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理论创新: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架构及实践指引*
2021-12-04朱凯歌
朱凯歌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5)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生成了许多优秀的思想成果和理论结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接力奋斗中的最新理论成果生成与展现。它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人民是什么、人民有何需要、如何为人民服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历史延续中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和使命的百年坚守[1]。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既有优秀思想文化的理论根基,又有中国共产党人一如既往砥砺奋斗的实践推动;既是对人民主体地位主线历史的层层推进,又是对时代之问的现实回答,具有独特的内在生成逻辑。
1.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对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中心立场”价值要义的时代升华和创新发展。首先,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为政以德”“仁政于民”、宋明时期程颢和程颐的为政要顺民心厚民本、张居正的“安民”思想等,都凸显出对民心的重视。这些传统民本思想中蕴含的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等观点与主张,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之源[2]。其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出发,阐明了人民的内涵,论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确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和中心地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这也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理论成果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输送了丰富的理论给养。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础上,在继续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中,回答和解决了与人民利益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生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与以人民为中心相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提供丰富的理论借鉴。
2.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成的历史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政治立场基础上,以实践生成发展的产物,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百年奋斗之中。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人民中心的价值理念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始终为民谋福谋利,顺遂民意打列强除军阀,竭力为人民的安稳生活而不懈奋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人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顺应农民的土地诉求开展土地革命,使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带领人民积极全面抗战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实现人民解放创造了条件;彻底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了民主和谐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聚焦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恢复发展经济、领导民主改革、开展各项建设等,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充分巩固和体现。“为人民服务”思想由此生成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民中心价值理念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共同富裕为目标推动各领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继续推进经济建设,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并使人民群众逐步富裕起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继续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生活水平和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的方针政策要全面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稳妥推进各项改革,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逐渐提升人民幸福感[3]。一系列与以人民为中心相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由此逐渐形成,并为中国共产党人民中心的价值理念注入新内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逐渐提升人民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主体地位提到历史新高度,以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以人民幸福为落脚点,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将中国共产党人民中心的价值理念在新时代切实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等。至此,“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成。
3.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成的实践逻辑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关于新时代人民问题的实践解答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成的动力之源。“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遵循和把握“三大规律”,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直面问题矛盾、解决问题矛盾的实践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定人民中心和人民主体基调的基础上,深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破除经济发展藩篱,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源源不断地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殷实的物质基础;切实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多方并举、源头治理,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毫不动摇地坚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原则,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致力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为坚持“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实现为广大人民谋幸福这一党的初心找到了现实路径;继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打下坚实的法制基础;聚焦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现代化新型军队,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和稳定提供强大的军事保障等。这些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而矢志不渝奋斗的实践活动,都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动力。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架构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工作的首要遵循、目标导向、方法路径、验收标尺等一系列重要内容,内容完整、逻辑严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国共产党人民中心价值理念的创新发展和时代新知。
1. 以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为首要遵循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中心立场,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的目标,强调要努力追求人类解放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未来新的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486。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用实践回答了“何为人民及有何地位”“国家和人民由谁来领导”等核心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历代共产党人的首要遵循,也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直接理论基础。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5]2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着中国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将满足人民利益和需求作为奋斗前行的价值引领,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首要遵循,并在保障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二者是有机统一、相互联动、密不可分的。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其正确性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习近平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6]“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7]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更是人民主体地位得以保障的根本要求。于服务者角度而言,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坚定地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依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将党的领导地位上升到历史新高度。对一切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党的领导原则及内容与时俱进的新发展。坚持党的领导是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共同的首要遵循。
2. 以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为目标导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顺应人民群众期盼,与人民群众同向同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和时空场域,人民主体地位愈发凸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愈发强烈。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具体工作方向。习近平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5]18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本质上要求保障人民主体地位,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与人民美好生活有关的一系列民生问题作为重点提到了历史新高度,“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8]40此外,中国梦中的“人民幸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中的“美丽维度”等,也进一步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品质,明确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人民、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导向,更是对新历史条件下“人民有何需要”的科学回答和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新解[9]。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目标的明确,为新时期党的各项工作指明了奋斗方向。
3. 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方法路径
