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与机制研究

2021-12-04张伟娟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教院校融合

张伟娟

(大庆职业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为了平衡人力资源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这是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品德兼备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探索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再次提出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模式,加强人才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培养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禀赋和发展历史等的不同,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向和策略均呈现不同的区域性特征。在此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服务区域经济,实现地方人才供给适应地方产业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增速,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性

(一)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与地方经济有正相关性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以及人才开发的全过程,都离不开产教融合”。所谓产教融合,“产”指的是产业,带有经济属性。“教”指的是教学,带有教育属性。产教融合指的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职业院校依据所设专业和对应的产业与教学相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培育适合企业发展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从而满足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产教融合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和生产活动,企业要以主体身份参与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活动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地方高职院校要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和地方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调整专业构成比例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产教融合,企业可以提高生产力,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企业利润的提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收;税收的增强提高了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拨款能力,增加了职业教育在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为研发新技术、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企业铺平了道路,从而进一步促进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呈正相关性。

(二)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体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平稳阶段,经济结构转型不断升级优化,作为人才供给侧的高职院校也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升级改革。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的对象可以是通过高考的大学生,经过在校的三年学习,达到培养目标者颁发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是想要再就业、转岗的社会人员或者农民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合格者颁发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再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有效提高,会减少企业的培训时间,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服务地方经济;也可为企业员工提供新技能,新技术培训。由此看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提高社会就业人员综合素质,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的重要途径,是有效服务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教育的教育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充分结合,是教育资源整合的表现,凸显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二、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主张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培养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国家利益、满足社会需要,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人[1]。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就是把教学活动和生产活动结合起来,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基础,设置专业类别、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现教育的根本价值。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和理论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出发点,注重个人品质形成和个人潜力发挥[1]。个人本位需要符合社会本位才能既实现个人价值,又促进社会发展。2019年,国家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提倡职业院校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个人兴趣爱好取得其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宽就业创业技能,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1+X证书”制度是“产教融合”的升级,高职院校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结合企业生产过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每个教学项目又可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挂钩,从而实现学生毕业就能就业,职业院校与企业无缝对接,促进社会发展。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考取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实现个人价值。

(二)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指的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是对人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2]。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马克思经济学中也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劳动者要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必须要经过教育和培训。对教育机构进行投资,配置大量的社会资源,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使生产部门产能提高,生产率增加,地区经济增长。所以要保持地方经济增速,就要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加强教育投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区域经济的有效措施。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属于人力资本,学生要获得在工作岗位中有用的知识、技能、技巧,必须要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校企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将企业生产过程融入教学环节中,政府投资购买教学设备和实训耗材。通过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加强,实践能力得以提高,最终为企业输出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人力资本投资受益。

(三)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理论最早出现在生物学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 雷德斯多夫教授在三螺旋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官、产、学三螺旋理论,用来阐述政府、产业、大学之间的互动关系[3]。该理论认为政府、产业、大学之间需要打破边界,形成行政、生产、知识领域的三力合一,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推动知识转化,产业升级。他们的关系主要强调政府、产业、大学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强调谁是主体。三者保持各自独立的身份,又兼有其他两者的功能,他们围绕知识生产和转化相互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共享信息、资源,达到互利共赢。在螺旋作用下,动态发展不断提升。

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研发的科研成果转换与地方产业对接,在区域内发挥强大的技术创新辐射作用;同时为地方企业输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产业升级优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在资金上对高职院校进行支持,在税收上对校企合作企业实施优惠,促进高职院校深度产教融合,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利益驱动理论

利益驱动是指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是实现目标的动力[4]。高度的趋利避害是高等动物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人的行为受其需要和动机支配,而人的需要和动机又是对利益的追逐。需要和动机是利益驱动的激励点,利益驱动又是个人行为的基础,多元化的利益追求增加了利益驱动的互动性。

政府、行业/骨干企业、高职院校共同参与产教融合,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行业/骨干企业、高职院校起主体作用,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社会职能,企业的目的是追求产品利润最大化;学校办学的目的是非营利性的,主要是为社会输出高质量人才;政府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主要职能是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三个主体的合作受其各自需要的驱动。通过产教融合,企业能获得满足其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学生也能在企业中实现个人目标;学校的招生、就业形成良性循环,最大化地实现了学校的社会职能;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制度调和学校与企业的矛盾,使得企业产能提高,学生就业稳定,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长。产教融合使得每个合作主体的利益都能获得相应的激励点,从而有助于长效合作机制建立。

