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寓价值观于其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2021-12-04陈卫平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价值观

陈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 2002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7(2).以下出自此篇讲话的引文,不再注明出处。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的要求。而知识体系是构建这“四个体系”的基础,是《讲话》所说的“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题中之义。任何领域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事实的知识”,即关于事实是什么的知识,具有经验性;其次是“原理的知识”,即关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规律的知识,具有理论性;再次是“能力的知识”,即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具有实践性。事实知识是基础,原理知识是对事实知识的概括和提升,但两者都以说明世界为指向;而原理性的理论知识要运用于实践,并取得成功,达到改造世界、服务人类的目的,就必须以能力知识为中介,否则原理性的知识就无法产生实际的影响力。这三类知识构成了知识的总体,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是这三种知识的有机结合。构建这样的知识体系的重要原则,是“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331.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提升,也是对当今时代的引领。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可能与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相割绝。《讲话》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意味着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吸吮中华文化传统知识体系的有益养分。回溯历史,以儒学为重心和主轴的中华文化几千年以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结合是其建构的重要原则。

汉代以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导,其价值观始终从方方面面指导和规范着国家、社会和个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儒学把价值观寓于知识体系之中,《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为此奠定了基础。汉王朝建立之后,意识形态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吸取秦朝首尾15年即亡的教训而得以长治久安。由此在意识形态上发生了从秦朝以法家思想主导的“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3)韩非.韩非子·五蠹[M]//韩非.韩非子选.王焕镳,选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4.转变为汉朝的以儒家思想主导的“行仁义,法先圣”,(4)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M]//司马迁.史记: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2699.完成这个转变的标志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六艺之科,孔子之术”(5)班固.汉书·董仲舒传[M]//班固.汉书: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2523.的建议,“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6)班固.汉书·武帝纪[M]//班固.汉书: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150.儒学由此成为经学。董仲舒同时认识到,要真正完成这样的转变,必须从“六艺”(六经)中提炼出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并加以培育践行,对此的表述就是“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7)班固.汉书·董仲舒传[M]//班固.汉书: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2505.这五常之道由此成为儒家核心价值观。经学之“学”显然具有知识性涵义。汉武帝设立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博士,专门教授相关知识,而教授五经在董仲舒看来,要以“修饬”五常之道为中心。这里已经有了以经学为中心构建知识性与价值性紧密联系的知识体系的意图。而将这样的意图变成知识体系蓝图的,是东汉班固的《汉志》。《汉志》在增删西汉经学家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把当时传世的“中秘书”即宫廷藏书分为“六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这是对先秦以来的图书(大部分是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也有某些天文、医学著作)的分类,也是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往的研究常常较多关注这个方面,忽略了它的另一方面,即把儒家核心价值观渗透其间。

