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

2021-12-04蒋庆胜

关键词:革命中国共产党红色

吴 赟 蒋庆胜,2

(1.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82;2.西南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泸州 646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共同奋斗的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1)魏先法,彭澜.红色革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1):74-78.是中国人民解放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制度成果的总和。(2)马瑞贤,张楠楠.推动红色文化走向世界[J].人民论坛,2018(27):134-135.

作为世界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彰显中华民族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及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3)唐荣堂.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对外宣传活动述论(1921—1927)[J].新闻界,2020(10):60-68.另一方面还能够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为他国谋求发展提供借鉴。

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革命文化的国际分享与传播。1921年到2021年,百年路途,波澜壮阔。站在历史与现实交会的新历史起点,有必要就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进行回顾,致敬历史、融汇经验再出发。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国际传播的百年成就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红色基因、精神力量与革命记忆,是我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与历史资源。其国际传播自建党之日起就未曾中断,一直是我党展现中国智慧与革命精神、增强中国共产党文化国际影响力与辐射力的战略选择,且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梳理与细述我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成就与经验是进一步提升党的革命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应有之举。

(一)建党创业(1921—1949年):撒播红色革命种子

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党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在腥风血雨中不断壮大,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革命的呐喊,其国际传播事业初起,为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奠定了基础。

1.创办报刊或机构,传播中国革命主张

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就积极拓展驻外机构或开办报刊,对外传播革命的星星之火。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和华工组织在国外创办的刊物《少年》(后改名《赤光》)在法国巴黎创刊,面向欧洲、加拿大和古巴等地区和国家发行。该刊为他国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窗口,这于当时尚处于“襁褓”中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还有作为“中共旅欧党、团组织宣传、动员海外华工的重要媒介”(4)陈日浓.中国对外传播史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的《华工旬报》,成为当时宣传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与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

1935年,《救国报》(后更名《救国时报》)在巴黎创刊,发行覆盖43个国家,主要负责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1939年,《先锋报》在纽约创刊,面向海外侨胞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号召民众及国际社会团体支持中国的抗战。值得一提的是,陕甘宁边区文委国际宣传委员会于1941年创办了国际报道社,向世界讲述中国英勇抗战的故事,(5)王晓岚,戴建兵.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对外新闻宣传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3(4):57-63.吸引了国际社会对延安的兴趣,许多国外记者团纷纷来到延安参观采访,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传播开创了新局面。

2.团结共产国际,争取国际支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共产国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党通过在共产主义阵营发声,争取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1920年,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中共上海发起组共同创办了中俄通讯社,该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通讯社,(6)陈绍康,朱少伟.我党最早的通讯社[J].新闻记者,1984(4):20.是我党成立前后争取国际支持的重要根据地。该社将中国革命故事远播海外(如新加坡、爪哇和马尼拉),为中俄两国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革命经验的交流与沟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争取国际支持的又一重要切入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此后共产国际的历届会议都有中国共产党参与。这一舞台为我党阐述政治形势、革命理念以及经济状况等提供了机会,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的了解。

3.联系国际友人,见证中国革命实况

与国际人士建立联系也是扩大国际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1938年1月,周恩来在武汉多次会见美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向她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同年,周恩来还会见了斯诺、艾黎、斯特朗、爱泼斯坦、贝特兰等外国记者或作家,感谢他们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并与他们建立了友好关系。1944年,中外记者团来到延安,亲眼见证八路军的英勇事迹,报道了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见闻。

基于上述事实可见,这一时期的对外传播成就在于通过自创报刊、参与国际会议以及邀请国际记者等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红色革命的讯息。在这一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取得重要成就——列宁主义在革命中得到检验,苏联建国,红色革命文化在苏联发展壮大,并获得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红色革命事迹,争取世界各国尤其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是当时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而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懈努力,从建党到建立新中国的短短二十多年间,向世界撒播了中国革命的种子,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红色革命从星星之火走向燎原之势。

(二)立国发声(1949—1978年):对外发出革命文化的强音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高度重视我国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不断创新传播路径,成立了多个革命文化国际传播机构。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进入全面发展时期。除了在社会主义阵营传播中国红色革命文化外,非洲、拉丁美洲、欧洲以及亚洲的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1.中国共产党革命事迹得到持续传播