三、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的策略与机制

(一)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的策略

1.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相一致

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发展地方经济的首要策略就是人才,而地方高职院校是当地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输出端。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如果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不一致,或者盲目跟风,扎堆设置热门专业,就会造成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匹配,造成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由此看出,只有提高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才能有效服务地方经济,一方面地方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应该作为高职院校设置专业的依据,另一方面要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专业指导目录,减少重复专业的数量,使教育资源投资集中化,从而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2. 创新发展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主要育人模式,是以职业院校、骨干企业或行业作为办学的“双重主体”,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职业院校选出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骨干企业选出技术专家入校执教;校企双方在政府指导协调下共建实训基地,“引校入厂”“引厂入校”;共建科研平台,共享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换。通过双主体的互相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依据“个人本位论”,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主修自己专业的基础上,可依据个人发展需求以及兴趣,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门路,提高创业能力,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3. 发挥政府桥梁作用

基于三螺旋理论和利益驱动理论,政府要发挥桥梁作用,才能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政府部门应该联合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部门等利益相关主体加深产教融合,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服务地方经济。政府可以通过搭建产教融合共享平台,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在财政方面对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投资人力资本,制定相关监督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保证各主体合作产教融合的质量,从而有效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4. 深化高职院校社会职能

高职院校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能从不同角度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具体包括: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为企业、行业产业输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通过科研成果转换,将知识溢出给企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德技双修育人机制,充分挖掘育人过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文化元素,促使道德力量、文化力量转化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范围,招收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他们提供学习新技术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使之能够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找到新的工作,从而提高社会就业率,稳定区域社会发展。

(二)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的机制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5]。这里主要指的是组织机构的职能、岗位责任和岗位权利的分配与调整;机制是事物的各组成部分通过一定的运作方式联系起来,使系统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并且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1. 合作机制

产教融合中的“产”具有经济属性,指的是企业、产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教”具有教育属性,指的是高等院校等教育部门,主要为政府主办,以输出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具有公益性质。“产”和“教”分别属于不同的组织机构,有不同的目标和工作方式、管理方式,既互相矛盾又要“融合”在一起。因此,政府的参与不可或缺,政府的桥梁作用主要体现在合作机制建设方面:一是要进行统筹规划,设立产教融合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协调校企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资金分配与合作管理条例等方面。二是要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各主体的产教融合愿望,优化产教融合环境,如加大高职院校的经费投资、优惠合作骨干企业的税收、强化金融投资。三是建立监督体系、评价体系,对校企双方合作进行评估、督促和规范合作行为,政府引导建立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制定考核评估方法,实施绩效考核作为奖惩依据。政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产教融合才能克服困难,均衡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与高校合作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2. 保障机制

基于三螺旋理论,产教融合的各主体间相互作用,交叉影响,为提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效率和质量,由政府引导制定相关保障机制必不可少。

第一是制度保障:借鉴发达国家产教融合办学经验,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地方性政策、法规,落实产教融合各主体的权责,引导推动产教融合实施。产教融合各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得以明确,有利于约束、规范地方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行为。

第二是资源保障: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这些资金主要用于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经费、人力资源,企业的税收优惠和用地优惠。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投资。要想长期有序的分配资源,需要地方政府引导建立资源保障制度,如:产教融合专款专用。同时建立产教融合奖惩制度,依据奖惩制度,重新分配资金投入比例。

第三是产权保障:政府为激励产教融合主体积极合作,依据不同的产教融合模式制定相关产权保障制度,对参与产教融合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界定;对各主体对资产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权利进行确定;对各主体的资金投入和产出进行分配。这样的产权保障制度有利于明确权责,减少高职院校、骨干企业等参与主体在利益分配上的分歧,降低因各种不确定性引起的产教融合障碍,也有利于产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3. 育人机制

产教融合是政府、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发挥各自的职能,协同合作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相关育人机制的建设能提高产教融合培养的人才质量[6]。

第一,协同管理:政府引导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确立组织架构,明确各方权责。具体可设立产教融合董事会,下设分管委员会,分别主管人才培养、资金分配、科研、监督评价等,董事会主要负责审核监督校企共同制定的产教融合相关规范制度,协调产教融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激活校企合作动力。

第二,共同参与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教学评价制度的制定。参与人员既有专业课老师,又有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将企业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职业能力,融入教学内容中,并基于岗位工作流程制定每一堂课学生能达到的知识、能力、素养目标,教学评价要综合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也就是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校企合作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只注重理论讲解的方式已经不适合产学融合的教学模式,所以学校要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鼓励学校教师周期性去企业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要鼓励教师为企业创新研发新技术,并设立激励政策。另一方面聘任企业专家作为企业导师入校参与教学,设立双师课堂,也是就学校的教师和企业专家共上一堂课,充实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以师带徒的形式,为学生传授技能,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实时更新新技术、新信息。

第四,挖掘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的终身教育特质。2019年在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背景下,要求高职院校招生要面向全社会职员、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由于这些群体都属于继续教育人员,他们的特点是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但是学习目的更直接,就是重新就业,提升职业技能。而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恰恰符合了继续教育人员的需要,既能拿学历又能学技术,学习职业技能与就业能无缝链接,提高再就业率,从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还可以积极开展企业岗前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取证培训,能为学校增加经济收益,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猜你喜欢

产教院校融合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融合菜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