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2021-12-04胡晓璐

人文天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山东省办学人才

■ 胡晓璐

一、山东省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一)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和省职业教育改革政策的陆续出台,尤其是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属地化管理政策的落地实施,大部分行业的职业教育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一部分行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较有力的人才支撑。

但是,承担着为文化艺术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艺术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艺术职业教育出现了严重的萎缩和滑坡。山东省独立建制的中等艺术职业学校由过去的近20 所,缩减为现在仅有的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青岛艺术学校、山东省烟台艺术学校、济南艺术学校、山东省威海艺术学校、临沂艺术学校等几所学校。而且,这些尚存的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有的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困难而名存实亡,甚至多年没有招生,有的已经不得不转向艺术培训和艺术特长教育。全省从事专业艺术教育的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已不到3所,民族文化传承类专业的在校生规模全省不足400人,导致很多戏曲类省直和地方剧院团的专业演员青黄不接,有的行当甚至没有学校培养后备人才。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新兴文化业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几乎空白,比如文物考古类专业不得不委托理工类院校去培养技能人才。中等艺术专业人才的结构性失衡和严重缺失,不仅割裂了职业教育体系的生态链条,更严重制约了山东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1.存在长期被边缘化倾向

长期以来,中等艺术职业教育一直在行业办学体制下运行,毕业生的“出口”也基本面向文化系统,社会艺术实践和艺术技能的实训也基本依托文化系统各单位。中等职业教育属地化管理之后,基本都归口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归口之后的中等艺术职业学校的后续发展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部分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等到了极大改善,办学规模也得到了扩大,只是偏离了艺术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造成专业性强、文化传承功能的特色专业急剧萎缩,甚至被取消了专业设置;一部分学校被合并到其他院校,原有的专业设置和师资全部分配到各个院系;一部分独立保留下来的中等艺术职业学校仍隶属于文旅部门主管,坚持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办学方向,但由于特殊的办学模式和运行规律以及相对狭小的就业面,其既无法靠市场和规模维持运转,又没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而长期被边缘化,处于生存和发展的尴尬境地。

2.社会认可度低,招生和就业存在现实困难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越来越重视能力和职业素养,但在实际选人用人时,仍然会把学历放在优先位置考虑,“唯学历”现象依然严重。职业教育本身社会认可度就低,中等层次的艺术职业教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来说认可度就更不言而喻了,由此产生了招生难、生源短缺的现实状况。艺术职业教育同普通职业教育的最大区别是,大多数专业对生源的艺术天分和身体条件有特殊的要求,如果没有充足的生源,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有的学校甚至招生计划都超过了实际生源数量,谈不上艺术人才选拔,导致教学过程更加困难。加之艺术人才的成材率本身就很低,其结果是毕业生的质量难以保证。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恶性循环。

3.办学特色和定位不清晰,缺乏创新活力

中等艺术职业教育长期受传统艺术本科院校学科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的影响,办学定位几乎是本科艺术院校的压缩版,长期以来,艺术职业教育观念陈旧,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清晰的办学定位,没有充分体现出艺术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艺术职业教育应该以文化艺术行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艺术专业技能为主线,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学生的德育、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人才规格为主要依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企事业单位欢迎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当前,中等艺术职业学校不仅办学定位和特色僵化。更重要的是,随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新兴文化业态不断出现,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校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自我调节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应对行业发展变化的灵敏度还不够,导致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度显著不足。

二、构建与新时代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中等艺术职业教育之对策

(一)优化中等艺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现代职业教育被视为经济文化发展的驱动力、民生改善的助推器。艺术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山东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人才支撑,加之中等艺术职业教育又是艺术职业教育的基础,制定和完善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和相关措施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加强政策引导,科学制定中等艺术职业教育评价标准

从国家层面看,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国家层面的艺术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尤其是要出台扶持处于基础地位的中等艺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教育、文化方面的相关政策,建立多部门互相协调、共同推进的运行机制,理顺相应的监管和隶属关系,创建有利于艺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充分利用规划和政策的刚性约束,鼓励各省出台适合本地文化发展实际的艺术职业教育扶持措施。

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要立足山东省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现实和长远发展需要,加强基层文化艺术人才需求和供给的调研,学习先进省份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系统规划和科学设计山东省艺术职业教育体系,着力补齐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短板,建立由教育和文化行政部门牵头、行业协会和学校企事业单位参与的艺术职业教育协调机制,构建规范的艺术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和体系,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引领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统筹解决艺术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的重大实际问题。