这一时期,以革命事迹为题材的电台作品或电影等得到广泛传播。国际广播编辑部的成立为中国红色革命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其下设华侨广播科、日朝语广播科、英语科以及东语科等,介绍中国红色革命工作的经验,宣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其间拍摄的多部电影成为诠释与传播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中苏合拍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系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以及取得的胜利,真实反映了革命精神影响下的中国人民新生活。1951年,这两部影片获“斯大林文学艺术奖金”一等奖,引起积极反响。(7)陈日浓.中国对外传播史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122.《百万雄师下江南》《红旗漫卷西风》《大西北凯歌》《踏上生路》《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五部中国革命纪录片在第五届捷克斯洛伐克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范围。这些影片为世界了解中国革命思想、传播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2.国家建设实况成为对外传播主旋律

随着新中国成立,经济建设成为主旋律,党的革命文化国际传播体现在经济建设的对外宣传上。1950年,新中国第一本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治国理政等的期刊《人民中国》英文版面世;《人民中国报道》(现《中国报道》)世界语版创刊,主要报道中国经济文化建设。1952年,《中国建设》(现《今日中国》)英文版创刊,发行范围达118个国家。1958年,时事政治类刊物《北京周报》英文版创刊,主要对外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现状以及党和国家对内对外重大方针政策。

3.中国革命理论化成果得以广泛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结合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逐渐形成,“毛泽东思想”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成立,下设编审局与翻译局,主要负责政治宣传书籍的翻译出版以及外宣杂志的筹办,多语出版了国家领导人的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共产党人的修养》《三年解放战争》等。1963年,外文局成立,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革命和建设成果,介绍毛泽东思想。1966年10月,法语版、西语版《毛泽东语录》相继出版。1971年8月,外文局共用36种文字出版了1.1亿册毛泽东著作;1976年4月,《毛泽东诗词》英文版出版,总印数达31万册,向国内外发行。这对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深远意义。1953年,《人民中国》日文版创刊,印尼文与法文相继出版,刊载了诸如李立三的《中国的工人运动》,胡绳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发表10周年》等许多文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开始借助强有力的国家机构如国际新闻局、国际广播部、外文局等集中、稳定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声音。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为“毛泽东思想”,并以多种方式和途径实现国际传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积累的经验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国家对外主张,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等重要论述,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获得广泛传播和共鸣。

(三)开放迎宾(1978—2012年):坚定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自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序幕,经济建设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国家都试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国家转型,不少非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南亚、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也都在改革开放,但他们却遭遇了经济崩溃、停滞,危机不断。(8)林毅夫.改革开放40年如何创造中国奇迹?[J].财经界,2018(1):58-60.这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取得与中国共产党正确而坚强的领导不可分割。这引起了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关注。

1.长征精神获得世界关注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长征精神的对外传播吸引了一批国外知名的中国学研究专家的兴趣。著名国际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1981年亲赴大渡河考察,并在《生活》杂志上发表题为《沿着红军长征路朝圣记》的文章,对长征做出高度评价。(9)布热津斯基的中国情缘 八十年代曾重走长征路[EB/OL].(2017-05-27)[2021-01-20].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351002794112071326342611&sudaref=www.baidu.com.1985年,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索尔兹伯里出版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称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1990年,美国学者本杰明·杨出版了《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充分肯定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此外,日本学者冈本隆三的《中国革命长征史》、法国学者吉耶马的《中共党史(1921—1949)》、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专家C·P·菲茨杰拉德的《中国革命》等相继出版,有力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2006年,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相继购买革命主题电视剧《长征》的播出权,并在黄金时段播出,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

2.红色文化圣地游成为革命文化国际传播新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专业人士或游客对中国革命历史饶有兴趣,对“伟人故居”“经典战役”“长征壮举”等红色革命景区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比如,井冈山是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创建的中国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有新中国的“摇篮”之誉,已有两万多名各国军事家、军事研究人员等先后登上井冈山考察。2002年,来自英国、朝鲜、美国、乌克兰、澳大利亚等四十多个国家的五十名驻华武官登上井冈山参观考察。《亚太旅游协会指南》专门介绍了中国的红色旅游发展情况。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还相继对中国的红色旅游开展研究。这些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吸引力。

