看,使他们感知长方体、正方体都有六个面以及六个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如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大小是一样的,正方体六个面大小是一样的。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这种教学方法收效显著。由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投其所好”去设计课堂,尽量多采用学生所熟悉的实物当作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在模拟中体悟

教师应努力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使数学知识成为眼睛看得见、手触摸得到的现实。如在教学“行程相遇问题”时,对于行程问题中运动的方向、地点、时间和结果等要素,学生感到抽象难以理解,为了有效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笔者把讲台变舞台,让学生成为演员,教师成为观众,表演运动方向(相对、相向、相背而行)、运动时间(同时、不同时)、运动地点(同地、两地)、运动结果(相遇、不相遇)等有关相遇问题的具体场景。这些真实、生动、个性化的表演,费时不多,让一切想象有了可信的载体,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通过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所提高,在情趣与知识的交融中,学生深刻体悟了行程问题中“方向、时间、地点、结果”等要素的具体内涵。

三、运用期望效应——体验成功快感

(一)巧用“错误”,启迪思维

课中,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给予期待与鼓励,引领学生从“疑无路”走向“又一村”的妙境。如在教学用乘加、乘减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时,出题如下:“四年级3个班每班借书45本,五年级4个班每班借书40本,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借多少本?”这是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但对差生来说,还是感到困惑,看不出内含的基本数量关系。在演示时,有一位同学回答:“45×3=135(本),40×4=160(本),135+160=295(本)。”教师听后微笑着说:“孩子,若是把题改两个字,那就完全做对了。”该生听后想了一想:“谁来改题?”同学们积极举手说:“你自己改吧。”他说:“计算的最后一步我用了加法,那么题目就应改成‘四年级和五年级共借书多少本?’。”教师笑着问他:“你说得对,但是我出的题目是‘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借多少本?’,应该如何算呢?”他又做出了正确的回答。这样教学,没有伤害差生的自尊心,又一题两做,还辨析了正误,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保护,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二)妙用赏识,彰显亲和力

赏识学生既能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又能加深师生情感。比如,在每一次批改作业时,笔者会在学生作业本上留下富有情感、人文性的评语或简笔画,同时还记录学生各个方面的优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扬。诚然,学生会受教师表情、态度、语气的影响,期待亲切的态度与良好沟通。学生在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读着这些情意浓浓的评语时,能感受到老师像朋友,这样他们心中装满快乐,就可以开心学习、对待老师,乐于接纳这门学科,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教学设计与学生心理状态有效结合起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促进教学收益提升。尊重学生,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构建这样的课堂,教师应从情感、心理、行为出发实施教学,学生会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提升,体现出教师的成果闪光点和人性的魅力,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小数点心理数学
小数点添在哪儿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