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影响与引导

2021-12-04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广州市团校

亚太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亚文化青少年文化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广州市团校 夏 欢

一、网络亚文化的起源和特征

亚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偏离主流文化、背离价值观的非正统的思想。亚文化起源于社会群体的一小部分中,这一小部分人由于人种、年龄、环境、国别的因素影响,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成的一种边缘文化状态即亚文化。在一个社会生态系统中,亚文化的存在不可或缺,正是有了亚文化的存在,整个文化价值才呈现出平衡稳定的状态,正统文化才能被推崇出来。在20世纪60年代,各种亚文化表达方式,如重金属摇滚乐、武侠小说、流行音乐、电影开始走向大众,亚文化的影响从那时起开始影响着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的青年人。

(一)亚文化兴起的缘由

兼容并包是任何一种文化能够长久存在的最根本原因。在互联网厚植的土壤下,亚文化有了它存在的空间和传播的方式,在新型传播技术的作用下,各种亚文化表达方式,如摇滚、民谣、诗歌等开始进入社交媒介平台。亚文化的网络化如摇滚、民谣等,互联网原生态的亚文化如网络语言、网络头像、网络表情等,这两种形式都属于网络亚文化,对分析整个网络文化至关重要。

技术的革新为网络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网络文化不再像以往文化传播的形式一样,由少数精英人士进行操控,网络文化让整个网络平台活跃了起来,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文化的大环境下,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才华,颠覆了由专业认识掌握门户的局面。这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是文化的进步,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的“门槛”在不断降低,不断娱乐大众化,失去了文化存在的意义。互联网存在的条件是以用户为导向,围绕用户的需求,不断讨好于用户的喜欢,不再以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为评判的标准,进而亚文化在这种环境下,渐渐地出现在了互联网中,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中失去了主导型的地位。

(二)网络亚文化的特点

文化能够传播,在于不能缺失传播介质、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当然传播效果必须非凡才能得以长久传播下去。这里的传播主体主要指的是使用互联网的群体,传播内容自然就是网络亚文化。

网络亚文化的接受群体,具有人格独立性和性格反叛性。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他们的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可以在网络亚文化下找到认同感和亲切感,他们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在网络亚文化中这类特殊的群体寻找到了传统文化无法给予的认可与理解。实现自我需求,是每个人肯定自己、认可自己最重要的自我感受。这类群体在现实中不得不隐藏、压抑自己内心的反叛,网络的匿名性和隐秘性,让这类群体寻找到了灵魂生活的空间,他们在这里实现了自我价值。因此,网络亚文化的反叛性和独立性成为此种文化最显著的特点。

网络亚文化的文化价值。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网络亚文化的边缘性、多元性、包容性成为最大的文化特征。边缘性主要指的是在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无法找到一个明显的界限去区分,网络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向良性发展的趋势,比如网络表情包,起初满足于聊天内容的生动性、画面感,渐渐地网络表情包被赋予了正统的文化内涵,逐渐被广大群体接纳成为新型主流文化。网络的开放性造就了亚文化的包容性,网络亚文化不只是存在于一种互联网群体中,网络亚文化的形式多样,在多种性格特征的不同群体中都有认可其存在的群体。

网络亚文化的传播特性。网络亚文化的传播是以具体的事件和人物为原型,通过感同身受的价值认同感,在某一类网络人群中快速传播,传播速度极具爆炸性,呈现了病毒式的传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播速度?因为网络亚文化迎合了亚文化群体的心理需求,将他们内心的心理特征,通过亚文化宣泄、表达了出来,他们的“声音”被放大。

二、青少年网络亚文化的主要现象

当前青少年的网络文化主要分为网络社交文化、粉丝文化、PGC文化、二次元文化和网络流行词汇文化、网络流行音乐文化和性别文化。

网络社交文化,早期以文字为主,主要在贴吧、论坛等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回复、转发的形式进行交流,形式相对简单。这种交流门槛较高,需要在某论坛或者贴吧注册为会员,才能自由表达。自从2010年开始,智能终端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移动互联网由2G时代进入3G、4G时代,社交网络的门槛开始降低,日渐普及。网络文化由以往的微博、贴吧、博客进行交流,变成微信、飞信等更加简便的方式走入大众的视野,青少年交换信息的方式开始变得简单、直接。

二次元文化主要指动漫、动画、游戏、cosplay等形式,这些虚拟的内容通过屏幕使所带有的信息出现于青少年眼前,如现在比较火的B站(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

