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021-12-04武海鹏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武海鹏

(山西农业大学 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随着经济全球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因各级各类心理问题导致中途休学、退学甚至引发不可挽回的校园恶性事件,如自杀、凶杀、投毒等惨痛案例。当前大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面对这样的“新群体”并伴随新问题和矛盾的产生,使得社会大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对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学生健康成长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掌握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来促进高校心理教学体系的完善,积极收集数据,总结和梳理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问题、新矛盾,探索新思维、新方法,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增强心理素质能力。以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以产生的问题为导向,重点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对其改进策略进行探究。[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衍生出分配比例的调整、社会节奏的加速、信息资源的膨胀等问题,人们的思想被无处不在的变化冲击着,认知也在不断更新,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人际关系等都变得复杂多样。在精神世界丰富的同时,心理问题也在日益增多,高校大学生尤为严重,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他们往往最敏锐地感受到这种变化的冲击。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大学生承载着来自家长及社会的许多期盼,面对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用人要求的持续提高、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继续扩大等等现实情况,大学生面对学业、工作、经济和感情的压力逐日增加,成为了如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2]

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存在自我定位高,想迅速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心智方面尚未成熟,对待挫折、失败无从应对的问题。面对全新的环境,学生需要适应更加多样和复杂的环境,就业、学习、生活、情感等压力普遍会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增多。因为心理问题方面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导致休学甚至退学的例子不断增多,更甚者出现自杀、凶杀等反常行为造成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已经成为社会必须关注的焦点。所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良好的心理状况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是他们今后面对社会,在工作中发挥才能智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向更高层次水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经调查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和寻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问题,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并提出对策及建议,以便各高校提前采取干预性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根据研究结果,心理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帮助学生在人生重要的阶段树立正确观念,遇到问题可以进行自我心理疏导,面对各种压力与困惑正确对待,对推动和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3]

2 高校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2.1 环境适应问题

独立生活能力较弱。由于70后家长在生活、工作中压力较大,部分00后群体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独立生活能力较弱、处理问题能力不足,家长对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重视不足,情感上寄予厚望、生活中百般呵护。久而久之,使得大学生缺乏适应新环境、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也成为学生步入大学后不能适应新环境而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承受挫折能力较弱。以孩子为中心已成为学校、家长长期以来的固有观念,不论是学校从关心成长的角度还是家长从关爱子女的维度出发,“过盛”和“过渡”的呵护导致学生在成长环境中受到了过多的保护,就像温室中的花朵,很少经历风雨的历练和洗礼。导致学生在步入大学独立面对挫折时不堪一击,出现接受不了或不愿接受违背自身意愿的事情,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引导,经常会出现情绪失控、情感受挫、一时间无法解决内心困惑和现实问题,从而使内心产生强烈的痛苦,有可能产生无助、焦虑、激进、暴躁和压抑等不良情绪,并引发出心理问题。[4]

2.2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紧张。以00后为主要群体的大学生,性格迥异、思想独特,由于成长环境、待人接物的习惯不同、观念不同、性格不同,经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方式和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矛盾和阻力,如果关系处理不当,便会引发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激化矛盾引发恶性事件发生,容易导致产生焦虑、自卑、敏感、情绪低落等常见心理问题。

2.3 学业压力问题

时间管理不科学。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已经成为当代人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之一,高校大学生压力也与日俱增,学生在课程学业中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还需要注重自身综合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培养。除了要完成各种专业学习外,“课外活动”成为了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主要途径。参加文体比赛、参与公益服务、组织社团活动,校园生活的丰富也使得大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非常考验大学生在时间方面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应用,如不能合理分配,学生就经常会出现“熬夜”“作息不规律”“效率低下”等问题。过度用脑带来的疲劳和负荷,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学习,同时也会引发身体疾病和心理问题。

就业压力负担重。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是每一名大学生都十分关心的问题。针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我国对毕业生加大了扶持力度,出台了许多相应的配套就业政策、并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但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增速的放缓,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所呈现出的心理负担让人堪忧,“考研深造”“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岗位”等热门工作成为了许多家长和毕业生首择,择业形式的单一、就业意识缺乏科学的引导往往使大学生出现迷茫、沮丧、失落、自信心缺乏等情绪,引发出烦躁、焦虑、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3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

