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的流行及预防构建
2021-12-04陈广平
魏 波,陈广平
(泗水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泗水 273200)
1 前言
在现今我国养殖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猪养殖逐渐向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具有较大的养殖密度,猪群间接触频繁。如果没有做好控制,则将导致传染性疾病快速流行。在现今我国很多养殖区域中,较多的出现高热不退、体温升高以及行动不协调等问题,具有较快的病情传播速度,且具有复杂的致病原因,并因此使实际疾病诊断面对较大的难度。对此,则需要做好高热综合征致病原的掌握工作,积极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工作,在做好科学防治措施构建的情况下实现疾病传播防范化,最大程度保障养殖安全。
2 流行特点
猪高热病,也称高热综合征,是生猪养殖当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它在母猪、育成猪群体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几率。猪在感染高热病后,将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升高等症状,部分病猪还将出现皮肤发紫、发红等情况,部分猪也将表现出毛孔出血点问题,可以说,猪高热病是现今猪养殖当中不可忽视的一类病症。对于猪高热病症来说,体温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是该病症的典型临床特点,具有传染范围广以及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同时,该病症也是具有典型特征的呼吸道疾病,无论是在中小规模养殖场还是集约化养殖场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中小养殖场当中死亡率非常高。该病症在流行当中不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在一年四季当中都可能发生,在猪场中,患病猪以及带毒猪是该病症的主要传染源,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在猪群当中反复流行感染。
3 发病原因
该病症具有复杂的发病原因,一般是由不同致病原、养殖管理不当所导致的。在很多规模养殖场当中,经常将如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提升生产速度作为养殖中的重点,而对于养殖场生物安全防范则存在着一定的忽视。在实际饲养当中,存在混养不同年龄猪的情况,在单位面积中具有较高的养殖密度,没有及时解决存在的饲料污染问题,经常向猪群饲喂变质、发霉的饲料,因此对猪群的抵抗力产生影响。同时,很多养殖户也缺少有效的消毒技术与消毒意识,因此在养殖场中具有较多的致病原,如猪群抵抗力不足,则有更高的几率感染致病菌。在养殖过程中,没有做好免疫接种、防疫不科学也将导致相关病症的发生。在具体养殖活动开展中,部分养殖户并没有做好免疫要求的遵循,没有按照要求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在具体接种时,在类型方面也具有单一性的情况,没有控制好注射剂量,也没有控制好注射位置。在病症高发期进入前,也没有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没有做好药物的防控,存在药物种类单一的问题,并因此无法体现出应用的预防作用。
4 临床症状
猪群刚刚发生临床症状时,从鼻腔中先流出一定的清澈鼻液,随着病情的加重,鼻液变得浓稠,同时眼角中具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分泌。部分猪在患病后也将表现出呕吐以及腹泻的症状,交替出现腹泻与便秘情况,排出淡黄色、黄色的腹泻物。在发病2~3d之后,皮肤表面以及耳尖位置将体现出紫红色的斑块,精神逐渐变差、采食量下降,体温快速升高,最高将达到42℃。
5 病理学变化
在解剖死猪后,可以发现死猪主要在呼吸系统位置存在病变情况,大部分死猪肺间质增宽严重,肺脏位置存在显著充血、肿大的情况,质地变硬,在肺脏位置存在较多的出血点,心包积液情况较为严重。在病死猪支气管与气管位置,具有较多的泡沫状内容物,脾脏肿大情况明显。肝脏同样存在明显的肿大情况,质地变脆,颜色逐渐加深,呈现为苍白色,部分肝脏组织表面能够看到存在白色的坏死病灶。在肾脏与膀胱表面,具有较多数量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肠系膜肿大明显,皮下脂肪显现淡黄色。
6 预防措施
6.1 构建防范体系
在猪养殖中,要想实现对高热症状的有效预防,保证养殖场生物安全是一项重点工作内容。在实际养殖当中,要避免养殖场中不同年龄猪存在混养的情况,也要禁止在养殖场当中饲养犬科以及猫科类动物,禁止野生动物在养殖场周围区域活动,采取这些措施将对疾病发生几率的控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需要在养殖中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在内部做好构建完善消毒方案的工作,定期对内外部环境做好卫生消毒与清理,做好养殖户的指导,使其能够严格执行相关工作要求。无论是中小规模养殖场还是集约化养殖场,都需要在及出口位置设置消毒设施,同时,需要做好出入口控制,对进入到养殖场中的车辆与人员采取严格的措施进行消毒。人员工作中,在进入到生产区前,需要及时更换专用的服装,同时做好卫生调度工作,在满足要求后,才能够进入到生产区域中开展工作,在此过程中做好人员控制,不得任意串舍。把握与遵循全进全出原则。在引种工作完成后,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隔离与接种。禁止在疫病区域进行引种。