(四)大国献智(2012年至今):贡献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智慧

1.中国经济奇迹增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根源的愿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吸引了世界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动力的兴趣。至今,中国取得了经济规模大幅增长、7亿多人脱贫、外汇储备和外贸出口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辉煌成就,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奇迹背后的精神文化基因,有利于激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动力,(10)朱世龙.促进红色文化国际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0-27(4).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亦日益提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拍摄了5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红色中国》,以外国人的视角展现了红色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巨变。

中国经济发展与国力强盛掀起了国内外的“红色旅游热”。国内的红色旅游吸引了海外人士的兴趣,在国外也兴起开发有关中国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的热潮,这客观反映了世界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思维的认同与接受。德国中国出境游研究所所长沃尔夫冈·阿尔特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称,“中国人出国踏上‘红色之旅’或许正在成为风尚”,多国正在开辟“红色线路”吸引中国游客。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古巴以及东欧多国的“红色旅游”路线都很丰富,包括马克思博物馆、恩格斯故居、列宁故居以及中国革命先驱学习、生活过的地方。阿尔特认为,海外设立纪念中共历史的场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现象。(11)中国游客多 外国人也学会搞“红色旅游”了[EB/OL].(2017-02-13)[2021-03-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47043873042659&wfr=spider&for=pc.据报道,莫斯科郊外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常设展览馆于2016年7月举行建成仪式,习近平和普京致以贺信。这些都表明,国际社会越来越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价值。

2.危机应对彰显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精神的价值

每到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基因就会被自动激活。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巨大威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战略成果,其间各种媒体均使用革命战争隐喻话语来激励人心。抗疫英雄所展现的舍生忘死、逆行而上、闻令而动,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有着深厚渊源,成为抗疫中的“红色密码”。(12)袁秀.读懂中国抗疫的“红色密码”[N].光明日报,2020-10-30.海外舆论对中国人民在抗疫中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和“大国形象”普遍表达了赞誉,170多个国家领导人与40多个国际或地区组织负责人以电话、信函、声明等方式对中国抗疫表示了慰问和支持。(13)狄英娜,高天鼎.中国人民“正在为全人类作贡献”——抗击疫情海外观点综述[J].红旗文稿,2020(5):42-47.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基因密切相关。

不单在面对新冠疫情时如此,事实上,“人民战争”“英雄”“不畏牺牲”“战斗堡垒”等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战争隐喻已深刻浸润在中国文化的肌理之中,对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显示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显示了危难时期红色革命精神的强大号召力,为全世界带来借鉴和启示。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思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过去,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国际传播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体现了以我为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理念,而且在传播内容、传播形态的选择以及传播渠道的建设等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当然,我们也有必要进行冷静思考,为更好地促进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国际传播汇聚智慧。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

1.传播内容:以民为本,维护和平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荟萃了中华文化精髓,包括革命文化的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14)魏先法,彭澜.红色革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1):74-78.百年来的传播实践一以贯之地体现出如下内核:

传递和平的政治理念。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以追求和平立世。抗战时期,我党借助有限的发声渠道以及通过以斯诺为代表的西方媒体记者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共产党反对欺凌、热爱和平的诉求和理念。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与西方国家关系改善、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大国外交的到来,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寻求共享发展成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彰显紧密的党民联系。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战争、经济建设等伟大成就的智慧结晶,显示了党和人民的天然联系,这种联系常常被描述为“鱼水情”。Roberts和Li(15)Roberts R,Li L.The Making and Remaking of China’s “Red Classics”Politics,Aesthetics,and Mass Cultures[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7:156.也使用了“fish-and-water relationship”(鱼水关系)这一概念向英语世界推介中国红色文学里反映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关系。此外,不少共产党革命文化用语如红军、红色政权、红色旗帜、红色歌舞等都源自人民,(16)魏先法,彭澜.红色革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1):74-78.更显示了党和人民的亲密关系。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中展现的党民联系能够为世界所理解和接受还因为革命文化的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国际性。(17)荣开明.红色革命文化:内涵、特征与弘扬[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1):35-45.无论是早期革命文化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民主集中制、三三制等(18)魏先法,彭澜.红色革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1):74-78.还是当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无不体现了民主、人民至上等核心价值。