《汉志》说:秦朝“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8)班固.汉书·艺文志[M]//班固.汉书: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1351.可见,编纂《汉志》具有重建知识体系的用意。孔子删改“六艺”,使《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种古代典籍成为传授知识的教材。近代刘师培将它们与近代学科知识相类比,称:“《易》为哲学讲义,《诗》《书》为唱歌、国文课本,《春秋》为本国近世史课本,《礼》为伦理、心理讲义,《乐》为唱歌、体操课本。”(9)刘师培.论孔教与中国政治无涉[N].警钟日报,1904-05-04.这虽然有比附之嫌,但揭示了孔子以“六艺”构建儒学知识体系的用意。《汉志》将“六艺”即经学置于“六略之学”的首位,表明其把经学作为重建知识体系的统帅和中心。而经学就是对儒家核心价值观即五常之道的宣示,正如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卷八·五经》所说:“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10)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447.”,认为五经就是求得五常之道的学问。班固在《汉志》中对此有进一步的阐述:“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易》所以“为之原”,在于它为五常之道提供了形而上的天道依据,即“与天地为终始”。(11)班固.汉书·艺文志[M]//班固.汉书: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1364-1365.因此,五经固然有知识性的意义,但更主要的是被赋予价值观的意义。对此,后来的王阳明就说:“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其赋予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12)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M]//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54.认为六经是以儒家价值观涵养德性,陶冶心灵。作为知识体系的构建,《汉志》认为诸子是不可或缺的,它们“虽有蔽短”,但“各推所长”,“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13)班固.汉书·艺文志[M]//班固.汉书: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1378.即都在某一方面体现了合乎五常之道价值观的合理因素。其它的诗赋、兵书、方技、术数都是“艺学”即技能知识。这是以凝聚了五常之道的经学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张岱年说,“致知方法与德行涵养有着相依不离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之一”,并指出先秦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等都“注重致知与道德修养的关联”。(1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496,558.不过,儒家对此是最为强调的,《中庸》提出“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就反映了这一点。《汉志》构建渗透价值性的知识体系,是“尊德性而道学问”的运用和体现,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唐初的《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经籍志》)把《汉志》的书籍分类首先明确改变为经、史、子、集四部,于是,知识体系的构建由秦汉时期的“六略”之学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四部”之学,但把五常之道价值观寄寓其间的旨趣没有改变。《经籍志》自称:“虽未能研几探赜,穷极幽隐,庶乎弘道设教,可以无遗阙焉”,(15)魏征.隋书·经籍志[M]//魏征.隋书: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19:1029.这就是说,在文献知识性上也许未能做到极致,但“弘道设教”的价值性则是坚持的。《经籍志》又说,“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术数,所以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为治之具也”,认为“四部”之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存在着这样的逻辑关系:经籍阐述的仁义礼智价值观是“经天地,纬阴阳,正纲纪,弘道德”,(16)魏征.隋书·经籍志[M]//魏征.隋书: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19:1029.处在天经地义、天地良心的中心地位,而诸子、文章、方技、术数等学科知识起着拱卫的作用。

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延续了《经籍志》的四部分类,以此为骨架,建构了中国古代最庞大的知识谱系,这也是最大的知识价值批评体系(主要体现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反映了把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自觉。

四库之“经”,即儒家经典著作,集中阐发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提要·经部总叙》说,“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提要·子部总叙》说“夫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17)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1,1191.这普遍认可的“公理”和判定天下是非的准则,就是《汉志》所述的集中体现了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五常之道。“研理于经”即对六经学理的研讨,是为了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它们蕴涵的价值观,正如被收入《四库全书》的《孔子家语》所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18)孔子家语·问玉[M]//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北京:中华书局,2016:295-296.乾隆帝以水为喻,说明四库“首重者经”,是因为“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而“派也、支也、流也,皆自源而分。集也、子也、史也,皆自经而出”。(19)爱新觉罗·弘历.文源阁记[M]//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17.这不仅是认为史、子、集出自经,而且认为经作为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流淌、渗透于史、子、集的知识领域。

四库之“史”,显示了儒家核心价值观与历史知识的对接。史籍是以往事实的记载,因而“经”与“史”的关系,是“理”(道)与“事”(器)的关系,理从事出,事以证理;此即《提要·子部总叙》所谓“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20)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191.这个“理”的核心就是儒家价值观。《提要·史部总叙》说,“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后人学习史书,“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21)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611.就是说,无论写史还是读史,都要“考证”寓于史实叙述中的价值褒贬,以此表明“经”所阐发的儒家核心价值具有被历史所证实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此即《提要·史部·正史类》所谓“正史体尊,义与经配”。(22)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613.《提要·史部·编年类》称赞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非空谈性命”,“网罗丰富,体大思精”,(23)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649.这里的“思精”“非空谈”,很重要方面是指司马光的历史记载把价值观隐含其中,比如他对于唐代颜真卿的记叙便是如此。颜真卿为今人知晓,多是由于其书法成就,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其书法成就只字未提,而是彰显他在安史之乱危难时刻不计个人恩怨、率众抗击叛军的责任担当。司马光意在告诉人们,与书法成就相比较,值得青史留名的是责任担当的品格。