6.2 构建免疫程序
在具体高热症状预防当中,需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严格执行免疫程序。在该类程序制定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畜牧兽医人员的安排,使其能够在养殖区域中做好调查,掌握本地可能导致高热综合征的致病原,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做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包括有呼吸道综合征、支原体病症的接种等等。母猪方面,可以在产前30d注射蓝耳病灭活疫苗,产后30d可以注射支原体灭活疫苗。
仔猪方面,在出生的7d以内要做好支原体灭活疫苗的注射,并在14d、21d分别注射蓝耳病灭活以及弱毒疫苗。在整个过程当中,需要始终保证疫苗接种工作具有合理以及科学的特点,这对降低病症发病率、提升猪群抵抗能力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6.3 重视药物预防
在积极做好疫苗免疫接种证的基础上,也需要做好日常的药物保健与预防工作。具体来说,需要充分结合疫病流行特点,在疾病进入到高发期之前,可以将药物添加到猪的饮水与饲料当中,切实提升猪群的抵抗能力。在此当中,补铁制剂、电解多维以及柴胡颗粒等都是经常使用到的药物类型。仔猪在出生后,需要定期做好药物保健工作,以此对其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的抵御功能进行有效的提升,其中经常使用到的药物有支原净、金霉素以及电解多维等等。具体来说,需要根据疾病实际传播的情况,以科学、分类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恰当使用退烧、消炎的药物,以此保证猪肌体的健康发展。如果经过一定药物使用进行治疗后、传染病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则需要及时淘汰病猪,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彻底地消毒。
6.4 强化饲养管理
为了更好的保障养殖安全,降低病症的发生概率,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关键:第一,夏季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加大猪舍通风量,使用凉水喷雾等方式降低温度,通过对流促进散热与蒸发。门窗要全部打开,使空气对流,如果气温较高,则可以做好喷雾装置的安装,使用冷水冲洗猪体,每天进行4~6次的喷洒;第二,夏季养殖中,需要对饲养密度进行适当的降低,要保证主具有0.8m2以上的活动空间,育成舍空间要在1.2m2/头以上,每栏猪的数量控制在10~12之间,通过降温措施的应用、控制饲养密度,则能够对该病症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第三,要始终以全进全出的方式进行养殖,禁止出现将日龄具有较大差距猪混养的情况,尽可能减少猪混群以及转栏的次数。在每一批猪同时出栏后,需要做好猪舍的严格消毒以及冲洗处理,在经过一定时间空置之后再将其转入到新猪群当中;第四,要做好猪舍的定期消毒。对于病毒来说,它们对普通类消毒剂不敏感,这类消毒剂在作用体现方面不明显,因此养殖者需要对具有较小刺激性、新型的消毒剂进行选择与使用。如复合醛类消毒液,能够在发病10d对消毒液浓度进行提升。对于疫区以及外部环境,每天要做好消毒处理,一般次数需要控制在4~6次之间。对大中猪以及母猪,可以带猪消毒,生活管理区每天进行1次消毒。在10d开始,可以加大稀释消毒,以此对健康猪经呼吸道感染流感的机率进行降低,在避免病症发生蔓延的情况下,对疫病传播控制也将起到较好的效果。
6.5 做好紧急应对
在养殖过程当中,如果怀疑有猪感染猪瘟,则需要及时做好猪瘟的紧急免疫,做好组织苗的使用,但需要做好剂量控制,避免出现剂量过大的情况,一般来说需要按照2~4头份/头的用量进行处理。对于可疑猪,也需要做好提问的检查,肌肉注射投保,配合复方氨基比林与柴胡对症治疗,保证疗程充足,在寻找到病症发病诱因后,针对性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多次反弹、高热不退且治疗无效的猪,需要及时处理,尤其是喘气严重的猪更是需要在发现后及时处理。这是因为该类猪不仅难以治疗,浪费相关资源,且可能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与此同时,也需要进行治疗性投药,可以使用125mg/kg支原净与300mg/kg金霉素进行治疗。
7 结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猪高热病的流行及预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可以说,该病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病因复杂,较多出现在母猪与育成猪群体当中,可能是由多种诱因导致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在实际养殖当中,需要做好防治工作,在降低病症发生几率的情况下保障养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