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美好生活不是张嘴就来的空话和口号,需要在改革发展中用实际行动予以落实。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面对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人民中心立场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事求是地回答了如何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如何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方法路径问题。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具有更加明确的人民利益导向性。基于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和主线,在把准惠民、富民、利民的方向上,要求实现创新发展,以人民需求为创新发展的方向,推动创新成果在强健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受教育水平、便利人民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应用与转化,切实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要求实现协调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调结构、补短板,增强发展协调性,使经济发展朝着又好又快方向推进,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提供强劲经济保障;要求实现绿色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致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筑牢人民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要求实现开放发展,迎合开放融通的时代潮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外交往需求,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部环境;要求实现共享发展,建立普遍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平正义的法律体制机制等,切实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10]。“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路径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形成于对人的现实需求的满足又服务于人的现实需求。
4. 以人民的评判为党的工作检验标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价值的评价主体,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其工作的好坏成败不应当由自己或其他什么人去裁决和评判,只能交由人民群众去判定。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1]2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把握以民意为重的评价标准,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将其融入各项工作之中,切实维护、保障和极力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躬身实践,力行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全面小康、打造美丽宜居生态等一系列与人民利益相关的适时性、前瞻性、战略性举措,将发展和民生问题紧密结合,使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观,并产生了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12]等为代表的由人民评判的论断。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史观基础上以民意勘验工作的时代具象,是对由人民评判理念的时代创新,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工作的检验主体和尺度。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指引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生成并服务发展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力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中。立足于新的时空场域,“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对如何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对此中国共产党人要深入把握好、遵循好其在“三个不动摇”方面的实践指引。
(一) 继续坚持人民中心立场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中心立场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人民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1. 于思想上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党员宗旨意识是党经受历史和时代考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政治操守和价值追求的鲜明体现。”[13]坚持规范化管理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是强化党员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重要一环,必须常抓不懈、时时跟进。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做好党员的思想建设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读原著、学原文,追根溯源切实感悟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鲜明品格,洗礼思想;广大党员要常学常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把稳思想之舵。要实现党史党章学习及各类主题教育等的常态化、制度化,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行动自觉的思想动力。采用积极、正面的教育形式,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灌输与引导相结合,使中国共产党人把党的根本宗旨看作自己的价值追求,当作始终如一的人生信条,筑牢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
2. 于实践中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做到知行合一,深入落实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把人民作为价值主体和幸福主体,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把对党的根本宗旨的认识转化到为人民谋幸福的工作之中。要大力推进民生工程,解决人民就业问题,满足高质量教育需求,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定推进和全面深化改革,医治经济发展的各种“疑难杂症”,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为人民谋幸福的经济基础;严抓生态环境建设绝不松懈,打赢蓝天保卫战,打造天蓝水清、宜居可人的生态环境等。此外,还要注重向人民群众拜师,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等,于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中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 继续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动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有效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并通过维护核心极大提升和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14]新形势下保障党的建设和国家事业的有序推进,必须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动摇,为实现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国家富强提供根本保证。一是要以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为关键。全体党员要在政治上维护、情感上拥戴、行动上紧跟,做到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时刻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步调高度一致[15]。二是要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全党要将“深、融、实”有机统一起来,做到学习常态化,学深悟透,牢固政治站位;真抓落实,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落到实处。三是要以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底线。全体党员要深入认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将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化为内在自觉;对党员同志进行常态化、制度化的纪律教育,利用正面宣传和反面警示强化纪律意识,增强纪律规范和约束的自觉性和警示性;严抓“两个责任”,以责任追究促责任落实,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设从“宽松软”转变为“严紧硬”[16],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寓于自觉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之中。
(三) 继续坚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党员干部工作能力不动摇
党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影响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践行,即为人民服务的广度、深度和历史长度。面对新形势下创造人民美好生活面临的各种问题挑战,全体党员仍需继续坚持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工作能力以迎击解决。
1. 常抓不懈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习近平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17]5-6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着党的形象、人心向背和事业成败。“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8],实质是处理好党和人民的关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举措和现实要求。首先,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基础。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弘扬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培育良好政治生态;抓好选人用人导向,引导党员同志奋发有为、敢于担当。其次,以根治“四风”顽疾为重点。党员在工作中要倾听人民群众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进而克服“四风”问题,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同时,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最后,以完善制度体系为补充。不断完善党的作风建设的体制机制,通过体制机制的约束、监督、激励和纠错促使党员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
2. 与时俱进地提高党员工作能力
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对党员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提高党员工作能力事关人民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一是要立足于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所求所需所急,提高工作方向的精准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工作。二是强化技能培训,在理论、政策、管理等方面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开展精准化培训,提高其在发展上的能力和水平;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进行多岗位锻炼,放到情况复杂、问题棘手的岗位上多加磨炼,使其在改革发展中经历风雨、增长才干。三是提高党员素质,使他们做到工作和学习有机统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四是要培养战略眼光,通过强化战略思维,预判风险挑战,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工作中的“知识恐慌”“技能恐慌”等问题,更高质有效地为人民服务。
四、结 语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发展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境遇,只有全面理解、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党民团结一心,砥砺奋斗前行,才能解决当前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问题,才能与人民群众一道共创幸福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