粉丝文化、影迷文化是新时期偶像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与偶像文化相比,影迷文化蕴含更加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形式。粉丝文化表现出更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粉丝们不再满足于崇拜偶像,而是积极寻求通过社交网络等方式与偶像互动,积极表达自己的喜好,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他们成为一个群体,形成一个粉丝群,粉丝与偶像的互动甚至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发展。年轻人更倾向于知晓他们的偏好,并通过积极的行为来满足他们的事物。这种背景下偶像及其经纪公司更注重与粉丝互动,倾听粉丝的心声。粉丝的喜好往往会影响偶像明星的设计和作品的选择,甚至直接影响到经纪人和经纪公司的选择,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机制。以XX省个人自媒体账号“李子染”为例,她以“古风美食”“饮食文化”等视频,将自己喜爱的生活态度展现给青少年,网络病毒式的传播速度,李子染的视频波及广、影响深、传播快,“全场景化”式的观看体验,给青少年群体带来了“新”的中国印象,吸引了大批的粉丝。

网络流行语文化,网络词汇是当今社会最普遍、最重要的词汇之一。与成年用语相比,网络用语是网络亚文化最突出的表现。网络文化在中国兴起之初,就出现了一些独特的网络关键词,如上网“冲浪”和“美眉”等,这些网络词汇的日常使用,是网络流行词汇的新现象。这些词汇的应用不仅具有便于交流的特点,同时也迎合了青少年的需求、个性、态度和身份特点,因此被年轻人广泛使用。

三、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群体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处于青春萌芽期,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窥测之心,在网络亚文化中得以满足,他们通过网络实现了进入社会的愿望,他们在网络中张扬个性、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参与网络架构的虚拟世界,现在互联网的受众已经由社会精英转为青少年,他们对互联网的了解程度远胜于其他群体。在网络的角色扮演中,他们不再有“啃老族”“叛逆期”“青春期”这种成人授予的标签,不再生活在各种质疑和谩骂声中,解除了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危机。在这里,他们具有主动权、领导权,他们我行我素,将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委屈和不满情绪,通过网络语言进行宣泄,青少年间相同的生活阅历,在网络中找到了相似的价值认同,他们在网络上角色扮演,在虚拟的世界中维护着自己的形象。

1.抵触传统教育方式。传统的课堂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新知识、理解世界、认识世界、学会技能的最重要的方式。然而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课堂教育已经受到网络亚文化的冲击,课堂上教师教授的知识会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储备下,开始对权威的知识进行攻击和对抗,自认为课堂教育毫无意义,只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不如网络上三两句话学到的知识有用,产生诸如此类肤浅的网络亚文化观。他们不再崇拜、迷恋学校教育,开始用网络词汇冲击传统教育,如把教授叫作“叫兽”,把专家叫作“砖家”,用这种词汇进行权威的抵抗和言语上的狂欢。部分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开始对青少年进行严加管理,进而引发青少年的顽强抵抗,甚至越来越甚,以此恶性循环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

2.行为上追求标新立异。长期被网络亚文化围绕,青少年自然而然形成了出格、另类的行为特征。他们为了追求网络上带来的轻松、愉快的感觉,对正确价值观的自我认识开始出现思想滑坡,渐渐地失去了批判的意识和理性的思维,区分不出来到底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麻痹思维的观念,久而久之,价值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如青少年染头发、奇装异服,开始拜金主义、物质享乐主义等。

3.追求低级、媚俗文化。需求拉动了网络亚文化的快速发展。一部分亚文化在低级趣味的需求下,用色情、隐私等加以迎合,吸取关注度。在网络亚文化中,虽然暴力、血腥、黄色的信息被主流文化禁止,可它们仍旧无孔不入,通过网络流行语、表情包开始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使其躲避了网络监管,呈现出新奇、新颖的特点。青少年接受程度具有广泛性,受到低俗网络亚文化耳濡目染的影响,他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开始发生偏差,青少年的思想不断受到这些低俗、媚俗亚文化的影响,开始走向以迎合不良信息为主,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正是因为网络亚文化中低级、媚俗的特征迎合了青少年一时的生理快感,满足了他们对于低层次的价值追求,青少年渐渐远离了主流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4.素质教育欠缺。青少年正处于控制力较弱的时期,网络亚文化内容的巨大吸引力,造成青少年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各种娱乐游戏,乐此不疲享受娱乐项目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由此,接受素质教育的精力就会相对减少。然而素质教育是接受正统教育的基础教育之一,如果未能接纳素质教育的理念,学生就容易出现网瘾、网恋等不良状况。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互联网需要有新的监管机制,在这种机制的管理下着重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尽量在互联网中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社会塑造更多的有用之才。

5.萌发犯罪心理。网络亚文化隐藏着虚假、欺骗、激进的特点,青少年在网络亚文化中容易被不良的文化信息侵染。青少年正处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认知阶段,言行举止只考虑自己喜好,对网络亚文化中的血腥暴力、色情淫秽等内容存在好奇心理、模仿心理,以至于没有正当的监管制度,青少年很容易模仿网络上的不良行为,产生犯罪的心理动机,从而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恶劣的影响。