四库之“子”,反映了尽管“经”作为儒家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居于知识体系的中心,但在这样的知识体系中,不只是“经”的独霸,还有着对多元的包容和吸纳。《提要·子部总叙》说:“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虽真伪相杂,醇疵互见,然凡能自名一家者,必有一节之足以自立,即其不合于圣人者,存之亦可为鉴戒。虽有丝麻,无弃菅蒯,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在博收而慎取之尔。”(24)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1191.认为尽管诸子在知识性上“真伪相杂”,在价值观上“醇疵互见”,但既然“自名一家”,必定有可取之处。在四库的知识体系中,“经”与“子”的统一,表现为前者对后者的有所肯定、借鉴和审慎汲取,从而达到一元与多元、主旋律与多样性的统一。《汉志》在论述经、子关系时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它们“好恶殊方”“崇其所善”,也就是各有不同的价值观,但具有“相反而皆相成”的融通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它们都是由六经派生出来的,正如“《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因此,“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25)班固.汉书·艺文志[M]//班固.汉书: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1378.显然,《提要》对待经与子的关系,与《汉志》一脉相承,体现了儒家在知识体系中吸取其它学说,由此在价值观上引领它们。佛、道两教在东汉后兴起,《经籍志》没有将它们包括在四部里面,仅以附录形式处置,而且不列具体书目。经过唐代儒释道三教鼎立之后,从《宋史·艺文志》开始,佛、道两教正式列入子部。就是说儒与佛、道两教的关系,犹如经与子的关系。这不仅反映了宋代理学在知识性和价值观上融合儒释道的实际,而且反映了“经”在吸取“子”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多元价值观的引领。

四库之“集”,表明其知识体系的建构尽管渗透着价值观,但这不是干巴巴的枯燥说教,而是赋予儒家核心价值观以艺术形象,从而打动人、感化人。“经”与“集”的关系,是“理”与“情”的关系,理合于情,以情入理。这是继承了儒家“文以载道”的传统。《论语·为政》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里的诗,可以广义理解为文艺作品。儒家认为文艺作品要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端正思想方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思想方向和价值观也就是“经”所体现的“道”。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传统文艺理论的奠基之作,其《原道》《征圣》《宗经》等篇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认为文艺作品必须以阐明“五经”之道即儒家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唐代韩愈主张“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26)韩愈.送陈秀才彤序[M]//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291.其“道”“理”就是“合仁与义言之”的从尧舜传到孔孟的儒家价值之道。(27)韩愈.原道[M]//郭齐勇.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60,柳宗元提出“文者以明道”(28)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M]//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294;宋代周敦颐指出,“文,所以载道也”(29)周敦颐.通书·文辞[M]//周敦颐.周敦颐集.陈克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35.,程颐反对“作文害道”,(30)程颐.遗书:卷十八伊川语四[M]//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30.都进一步强调了文以载道的功能和意义。这样的以文载道使得作为核心价值观主要载体之“经”,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更易接受。《提要·集部总叙》推崇“清词丽句”“高标独秀”的优秀作品,揭露不良作品“颠倒贤奸,彝良泯绝,其贻害人心风俗”(31)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1971.的危害,认为文艺作品的意义在于用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净化人们思想,抵制不良风俗。

无论《汉志》还是《提要》,都具有钦定的官学性,因而它们不可避免地打上当时封建统治者意志的烙印。如《汉志》以六艺经学为学术的正统,《提要》更是说儒家经典“垂型万世”“如日中天”等,要人们把它们当作教条来信奉;《提要》对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的历代人物进行声讨,如严词斥责李贽是“其人可诛,其书可毁”等等。这些都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从《汉志》到《提要》的构建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知识体系的传统,可以在当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批判继承。