弘扬立志的民族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说:“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1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4.话语中包含的“爱好和平”“勇敢”“勤劳”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中国永远不称霸”“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响彻世界的承诺和理念流淌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建设祖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血液。中华民族和平崛起正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2.传播形态:立足物质遗产,开展立体化叙事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取得的成就与多样化的传播形态密不可分。丰富的历史证据、优秀的文艺作品以及深刻的学术研究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阐释与传播的立体化叙事维度。

革命实物彪炳历史。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有着丰富的物质遗产,直观地体现为红色革命遗址、建筑、服饰、器物等,遗址包括长征路、各大会议旧址、战斗遗址、红色革命根据地等;建筑又可分为纪念馆和博物馆;服饰则包括诸如红军军服、草鞋、徽章等;器物有红缨枪、镰刀、锄头、手枪等。大量传世的红色革命实物会一直讲述着红色革命背后的史实与故事、永远彰显着感召力,让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历久弥新、彪炳史册。

理论研究传承思想。共产党革命文化还在理论著作中得以深刻剖析、提炼和理论化。除浩若烟海的学术论文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集中体现在《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汇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拓奋斗的思想结晶里。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贯穿和诠释着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精髓,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文化”。(20)魏先法,彭澜.红色革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1):74-78.值得关注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精神进行研究和提炼并不限于国内,国外研究者对此也十分关注。比如有研究就从中国革命经典文学作品入手,发现这些作品反映出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是出于某种本性,(21)Roberts R,Li L.The Making and Remaking of China’s “Red Classics”Politics,Aesthetics,and Mass Cultures[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7:157.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之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

文艺作品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文艺作品讲述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内涵。红色文艺作品涵盖小说、诗歌、纪实文学、影视、戏剧和歌曲等。大量的红色革命文艺作品被翻译为外语在海外传播,增进了海外读者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内涵的理解。例如,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描写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战斗的经典革命题材小说《林海雪原》被翻译为英文、日文、俄文、蒙古文等多种版本流传世界。(22)曹莉莉,何明星.《林海雪原》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J].对外传播,2016(11):54-56.带有红色革命文化底色的歌曲《沂蒙山小调》使沂蒙精神不仅传遍全国,还走进了联合国,走向了世界。(23)常爱玲.以音乐为媒介推动齐鲁文化对外传播[J].山东社会科学,2019(6):135-140.

3.传播渠道:借船出海,理论与实践并重

建设对外传播媒体体系。我党一直重视对外媒体和渠道的建设。早在1924年,党中央就设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1949年和1963年分别成立新闻总署和外文局进一步推动了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外宣。1981年《中国日报》创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新时代,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如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等电视频道,以及各大媒体的英文网站使得向世界传播革命文化的渠道更加丰富。随着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风靡全球,共产党革命文化获得了更多、更便捷的传播渠道。“老外唱红歌火爆网络”“老外网上唱中国革命歌曲 半年点击量破百万”等标题屡见不鲜。

创建革命文化研究平台。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我党革命文化学术研究,鼓励设立相关民间组织,开展理论研讨,促进国际传播。近年来,关于红色文化研究的学术组织越来越多,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如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收藏专业委员会、井冈山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承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井冈山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以及其他高校的相关研究中心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红色革命文化的国内、国际传播。在Now语料库中以“red culture”进行搜索,发现不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媒体都注意到中国的红色文化组织。比如美国《纽约时报》、新加坡“华人新闻通讯社”、马来西亚的《马来邮报》等都注意到了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培训中心等。另外,还创办了红色文化研究的专门期刊,如《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红色文化学刊》等。这些举措无疑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

借力海外传播资源。借用海外媒体资源,借船出海,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得以向世界传播的重要方式。抗战年代,面对国民党的封锁,共产党吸引了包括斯诺在内的大量海外记者到红色革命根据地实地考察,并通过他们向国际社会传播我党的革命路线和方针。新时代,利用海外资源传递红色革命文化的能力更强、渠道更多。公安部、台办、《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纷纷进驻海外社交媒体,并产生很大影响(《201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国际传播创造了条件。在目标地区投放红色革命文化的宣传广告也是较为直接的传播方式。比如,江西吉安以《吉安千年庐陵》为题所做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就出现在了纽约最繁华街头、纳斯达克的巨型LED屏上,其中就突显了红色文化、民族精神等元素,(24)Luling,One of the World’s Art Capitals[EB/OL].(2020-05-11)[2021-01-21].https://ca.sports.yahoo.com/news/luling-one-worlds-art-capitals-015500954.html.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外,通过学术研究,把红色革命文化相关成果经由海外杂志、出版社等出版也是有效办法。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国际传播的现实思考