四、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1.社会转型期的影响。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经济伴随着对外开放,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一步加深,快速进入信息化时代,这是历史前进时期必须经历的阶段。在此阶段,人与人之间传统的交往模式,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跨过了地域的限制,节省了资产成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优势。交往增加,文化交流就不断加深,文化变迁也就开始普遍存在于人与人的交往中。在20世纪末,文化变迁普遍开始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一个历史阶段,开始注重身边的人和事,日常生活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一定程度为青少年沉迷网络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2.消费文化鼓励个性发展、自我表达。大众消费提倡无论你在什么年龄段、不分男女、在任何工作岗位,都有公平表达自我的权利。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公平表达自我的平台,他们追求自我、彰显个性、表达着自我最贴切的个人感受和社会体验,可以在互联网上对一切的事物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他们只需要将自己想要说的说出来,不需要考虑现实社会中“口无遮拦”的尴尬,因为互联网会给这种行为加上光鲜的标签——“个性”。这种快消费中带来的价值偏航,在无形中改变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

3.人的因素。网络中适用的主体分为开发者和使用者,青少年是使用者中的一类。网络中的开发者属于高学历知识分子,他们的个人能力决定着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这类高知识分子,在开发应用程序中,会将自己的价值观融入程序编写中,若他们张扬个性,开发出来的产品将会带给青少年思想碰撞,这也是互联网文化出现负面影响的一部分原因。

五、网络亚文化背景下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建议

1.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力度,肃清网络环境。加强对网络的监控,是网络社会健康、网络环境清洁、网络运行积极性的必然选择,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确保网络文化的纯洁性和安全性。网络亚文化的纯洁性关系网络道德的健康和网络价值观的正确性。因此,必须让色情、享乐、释放、虚无、颓废与暴力等有害思想和行为远离网络社会,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积极的氛围。加强网络亚文化安全教育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有机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青少年文化的认同感。网络传播的自由,使网络空间极易成为封建迷信、误导、反动言论、文化渗透和剥削的场所,对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的破坏。只有加强网络监控,这些违法犯罪行为才能得到控制和惩处,网络亚文化的污染才能基本得到治理。

2.加强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到今天,形成一种更为广泛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共青团组织应与全媒体融合,通过打造种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平台,加大宣传主流文化的力度,使得网络成为传播党的声音的新平台。及时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将共青团员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发展进行实时分析,与教育有关部门形成体系内资源共享,有力推动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和引领作用。具体实践上,学校可以将国家主旋律、思政课程以及学习校园文化与亚文化表现方式充分融合,开展主流文化为内容、亚文化表现方式为形式的主题活动。如在“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系列快闪节目的带动下,许多高校学生利用新媒体与艺术形态开展“快闪”活动,通过更多元化的亚文化创作方式,歌唱祖国、祝福祖国,从而使优美的旋律在全国各地飘荡,让爱国激情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沸腾。这类新颖的活动形式也带给思政教育全新的思路,应当积极走出课堂,用更多元化的方式,用青年人更喜欢的方式,创造出更多新颖的教育模式,提高思政教育成效,为青年人的价值观念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

3.加强道德法治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互联网的监管和法治教育,是对网络生态长久发展最重要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一是要站稳立场、正面发声,与官媒有效联动。通过官媒,建立主流文化,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二是要深入青少年群体,了解问题所在。例如,可以邀请法律专家走进学校,开展以“法律”为主题的思政教育讲座、辩论赛等。课堂上,通过讲述法律案例、游戏互动、播放视频等方式带同学们深入了解宪法、民法典等内容,结合身边的法治小故事、热点事件等,深入浅出地向学生普及基本知识,告诫同学应从小养成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用法的好习惯,为人生道路撑起法治的保护伞。在高中、大学可开展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考、理性讨论等方面得到锻炼,同时激发青少年学法、守法、用法的热情,让法治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孕育成长。自媒体领域,既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既有主旋律,也有杂音噪音。极少数自媒体为博眼球,蹭热点、引流量,捕风捉影、信口开河、危言耸听、哗众取宠,放大社会焦虑、渲染社会不公、扰乱社会秩序、激化社会矛盾,污染网络空间,青少年家长一直都反映强烈。作为新时代的“发声筒”,自媒体应严格落实主体传播责任,文明发声、理性发声、规范发声,积极释放正能量,抵制负能量;要理性看待,客观分析,不人云亦云,不刻意炒作,不妄发评论。对于一些错误思想和不实言论,自媒体也不能置身事外,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原则,理直气壮地批驳谬误,以正视听。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亚文化对于青少年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网络亚文化,不仅有助于当代青少年开阔视野,加强自身情感系统的建设,而且可以帮助青少年甄别正确的价值观进而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因此,合理利用网络亚文化,是当代青少年长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猜你喜欢

亚文化青少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青少年发明家
谁远谁近?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