中国近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思想和科学知识的涌入相联系的。如《讲话》所指出的:“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被翻译介绍到我国,不少人开始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各学科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与此相应的,是以经学为核心的知识体系逐渐瓦解,进入了冯友兰所说的“经学之旧瓶破”(3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的后经学时代,我国开始参照西方知识体系的分科观念重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这是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向近代转型的重大变革。不过,在这变革过程中,价值性和知识性相依不离的传统得到了继承发展。从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前后,著名思想家严复以“开民智”(33)严复.原强[M]//牛仰山,选注.天演之声:严复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25.为号召,批判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知识体系导致人们思想僵化:“六经五子以君子而束缚天下”;指出这个体系的两大支柱汉学考据和宋明理学,前者可“一言以蔽之”,曰“无用”,后者可“一言以蔽之”,曰“无实”。(34)严复.救亡决论[M]//牛仰山,选注.天演之声:严复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80,69,70.同时他翻译了8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逻辑学、法学等。这在传统知识衰败而西学新知“来源浅觳”的“‘学问饥荒’之环境中”,(3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79.实际上是以译著的形式,勾画出后经学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蓝图。这样的知识体系以“群学”(社会学)为主干,“学问之事,以群学为要归”,“唯群学明而后知治乱盛衰之故,而能有修齐治平之功。呜呼!此真大人之学矣”。(36)严复.原强[M]//牛仰山,选注.天演之声:严复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14.传统“四部”之学最看重的是经和史,前者阐发修齐治平之经义,后者揭示古今成败之原因;严复以为只有“群学”才是给人以这两方面知识的“真大人之学”,表达了以新的知识体系取代“四部”之学的意向。严复以“群学”为主干的知识体系以进化论为价值导向。鲁迅说严复“做”过《天演论》。(37)鲁迅.热风·随感二十五[M]//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5.这个“做”的实质就是使得进化论从在西方具有世界观意义的自然科学理论变为在中国具有科学意义的世界观。严复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述进化论,指出“中西事理”之“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在于是否以“力今以胜古”和“日进无疆”的进化论“为学术政化之极则”。(38)严复.论世变之亟[M]//牛仰山,选注.天演之声:严复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1.所谓“极则”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严复把这样的“极则”贯彻于他所勾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之中,人们从中获得的不只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新鲜知识,而且还获得了观察世界的新世界观和指导行动的新价值观,对此胡汉民说道:“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39)胡汉民.述侯官严氏最近政见[M]//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146.严复寓进化论的世界观、价值观于其所“做”的译著之中,是这些译著能够长久风行,对从戊戌维新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代人都产生了深重影响的重要原因。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继进化论之后,影响了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近代转型。李大钊是“五四”时期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胡乔木同志在纪念李大钊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说:李大钊具有“在中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和占领哲学社会科学阵地”的历史功绩。(40)胡乔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李大钊[M]//胡乔木.胡乔木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8.确实,李大钊的论著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图书馆学、新闻学、美学等,几乎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他曾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5年,也担任历史学教授。由前面论述可知,从《汉志》到《提要》,传统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与图书分类相联系的,因此,李大钊在对上述领域进行研究的同时,思考了如何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问题。中国近代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以参照西方的学科分科为基础的。因此,李大钊对培根、孔德、斯宾塞的知识分类作了考察,指出培根将学问分为史、诗、哲“于欧洲学问分类法的历史上特别的显著”,即有其历史地位,但“史、哲、诗的三分法,不足以适应当代学问的分类,则有孔德、斯宾塞诸子,起而别创新分类法,以求适应当代学问发达的程度”,“学问的分科别部以为研究,亦是学术进化的必然结果”。(41)李大钊.史学要论[M]//朱文通.李大钊全集:第4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88,386.然而,这在促进了学术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与他科不能联贯、不能汇通之蔽,而呈机械之观”,(42)李大钊.讲演会之必要[M]//朱文通.李大钊全集:第2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649.“科学界过重分类的结果,几乎忘却他们只是一个全体的部分而轻视他们相互的关系”。(43)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M]//朱文通.李大钊全集:第3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999:538.因此,以唯物史观“研究各种科学,与其重在区分,毋宁重在关系”,“与其为解析的观察,不如为综合的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现在的事实,也可以同样应用于过去的记录”。(44)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M]//朱文通.李大钊全集:第3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538.这表明了用唯物史观为价值导向和研究方法,以克服西方知识体系的缺陷。所以,这样的知识体系不是“由西方稗贩而来”,而是在“自辟学域”(45)李大钊.《自然律与衡平律》识[M]//朱文通.李大钊全集:第1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660.的基础上形成的。《讲话》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亦是如此,在李大钊身上就体现了这一点。李大钊还从知识的功能上,强调了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他说,“凡学都所以求真”,又说,“凡是一种学问,或是一种知识,必于人生有用,才是真的学问,真的知识”。(46)李大钊.史学要论[M]//朱文通.李大钊全集:第4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06.这里的求真和有用,前者是说知识性在于真实反映客观事实,后者是说指引人生道路的价值性,两者的交融是真正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品格。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毛泽东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指出:那些把马克思主义著作“从第一章到第十章都背得烂熟,但是完全不会应用”的人,是“不能算理论家”的;我们“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47)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M]//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90.如此的解释和说明无疑具有知识的形态,是对李大钊所说的把唯物史观应用于现在的事实和过去的记录的继承和发展。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重构作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毛泽东对于“什么是知识”作了阐述。就知识的来源而言,他指出,自阶级社会以来,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了生产斗争知识和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他又指出从知识存在的形态上来说:“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48)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M]//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92,494-495.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克服两种不完全的知识的片面性。因此,必须改变“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的状况,否则,“在延安学了,到富县就不能应用。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于是,所谓的知识“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49)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M]//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75.因此,“在职干部和训练干部的学校”应当“供给干部与学生关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各种情况的实际材料,把讲授与研究这些材料及其结论当作正式课程,给予必要时间,并实行考绩”。(50)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2-363.显然,毛泽东强调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旗帜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必须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价值导向。因此,他十分注重把上述两种不完全的知识相贯通的社会调查,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开调查会是“比较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参加调查会的群众“都给了我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如果没有向这些群众“求知的渴望”,那么,“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51)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M]//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66-467.这就是说,社会调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价值导向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途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话》评价毛泽东的“许多调查研究的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讲话》所说,“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尤为重要。对此,《讲话》以及习总书记的有关指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要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讲话》指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这就是说,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最根本的价值导向。“五四”以来的历史表明,这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毛泽东指出,中国近代在“五四”以前,包括资本主义性质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所谓“新学”“西学”,虽然曾经起过进步作用,但很快就“偃旗息鼓,宣告退却,失了灵魂,而只剩躯壳了”;而“五四”以后,产生了“以共产主义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为指导的“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不论在哲学方面,在经济学方面,在政治学方面,在军事学方面,在历史学方面,在文学方面,在艺术方面(又不论是戏剧、是电影,是音乐,是雕刻,是绘画),都有了极大的发展”。(5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7.习近平的《讲话》进一步指出:“五四”以来,“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钟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我们应当认真梳理和研究这些名家大师的学术成就,使其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

