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

2021-12-04高忠芳

关键词:建党中国共产党精神

高忠芳

(苏州科技大学 纪委/监察专员办,江苏 苏州 21502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他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高校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和实践论价值。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2]32个字的伟大建党精神言近旨远,层次分明,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精神特征,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义,构筑起我们党永恒的精神家园和精神谱系。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强基铸魂的精神之“钙”,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旧中国,由于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和蛮横霸道的外敌入侵,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境地——战乱不断,国土被瓜分,民众苦不聊生。中华民族的屈辱命运激起广大民众的奋勇反抗,一批批先进分子前赴后继,探索各种救国救民的方案和实践,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到中国,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希望,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突破重重困难,于1921年7月建立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情怀和责任担当,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筚路蓝缕,笃定前行,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在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第二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面的经验,实行改革开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当前正处于第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中华民族进入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新阶段,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从精神层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和风范,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兴盛的要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3]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忠于理想,坚定信仰,牢记初心,践行使命,始终以顽强不屈的精神风貌面对各种凶险挑战,不惧艰险,不怕牺牲,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矢志奋斗。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从道德层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道德要求和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难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4]对党忠诚就是对人民忠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优势和最鲜亮的政治底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所期待的利益和诉求融入各个时期的政治探索和实践,最终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作为对创建中国共产党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理论实践的抽象概括和升华,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一笔极具力量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引领功能,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一)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精神力量

百年党史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才能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战胜重重困难,做到无坚不摧、无往不胜。不论挫折磨难多么深重,中国共产党都带领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从容应对,战胜困难。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中战胜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期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使青年学生立志高远,勇担重任,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记在心、化为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5]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跌宕起伏,特别是国外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领域从未停止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渗透和颠覆,这些涌动的暗潮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使得少数大学生出现精神懈怠、理想缺失、信念模糊等问题。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精神内涵为培养有理想、有信仰的青年大学生提供精神力量,为大学生的精神之“钙”增添新能量、新补给。青年学生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奋进力量,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在传承和弘扬中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这些有助于他们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找到解决认知迷失和判断失误的办法: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断强大自己的精神力量,提升个人境界,把国家远大理想、全社会共同理想与个人当前理想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学习和强国的行为实践,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人生境界的拓宽。

(二)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底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6]。文化自信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信仰和信念上的自信。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优秀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其内涵品质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政治情怀、政治品格和秉性宗旨,具有鲜明的政治特性和民族特征,它增强了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精神底气。面对全球化和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同文明相互碰撞,多元文化相互交织,各种意识形态相互激荡斗争。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需要当代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上不动摇,在文化上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继承一切优秀文化,并身体力行地去传承和弘扬,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以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生长根基和持久动力。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通过伟大建党精神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之心、自强之力,引导他们了解百年党史,牢记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和国家走向,从而在政治信念、政治情感上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自觉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信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寻求人民自由和民族解放的历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经典,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意愿;自觉传承和弘扬一切优秀革命文化,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成为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

(三)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滋养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其中蕴含的价值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和指向上一致,具有内在统一性。“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信念信仰驱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体现“爱岗、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个人价值指向的实践路径,激发个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建设“自由、民主、公正、法治”的社会提供执行力保障,是构建人民安康幸福的和谐社会的关键。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践品格,将远大理想、共同理想与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形成中国国家形象的灵魂与核心,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7]17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基础工程,让大学生通过当前广泛开展的党史学习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从中汲取革命先烈的红色力量,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强基固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成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践行者。

(四)为推进大学生崇德修身提供精神指引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7]173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因此锤炼他们的品德修为,筑牢道德根基,关乎党的事业和国家发展。青年学生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国家前途、人生追求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品德修养,增强是非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