2.科学布局全省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的设置和特色定位

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让齐鲁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是实现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的应有之义。为此,依托山东省地域文化资源的分布特点、各地传统文化的特色优势和文化产业的布局结构,科学规划设计山东省中等和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布局和专业特色定位,是促进艺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艺术职业教育的布局要遵循地域化和本土化原则。例如,山东省地方戏曲有东营、潍坊一带的吕剧,菏泽、济宁和泰安地区的山东梆子,青岛地区的茂腔,淄博地区的五音戏、临沂地区的柳琴戏,菏泽地区的柳子戏等,共有24 个地方戏剧种。民族民间舞有德州地区的鼓子秧歌、胶东地区的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等。在美术和传统手工艺方面,有杨家埠、郯城、阳谷张秋镇、东昌府的木版年画,高密、烟台、威海、济南的剪纸,济南、泰安、枣庄山亭、临沂的皮影。此外,还有潍坊的风筝、济南的泥塑、嘉祥的彩印、德州的黑陶等等,这些民间艺术都是当地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瑰宝。这些文化资源是山东省民族文化产业布局的依据,是山东省特色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布局的基础,更是艺术职业教育本土化、地域化原则的具体体现。

3.利用财税等杠杆,建立让文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艺术职业教育的机制

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新时代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十大重点产业之一,省市各级艺术院团的改革创新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人才短板已经成为改革发展的主要瓶颈。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确定,既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标志着职业教育有了明确的新定位,艺术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组成部分也有了自己的明确职责,就是为文化企事业单位培养与岗位适配的中、高级别文化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核心要义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学校非常期望文化企事业单位参与办学过程,而企事业单位因为种种原因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为此,国家应当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利用财税支持等优惠措施,鼓励文化企事业单位重视技能型、工匠型人才,积极参与艺术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的校企双主体办学。一方面,这有利于吸引更多、更适合本单位岗位标准的人才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对标单位需求,不仅能使得艺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出口”更加顺畅,也利于生源的不断聚集,形成艺术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增强中等艺术职业学校的创新发展能力

各级各类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是完成中等文化艺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历史使命。立足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中等艺术职业学校要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发展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文化艺术技能型人才。

1.增强办学自信,明确办学特色定位

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是整个艺术职业教育链条的起点和基础,基层文化单位也需要成千上万的技能型、工匠型文化艺术工作者,这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性工作。为此,艺术职业院校必须树立起高度的办学自信和为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培养人才的担当与自觉。全省各中等艺术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定位要根据山东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标各地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立足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充分体现出基层性、地域性特点,体现出工匠型、技能型人才规格,突出差异化,避免同质化,着力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准确定位人才规格和专业特色,增强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度和契合度,坚持走特色发展的中等艺术职业教育之路。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布局

要不断创新艺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遵循艺术职业教育规律,坚持办学的开放性,避免僵化,要立足服务于本地区文化艺术人才需求,面向企业、基层单位甚至乡村实行开放式办学,创新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其次,积极拓展艺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渠道,坚持课堂教学、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仿真模拟工作室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技能训练。

优化专业布局是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主要体现。学校的专业布局必须以本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技能型艺术人才的现实需求为依据,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岗位需求相一致,并加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动态调整机制,增强学校的专业适应社会需求的敏感度、灵活性和针对性。要坚持把服务重心下移,面向基层,尤其是为乡村文化振兴培养大批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树立专业群意识,逐步建立起与本地区产业结构、文化传承创新相适应的艺术人才专业体系。

3.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艺术职业教育的核心课程要凸显技能性和实践性,正确处理好艺术的技能表达与学科阐述的关系,避免学科化倾向。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各中等艺术职业学校的课程特色,打造自己的校本课程,增强课程的融通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艺术职业教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领域,实践性不仅要体现在课程上,更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内在要求,把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现在校内实践实训和校外合作的统筹上。例如,表演类专业以剧目建设为中心,实行“教、学、演”一体化实践教学;美术及手工艺类专业以项目和工作室建设为载体,实行“学、做、创”一体化实践教学和实训。各艺术专业以竞赛为牵引,实行“展、演、赛、训”一体化,以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平台,实现“作品、产品、商品”一体化教学实践的社会转化;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创办艺术团或者开办文化创意企业,实行校团或者校企一体化办学,以弥补单一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使毕业生走出校门就能够胜任岗位需求,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干事创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既要做好教师的引进优化工作,也要分类加强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不断增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实现各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教学、研究、演出(展示)”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中等艺术职业学校的治理能力是决定学校能否科学运转的关键,要按照艺术职业教育规律和艺术人才成长规律,建构学校的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专家治校;要按照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要求,制定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的学校章程以及有关制度框架体系;要按照新时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新内涵、新要求,逐步建立起学校、行业、社区、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不断完善中等艺术职业学校的运行机制,提升学校的治理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我们迎来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春天,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领域也必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省部共建山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工程、山东手造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必将引领山东省文化艺术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中等艺术职业教育也要发挥好山东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乡村文化振兴的带动作用,立足基层和农村,打造“政府、行业、企业(院团)、社会、学校”五位一体的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格局,进一步提高中等艺术职业教育对山东省经济、文化、社会的服务水平和贡献度。

猜你喜欢

山东省办学人才
人才云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The improvement of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