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国际传播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实践的全部历程,经历了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综合国力提升速度前所未有,东升西降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我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还有如下方面亟待加强。

1.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价值传播还可加强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价值挖掘及对外传播力度不够。随着中国快速崛起,“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革命文化对外传播在提炼普遍价值,应对国际抹黑方面的力度尚显欠缺。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下,相关机构或组织应在此框架下细化、挖掘和提炼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惠及全人类的核心内涵,并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但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文化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还是文化企业对于国际传播认识还处于转型期,中国价值文化对外传播面临诸多挑战。(25)严三九,武志唐,吴锋,等.论具现代与普世价值的中华文化价值理念及其国际传播:下[J].文化与传播,2014(2):8-19.

2.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微观叙事传播有待丰富

当前的革命文化对外传播偏向集约化的宏大叙事,微观传播内涵与方式欠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包含丰富的宏观主题和微观事例。需要考虑他国文化以及受众的接受方式进行不同的叙事设计。以影视作品为例,根据较为成功的国际传播案例,往往是切口小,故事性强,不说教的作品更易获得国际受众的认可。(26)张毓强.小切口、巧叙事:宏大主题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可能[J].对外传播,2019(11),44-47.因此,有必要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结合起来进行国际传播。

3.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呈现方式还需多样化

革命文化传播的呈现方式较为单一。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集大成的往往是理论化著作,如《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对这些理论著作进行翻译传播是有关部门、学术界的历史使命。但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普通读者倾向于碎片化、多媒体化的阅读体验,如何既将理论化的鸿篇巨制进行完整翻译呈现,又适应不同人群的阅读习惯化整为零进行对外传播需要进行更多思考。

4.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传播理念与渠道尚需拓展

大众传媒理念不足以满足革命文化对外传播的需求。跨国传播也称国际传播,通常借助大众传播将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传播出去。比如通过开设国际广播电台,向其他国家发送广播节目。从前文论述的传播实践可见,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主要是经由国内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对外传播。在互联网时代,单向性大众传播模式的效果和空间受到组织传播以及人际传播的挤压,需要更多地考虑受众的需求,增强传播的分众性和互动性。

5.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传播专门人才有待培养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传播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跨文化传播归根结底依赖于专业化人才队伍。毋庸置疑,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新闻传播人才以及外语人才的培养,但英语人才比重过大,在革命文化传播与“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理念紧密结合的背景下,单靠掌握一两门外语显然无法应对多样化的环境和任务。在融媒体格局快速形成、国家对外传播需求日益高涨的新形势下,培养跨界复合型“多语种+”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三、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国际传播的未来展望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是我党奋斗历程的鲜明写照和革命精神的高度浓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和智慧源泉。推动我党革命文化国际传播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赢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旨在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发展的道路和制度选择,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传播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尤其是在“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时代使命提出之际,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是让世界理解当代中国精神追求与价值观的必经之路。展望未来,我党革命文化国际传播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系统性规划,在机制与内容、方式与渠道等方面更加因地制宜、因情制宜,更为丰富多元地展现中国文化精髓,与世界有效联通。具体而言:

(一)做好革命文化国际传播规划,彰显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价值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国际传播是一项重大而持久的工程,关乎国家形象塑造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成熟而稳定的国内外传播条件,国家相关部门有必要对革命文化国际传播做好多角度多层次规划。传播规划不仅要体现在政策层面,更要在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层面,多措并举,建立整体性、系统性的统筹规划体系,帮助世界准确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确保我党革命文化持续有效、稳健长久地向外传播。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无论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还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等都具有广泛的共通性与跨越时代的先进性,可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信念与力量,更可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国家建设及文化传播范式,是全世界人民的重要精神财富。因而,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要注重彰显蕴含在革命文化中的人类共同追求,体现革命文化传播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引发目标国家受众的情感共鸣,进一步推动我党革命文化深入传播。

