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策略
2021-12-04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梅山中心小学陈兴栋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梅山中心小学 陈兴栋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参与语文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关键品格及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的提问能力直接反映其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拥有良好提问能力的学生,能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刻感知和正确评判。
一、小学语文课堂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现状
(一)教师重视度不足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缺乏对学生提问能力加以培养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提问能力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长期受制于陈旧教学理念的束缚,且一味追求教学进度,在课堂上仅关注基础知识讲解和基本能力培养,导致提问能力培养活动难以得到有效开展。
(二)教学模式机械固化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使用单向线性的授课方式,即将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既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又未重视组织积极有效的互动,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学生提问能力培养活动缺少必要的开展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质疑意识和提问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主动提问是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表现方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直接反映其在对目标学习内容理解和思考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想法。通过对学生的提问能力加以培养,教师能够进一步提升其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增强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其学习兴趣得到发展。
(二)有利于调动学生展开独立思考探究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提出问题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通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提问能力,推动其主动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能够有效调动其围绕问题展开一系列独立思考和实践探究,从而促进其对知识和方法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强化其自主学习能力。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表述,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四个维度构成。提问能力不仅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而且也直接反映学生其他三项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加强提问能力培养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培养良好预习习惯,增强学生质疑提问意识
预习是一个在正式授课前提前接触即将学习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预习者应用自身已有经验对其进行个性化思考、理解和分析,当碰到超出其现有知识结构的内容时,便会产生相应的疑问。从预习活动的这一特征出发,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推动其主动在课程开始前展开预习活动。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应用“预习导学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疑问意识,导学案中通常包含若干预习任务,若学生在尝试自主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遇到障碍,通过将疑问记录下来并整理成问题形式,其提问能力将得到显著增强。例如,在进行《古诗词三首》这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在预习导学案中设置这样的预习任务:《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古诗词均对月夜之景进行了描绘,请你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不同。在完成这一预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将自主对这两首古诗词展开个性化理解,并对其写景手法和抒情手法进行对比,相应形成“古诗词中‘月亮’是诗人经常描写的一个意象,其通常用于表达什么思想情感?”等问题。课堂上,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明确其所提出的问题,从而切实达成增强其提问能力的目标。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提问能力培养重视度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通常只能通过听讲和记笔记两种方式参与课堂学习。在这一情况下,学生自然缺乏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其提问能力也因此难以得到相应发展。对此,教师需要提升思想认识,积极主动地更新自身授课理念并创新课堂组织模式,重视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明确提问能力与核心素养培育之间的关系,并相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例如,在进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应转变过去直接对课文内容进行文本分析的做法,转而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调动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分享自己关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理解,并在课堂上为其留出一定的空间,调动其从自身感悟出发,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这一环节能有效推动学生围绕文本提出问题,从而切实增强学生提问能力。
(三)加强情境创设,有效启发学生开展思考提问
情境具有直观生动呈现知识、渲染课堂氛围的重要功能与作用,通过围绕目标授课内容展开情境创设,在情境中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素材与内容,教师能够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知觉并进一步发挥其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唤醒其质疑意识,推动其主动围绕课程内容展开思考并提出问题。多媒体是教师进行情境创设的重要助力,为有效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师应重视在正式授课前对目标授课内容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找准其重点与难点所在,并借助互联网整合与重难点密切相关的各类素材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应用多媒体展示这些内容,从而有效创设兼具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提升课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有效调动其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例如,在进行《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首古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诗句中各类田园生活场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田园风光,比如描绘古代劳动人民田间活动的绘画作品等,以此创设相应情境,并在情境中调动学生对诗句内容进行理解,以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推动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下积极主动地提出关于古诗的问题,达到良好的课堂互动效果。
(四)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思考的良好习惯
当前,学生在思考和分析时,通常习惯从某一固定角度切入,缺少多角度思考的意识与习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长期受制于应试教育理念下所谓“标准答案”的束缚,缺少开放性思维训练。针对这一状况,实践中,教师应着力对学生的多维思考能力加以培养,促进学生在面对具体的语文课程内容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通常情况下,对于某一具体的阅读文本,可以从时代背景、作者经历、文本具体内容、写作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且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通常会得到差异化的结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所得到的差异化思考成果给予充分的鼓励,调动其展开个性化的创新思考,充分肯定其不同的思考角度,从而有效推动其在思考过程中提出问题。例如,在进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调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进行多角度思考,并引导学生对随着时间变化作者对待这两种评价的态度,推动其对此展开多角度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个性化问题。由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实际上属于两种较为极端化的评价,因此学生可以从“极端化”和“中性化”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得到不同于课文中作者感悟的其他想法,形成个性化的思考成果与结论。
(五)引入小组合作模式,促进学生交流讨论互动
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进行思维共享,获得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主思考过程中未曾注意的地方,并由此出发提出相应的问题。为此,教师应注意引入小组合作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首先,重视根据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水平展开科学分组,确保小组成员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推动其在小组中实现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其次,完成分组之后,教师再调动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对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探究,在这一过程中交流彼此的困惑,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重视度不足、教学模式机械固化等不利于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问题,教师必须创新自身语文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提问能力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探究及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等各方面的重要价值,通过落实培养预习习惯、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情境创设、强化多角度思考能力以及引入小组合作模式等策略,切实提高学生提问能力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