3.1 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各项政策的不断深化,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竞争机制被引入其中,大学生面临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就业门槛不断加高、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失业人数不断攀升,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持续下降,各高校毕业生数量却在不断增加,人才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势,使得整个社会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加大。面对当前局势,现代高校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学历保障来应对社会生存的基本需求,还需要掌握从事专业领域以外的综合素质,比如办公软件的熟练应用、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语言技巧、根据环境可以灵活调整知识、思维和能力的行为方式等等。除了应对就业方面的压力,大多数毕业生还需要面对现实生活方面的压力,比如房贷、车贷以及父母过高的期望值等因素,使得许多大学生从原本带着天之骄子的优越感,演变成为对进入社会后心理上的无所适从,从而产生较大的落差,这种大幅度的情绪变化很容易使大学生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出现。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大数据时代带来的社会快速发展趋势推动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多影响与诱导因素,海量的数据信息、过盛的商品植入和铺天盖地的商业营销,使得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接收先进新潮的经济文明、日新月异的数据更新的同时,也会受到许多垃圾信息、虚假信息、无用信息的冲击,不仅阻碍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也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引发极端、扭曲等心理问题。

3.2 学校环境因素

步入大学校园后将面临多方面的压力,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较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不仅需要快速适应新环境,而且在习惯养成、专业学习、考试考证、生涯规划、升学深造、未来职业等方面也需要开始着手进行准备。在对个人未来职业发展方面极容易产生焦虑感,如果自身没有对时间、学业、职业进行较好规划,很容易造成茫然失措、盲目跟风的现象,从而引发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受挫等心理问题,这一点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3.3 家庭环境因素

社会在不断进步,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的追求也与日俱增,精神层面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聚集点,许多父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于子女教育方面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一方面几乎成为了所有父母内心的愿望。高期望可以转化成为鞭策的动力,但是在这条道路上,多数父母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过高的期望往往也会造成大学生无法承受的、沉重的心理负担,极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基本都是在父母经济管束中完成学业,步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每月都有相对独立的生活费用可由自己独立支配,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非常容易导致过度消费和透支消费现象滋生,比如盲目攀比、金钱至上、急功好利等不良价值取向,极容易成为引发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导因素。

3.4 个人缺陷因素

个人缺陷包括外在缺陷和内在缺陷,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形成有智力方面的因素,也有身体方面的因素。学生身体状况因先天不同,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健全、有不健全,在大学校园中,部分同学存在或先天性或后天性的身体缺陷,比如听力有问题等方面。这些外在的缺陷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心理自卑、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不敢与人交流、不愿意社交等问题,这些消极情绪的累积,极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性格迥异,许多学生存在内在缺陷,这些缺陷不容易被发现,但是这些学生往往性格比较内向、孤僻,他们无法快速适应新环境,融入集体,常常引发自闭、社交恐惧、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部分学生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忽视而受到冷落,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让不良情绪肆意发酵,极易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4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4.1 强化师资力量,保障教育实施

高校不仅要建设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辅导中心,同时也要加大学生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工作。结合当前形势,各高校不仅要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教师,打造好心理教育的基础,还应加大辅导员队伍的心理辅导能力,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与提升,通过技能大赛、经验分享、案例交流、典型选树等多种活动形式,提升辅导员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度。同时加大教师队伍对心理教育的实施力度,在日常管理、学业辅导中多留意,注重心理引导,不断提升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水平,适时提高心理疏导能力,保障大学生心理问题在萌芽阶段就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和疏导,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4.2 活动课程结合,促进身心健康

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学是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积累、沉淀、蜕变、成长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心理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高校在建设心理健康课程中要充分适应和满足不同心理问题学生的帮扶需要,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单一刻板的传统课堂式教学设计,积极探索和植入以“户外”为媒介的团建类的心理教育课程,由灌输式教学变为启发式引导,从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出发,促进学生心智和体质的健康成长。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户外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生活习惯,通过参加团建类教育活动,培育坚毅果敢的意志品质,从而帮助自身找到更多排解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和调节方法,保障自身身心健康。

4.3 三方沟通协作,全面推进教育

社会压力、学校环境、家庭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方面、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影响,随着时代变化,更多的心理问题悄然诞生,单靠学校的力量已远远不够。步入大学后,由于高校教育的特殊性,学生无论从学习还是生活上,都相对比较自由,所以导致了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有来自学校的,也有来自社会的。面对多重因素下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首先应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掌握情况,知道学生面对什么问题,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加以疏导和引导,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利用社会力量,运用社会资源、信息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平台。将学校、家庭及社会多种力量结合,共同努力,才能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有效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设。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