(二)坚持宏观主题与微观叙事相结合,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传播内容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传播题材宜以微观视角切入,将宏大主题浓缩为一个个细微的故事,除以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性人物和领袖作为叙事主线外,可挖掘更多典型案例,如“罗坊会议”“赤岸风云”“冀东八路军”“沂蒙红嫂”“铁血靖宇”等红色革命素材,把革命历程的艰难与光辉细化到具体个案中,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来讲好中国故事,以个人化的话语来表现宏大的红色革命主题。这种以个体阐述入手,以历史人物命运支撑起整个红色革命精神的叙事结构能够使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传播内容更加饱满、立体与真实。另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历经百年积淀,除了耳熟能详的红船、井冈山、延安、西柏坡、沂蒙等经典革命精神与故事外,还有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红色革命资源,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发现,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故事,增加当代与现实观照,不断充实我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内容。

(三)考虑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传播的变通性,开拓中国红色故事的多模态叙事方式

交际方式的发展与文本形态的变化使得文化产出与转换的路径趋于多模态,这一取向使得我们有必要考虑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传播的变通性,推动不同模态交互参与传播过程,开拓中国红色故事的多模态叙事方式。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经典著作如《论人民民主专政》《革命救国论》《毛泽东选集》等在传播过程中多经文字语言翻译后通过纸质出版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目标受众群体的范围,且加重了目标读者的理解难度。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话语意义的形态表现出越来越鲜明的多符号、多元化特征,文化交流与知识传递方式不再限于书面文本层面,以动画、电影、漫画、短视频等传播信息的视觉文化业深刻影响社会生活,受众的文本阅读行为与接受效果也已发生转变。变通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传播策略,创建故事的多模态叙事方式是当下增加文化接触与交际可能性的崭新思路。多模态叙事可推动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图文化、影视化与现场化,促进红色革命文化的多样性、立体化传播,最大程度降低目标语受众的接受难度,更为有效地实现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

(四)采取分众化传播机制,更新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融媒体传播渠道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国际传播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传播路径单一的状况,采取融媒体背景下分众化传播机制和传播渠道。在较长一段时期,尤其是在大众传播语境下,信息的传播过于关注地理位置的扩散度以及大规模的覆盖率,传播主体尤为关注信息的传递范围,信息内容千篇一律现象屡见不鲜。在这一过程中,目标语受众或信息传播接受的社会语境作为信息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常常被淡化甚至忽略。这就导致了对外传播内容很多但接受度不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也面临如此困境。分众化与融媒体的传播机制融合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技术驱动的新型媒体优势,以个性、互动与实时的特性为不同目标受众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已然成为信息高效传播的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革命故事叙事与传播模式的创新可赋予革命故事鲜活、具象的叙事主题与内容载体,及时捕捉目标国家社会环境变化以及目标受众的需求与反馈,使中国共产党革命故事跨语言、跨地域、跨阶层、跨年龄快速、精准、高效触动不同的目标受众。

(五)培养革命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建立多层次的中外文化对话机制

重视传播人才梯队的规划与建设,培养一支跨学科、成体系、国际化的“多语种+”传播人才队伍,能够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传播夯实基础,也有助于中外文化有效对话机制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中国逐步从获得世界关注到融入世界乃至引领世界,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也在曲折发展中不断加快传播步伐。但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对外传播现状与预期效果仍有很大差距,中外对话还存在一定阻碍,这归根结底与传播人才梯队建设有关。人才是第一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因而,有必要加大传播人才培养力度,除了本土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传播人才外,还要重视吸收国际力量,吸纳国际专家学者、海外华人华侨等,利用其国际眼光、专业素养与身份优势等开展中外合作交流,建立多层次的中外对话机制,助力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事业。

结 语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已经成为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乘风破浪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中华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开展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国际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由何而来、中国将向何处去是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战略选择。从发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声音,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信息封锁,向世界介绍中国革命经验,到多元化革命文化国际传播主体的形成,革命文化国际传播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再到革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已经取得丰硕成就。同时,这些成就也启发我们要不断丰富与优化革命文化的国际传播的内容、形态与渠道,提升质量,凸显其世界意义。

纵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有坎坷的艰辛,亦有成功的喜悦;回顾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国际传播的百年实践,无疑能够为中国走向世界,影响世界,提升国家话语权积淀宝贵经验,亦能为世界更好地理解与接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创造更多可能。瞻望下一个百年,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光芒必将更加耀眼。

猜你喜欢

革命中国共产党红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红色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红色在哪里?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