2.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要把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作为价值导向。《讲话》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从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只有以此作为知识创新的价值导向,才能明确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主体内容,实现其最大增量。毛泽东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期说: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53)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9.他在1959年至1960年间围绕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围绕这“第二次结合”,试图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究竟怎样写才好?从什么地方开始写起?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不过,他认识到当时“就要写出一本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受到社会实践的一定限制”。(54)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节选[M]//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7.与那个时候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它的道路制度、理论体系、文明形态正在成形。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就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着力点和着重点。

3.建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重要载体的教材,要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价值导向。《讲话》指出:“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知识体系同样与教材紧紧相连,好的教材就是某个学科的某种知识体系的系统表达。《讲话》强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学生“如果在学生阶段没有学会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因此,教材建设必须要明确地把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价值导向。《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里的关键是教材,因为学生学习和接受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往往是从教材为起点的,老师讲授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往往是以教材为重要依据的。因此,在教材中“失踪”,在学科中必定“失语”,在论坛上必定“失声”。《讲话》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总体看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上述的“失踪”是这个短板的重要表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必须克服这个短板,在教材建设中把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与传授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融为一体。这就需要在教材中“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55)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1.对于那些基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而在学术领域中有较大的影响的知识体系进行分析批判。当然这种分析批判,应当“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56)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331.使得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与提高理论洞察力、政治判断力紧密地结合起来。

《讲话》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传统社会的《汉志》《提要》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讲话》,展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就是把价值观寓于知识体系之中。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