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的优秀品格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一百年来,无数革命先烈、优秀党员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赤诚奉献,勇担重任,不懈奋斗,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为青年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提供精神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引导大学生把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行和规范,在知行合一中把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转化为实践指引。具体来说,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思想根基,在认知上坚定理想信念,在真学真信中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情怀目标,在情感上爱党爱民,以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为重,立志报效祖国,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努力提高个人本领;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品质风貌,在意志上锤炼风骨品德,敢于斗争,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在细照笃行中修炼自我;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行为表现,在行动上强化使命担当,将个人“小我”融入强国“大我”,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牢记担负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将初心使命体现在学思践悟中。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并对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方式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包含“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革命传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日常教育体系,深化拓展主题实践活动”等内容。高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

(一)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发挥思政课“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一方面,教学内容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伟大建党精神理论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点上实现对接。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教师在讲授“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等内容时,通过列举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信仰信念的典型人物和事迹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教育大学生应将其确立为个人理想信念的标杆,为自身的成长提供力量源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教师需结合百年党史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内涵,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教师应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奋斗历程和伟大建党精神发展的历史逻辑,领会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实践性、时代性、创新性等特性,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丰富教学方法,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教学资源使用价值。伟大建党精神素材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优秀人物事迹,具有鲜明的情感特质。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和叙事手法生动形象地讲述百年党史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真人真事,利用鲜活素材阐释理论,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开设教学实践专题课堂和主题调研,将与建党精神相关的书籍、影视、歌曲引入课堂。教师应因地制宜地邀请革命先辈的后代或当代共产党员先进典型做客思政课讲堂,让学生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为行,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二)拓展日常教育体系内涵

第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领会伟大建党精神。教师利用班级和党团支部开展“信仰公开课”“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永远跟党走”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党史宣讲课学习领会精神实质要义,汲取理论滋养和政治智慧,学思践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第二,在社会实践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教师组织开展与建党精神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活动拓展教育的外延,在时间和空间上增加广度,增强吸引力和体验感。例如,到与建党精神相关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参观,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相关的资料查阅、人物访谈和报告撰写,通过现场聆听、实物感知和深刻思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内涵,激发对百年党史的认知欲望与情感共鸣。第三,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一方面,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提升校园自然、人文景观建设内涵,如设置主题文化长廊、建造主题雕塑,通过回顾历史、总结成就、展望未来探寻直接或间接的启迪意义,使大学生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另一方面,通过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传承和弘扬的文化氛围。例如,以重要节假日和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阅读分享、书法作品创作、党课专题培训、文艺展演等活动营造氛围,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参与其中,达到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将受到的教育转化为奋进的动力。

(三)运用融媒体矩阵传播优势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利用网络多样化的传播方式,结合先进的媒体技术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会比传统教育方式更具便捷性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8]312-313融媒体技术有效地整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极大地拓展了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让网络空间正气充盈,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意识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传播内容上,教师应选取能突出伟大建党精神真实性和感人性的事迹,选用集视频、图片、声音和文字为一体的“学习包”,确保主题鲜明,将革命遗址遗迹、英雄人物事迹,以及相关的文艺作品、影视作品上传到互联网平台,提高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以供学生方便快捷地查阅和学习。在传播方式上,教师应根据年轻人的兴趣爱好,构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要内容、以主流媒体为主导、融媒体矩阵移动优先的传播载体,综合运用社交媒体、视频号、手机客户端等网络平台,以及VR、AR等传播技术进行情景式、体验式网上教育活动,从而实现沉浸式学习。例如,创建网络课堂;在学校官方网站增设学习专栏,借助短视频、影视片段、名家解析等形式实现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资源的集约;构建新媒体网络宣教平台,策划形式多样的网络主题宣传,传递红色好声音,让广大学生走近党、了解党、理解党,从而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8]328-329当前,下一个百年征程已经开启,作为新时代追梦人,青年大学生要通过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握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做到有宏大志气,树立崇高理想,热爱祖国和人民;有铮铮骨气,勇担时代重任,矢志奋斗终生;有十足底气,锤炼过硬本领,提升品德修为。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成为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建党中国共产党精神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