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对慢性筋骨病的临床诊治指导与探讨
2021-12-04寇赵淅赵明宇张向东
寇赵淅,赵明宇,张向东,廉 杰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现代人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种种因素导致的慢性筋骨病不仅严重影响着广大中老年人的健康及生存质量,且日趋年轻化,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如何更好地防治慢性筋骨病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1-3]。平乐正骨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与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体系,对慢性筋骨病的临床诊疗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从如下几方面论述该理论对慢性筋骨病临床诊疗指导的可行性,以飨读者。
1 慢性筋骨病的概念
慢性筋骨病以机体退行性变为主,并可因感受外邪、创伤、慢性劳损等因素加快退变形成以脊柱、骨与关节、骨骼肌等部位筋骨失衡造成以局部或(和)全身疼痛、麻木、肌肉颓萎及功能受限等临床表现的症候群[4]。现代医学的各型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滑脱、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骨盆旋移综合征、脊柱侧弯、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皆属于慢性筋骨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当属“骨痹”“痿证”“骨枯”等范畴。
2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对筋骨及慢性筋骨病的认识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认为,“筋”是古代经筋理论的继承和具体运用,不仅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络、经筋、软骨等,还包括现代解剖层面的筋膜、皮、肉、神经、血管、囊腔等组织,具有束骨、利关节、司运动的力学特性。“骨”指骨关节和骨骼。“骨为干”,是支撑人体结构的内部支架。骨连筋,筋络骨,“筋骨平衡”,机体稳固结构和正常功能才能得以实现[5]。该理论认为,“筋滞骨错”是慢性筋骨病的主要病因病机,狭义之“筋滞”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筋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及生理功能状态异常,最终造成全身性功能活动失调。广义之“筋滞”还包括筋痹、筋伤、筋痿、筋挛、筋纵等病变。“骨错”是指由于外伤、肌肉剧烈收缩、姿势性改变及积累性劳损导致骨缝紊乱、错位、半脱位等,最终形成骨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异常[6]。该理论认为,在慢性筋骨病的临床诊疗中注重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强调筋骨失衡,以筋为先,以衡为用的治疗原则。
3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对慢性筋骨病临床表现的认识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特别重视筋的异常在慢性筋骨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转归中的作用,强调筋骨失衡,以筋为先。因而在临床表现上首先把握慢性筋骨病的症状、体征,时刻牢记“以筋为先”理念,为“以衡为用”治疗奠定基础。如对于膝关节病的临床表现,《证治准绳》中有“上下腿细,唯膝为大,形如鹤膝”的形象描述,《张氏医通》中载有“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相关,膝关节肿痛日久,可发展鹤膝风”,认为病位在肝肾,且与风寒湿邪关系密切,会导致膝关节肿痛、畸形如“鹤膝”。《灵枢·经筋篇》中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膝关节挛紧、肿胀、屈伸不利是诸多因素导致筋肉系统异常病变,表现出筋肉急性或慢性受损症状、体征,以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外在表现,实则是经筋瘀滞、不顺、肌肉萎缩造成的。如对于腰椎病的临床表现,《内经》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认为腰痛病位在肾,且与督脉关系密切,会出现脊柱僵硬、不能转侧等活动受限症状。如《灵枢·经脉》关于足太阳经的论述:“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是主筋所生病者……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这和腰椎病以腰臀部疼痛、僵硬、下肢疼痛、麻木等现代临床表现不谋而合。在临床表现及诊断中,倡导四诊合参,重视手法、触诊在慢性筋骨病诊察中的应用,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记载:“……故必素知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
4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对慢性筋骨病临床诊疗的指导作用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形成了以独特平衡观为核心理念的哲学观[7],强调整体与局部辨证统一、动静有机结合、有形观与无形观辨证统一的辨证思维[8-10]。该理论对慢性筋骨病诊疗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其手法治疗,主要包括治筋手法和治骨手法,倡导中医特色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筋骨病,形成了以松筋、正骨、束骨、颐养筋骨等一套较为完整的治疗体系,临床疗效颇佳。
整体观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特色之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上,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不可分割;功能上,各脏腑、经络相互协调、互相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密切相关。平乐正骨人历来重视整体观,正如平乐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所言:“人身乃一小天地,牵一发而动全身”,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倡导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统一。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滑脱等慢性下腰痛时采用腰腹联合手法,腧募结合、阴阳相求,符合中医整体观念,临床疗效斐然[11-13];在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时颈胸腰同治,优势明显[14];在治疗膝骨关节炎时不仅处理膝关节局部组织,还处理因膝关节病变导致的腰椎错缝、骨盆倾斜等,做到了上下同治、标本兼顾[15];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时,视“颈-肩-肘-腕”为一体,全方位、多层次软组织松解,多结构、多部位手法正骨;在治疗骨盆旋移综合征时,重视“腰-髋-膝-踝”整体调整。
筋骨失衡,以平为期,以衡为治,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平衡观[7],认为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寻求脊柱、关节的相对平衡状态是防治慢性筋骨病的关键。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重视静态的平衡,更强调动态的平衡。在慢性筋骨病的诊断上,笔者所在的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为更客观、真实地了解颈腰椎动态下椎间盘、椎管、硬膜囊等情况采用负重动力位MRI技术,为颈腰椎慢性退行性疾病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16-17];为避免红外热成像图在静息状态下造成漏诊、误诊等问题,影像中心采用冰敷后动态观察相关软组织及周围神经损伤部位温度恢复的速度及程度在红外热成像图上的表达,为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18]。在慢性筋骨病的治疗上,亦将动静结合的思想贯彻其中,如动态拔伸松解股四头肌治疗KOA,使筋骨在动态手法中达到新的平衡[19];治疗顽固性跟痛症时在整体观的指导下,通过调整骨盆以纠正因双下肢假性不等长造成的足根痛,在针刺董氏奇穴同时令患者活动患肢,动中求静,重塑经气新的平衡[20]。颈腰椎手法整复后嘱佩戴颈托2周或腰围4周,使颈腰椎适应并维持新的平衡状态;在患者康复中,我们提倡早期适当的功能锻炼。
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对有形观与无形观也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有形可分为可视之有形(脏腑、筋骨)和不可视之有形(功能力线);无形可分为可视之无形(功能之脏腑、寒热虚实及经络传导通道)和不可视之无形(阴阳、精气神)。在慢性筋骨病的诊断上,既重视有形之筋骨结构异常,又重视体征、功能、力线等无形功能状态异常,既察有形之筋骨病变,又察气血、阴阳、脏腑、经络之变,且结合舌脉之象;在慢性筋骨病的治疗方面,既着眼有形之结构调整,又重视恢复无形之功能[10]。
5 结语
在对慢性筋骨病的长期不懈探索与研究中,凝聚众多医家心血,平乐正骨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体系,该理论倡导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中西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强调“筋骨失衡,以筋为先,以衡为用”的治疗理念,并形成了以独特平衡观为核心的哲学观。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贯穿于慢性筋骨病的诊疗始末,对其临床诊疗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为慢性筋骨病的治疗与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