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革命文化自信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2021-12-04贺艳芬

关键词: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革命

贺艳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3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历史时期形成的优秀的文化以及新时期形成的优秀的文化价值的普遍认可和对其生命力的整体自信,这种自信中除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还包括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134因此,坚定革命文化自信,准确把握革命文化自信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是增强政治认同的关键。革命文化的形态主要有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三个层面,其中以精神层面为核心,主要包括革命理想、革命精神、革命道德、革命理论等。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精神层面的革命文化自信问题。

一、坚定革命文化自信的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决定着革命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也保证着革命文化发展的科学性与先进性。革命文化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这为铸成革命文化自信提供了的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1.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文化的直接理论来源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文化自信受到打击,遭遇文化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从戊戌启蒙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上我们一直向西方学习,但是无法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碰壁,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未能解决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自信问题,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这个局面得到根本改变。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是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理想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并为此进行了逻辑严谨的论证。概而论之,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社会发展客观规律,阐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主导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使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发生了超越性的变化。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知识界传播,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赋予了新文化运动新的涵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挥了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开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孕育出的革命文化,其核心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就是共产主义。“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3]697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其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实现民主与自由,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以公有制社会取代私有制社会”,而革命就是实现这样目标的重要手段;共产主义在精神和道德上主要体现在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目标充分浸润于革命实践中,也涵育了民众的精神和道德,逐渐形成革命文化。这标志着中国文化开始重建与复兴,并重新开始获得文化自信。毛泽东在1949年撰写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4]1516因此,革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抽离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谈革命文化自信,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坚定革命文化自信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

2.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这二者实际上就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问题。不同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政党有不同的最低纲领,但最低纲领的最终目标方向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实现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我们今天一般情况下所说的“共产主义”,指的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而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按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说法,是“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5]16。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共同理想。那么,如何认识和处理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呢?如何认识革命文化在这个阶段的价值呢? 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最高理想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如果在这个现实斗争中不忠诚、不热情,那就是有意无意地背离党的最高理想,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共产主义者。”[6]1158《决议》充分表明了革命文化的引领价值和自信,表明了共产主义理想是“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中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新时期弘扬革命精神也是要把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永远为了真理而斗争,永远为了理想而斗争。”[7]50改革开放近40多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取得这些成就和我们党坚持了革命理想和革命斗志、传承了革命文化是分不开的。革命文化彰显超越时代的理想性价值,这也是革命文化自信的体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育革命文化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资源与力量源泉,也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根脉与精神追求。尊重与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44中国共产党就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来建立革命文化的。“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3]708尊重自己的历史与不割断历史,首先就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的立场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品质、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契合点,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发展、创新与转化,并最终建立新文化——革命文化。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就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3]707-708传统文化中民主性的革命性的部分,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养料。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再生再造和凝聚升华,并在革命实践中得到熔铸。从‘为万世开太平’到‘革命理想高于天’,从‘威武不能屈’到‘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从‘民惟邦本’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格物致知’到 ‘实事求是’,从‘自强不息’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都生动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斗争中的传承、转化和发展,并赋予民族志向、民族品格、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光芒”[8]31-32。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结合与不断创新,才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彰显、中国文化的创新力得到提升。因此坚定革命文化自信也源于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坚定革命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9]405近代中国有“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基本国情”[9]156,注定了革命文化的诞生有自己独特的历史逻辑。革命文化何以自信,从历史逻辑去考察,革命文化顺应了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主流,契合了近代社会的变迁和革命实践的需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发挥了文化引领和精神激励的作用。

1.革命文化自信来自近代中国革命的需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3]694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是时代的主旋律,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是实现救亡使命的现实选择。近代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同时也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政治力量,革命力量逐渐聚集。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辛亥革命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禁锢思想的阀门被打开了,民主和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流传广远。但辛亥革命的失败、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让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必要性,认识到西方民主主义的不适用于中国。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再加上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潮流,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工人阶级的力量进一步成长起来,为革命斗争准备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应运而生,它的领导力量、革命目标及革命动力都具有不同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4]1313。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适合中国近代国情的并被实践证明的取得成功的革命。其历史必然性是毋庸置疑的。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10]。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彻底性,不仅革除旧的政治制度和旧的经济制度,也要革除为这种旧政治、旧经济服务的旧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包括文化战线上反帝国主义文化反封建主义文化的斗争。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新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革命文化的主要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3]698革命文化首先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革命文化,是追求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自信的文化。因此,革命文化是顺应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和革命实践的发展而形成的,它的产生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具有实践价值。

2.革命文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革命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和文化创新性,但其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所差别,并会随着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革命文化的形成时期。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武力打开中国国门,同时进行文化渗透,将西方的文化理论、文化资源、文化产品等输入中国。文化渗透的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导致我们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摧毁,陷入了文化危机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逐步改变了这种局面,“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3]663,这个新文化就是革命文化。在共产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想和目标的指引下,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道德是革命文化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红船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精神和延安精神、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和其中蕴含的革命道德成为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指引和价值追求,主要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集体主义原则;以及在社会生活层面的新的道德风貌,如新的社会风气、新型的人际关系、平等观念;共产党人加强个人修养的革命道德,如修身自律、保持节操等。这些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是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任务的基本实现,这既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心。因此,革命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是文化自信的重建过程。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文化不断丰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要求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11]136-137。这种热情和拼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生动体现,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赢得了以弱胜强的伟大胜利,使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孕育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这种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阶段,革命文化大放异彩,革命文化自信得到极大提升。这一时期中共中央确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革命文化中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不仅继续传承,而且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科学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屯垦戍边”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北大荒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为国家甩掉了“贫油”帽子建成了年产600吨的大油田,形成了无私奉献和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大庆精神”;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同时涌现出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等,而他们的事迹与精神在价值观层面影响深远。

三、坚定革命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

实践是检验文化自信的根本标准。革命文化能不能有“自信”,除了理论来源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更要从现实需要和实践效果去检视。

1.革命文化自信来自“伟大社会革命”的需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后,虽然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进行的斗争是革命的另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革命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通过疾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来进行,而是通过改革进行。但是就其广度和深度及艰巨性而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2]13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是“继续革命”的进程,也是坚定革命文化自信的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3]2069“新的伟大的革命”的内容和目标包含“改造主观世界”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改造”和“建设”都离不开自身的历史和现实基础,革命文化就是这个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之一。改革和革命一样对文化传统都是采取了“古为今用”的态度,传承与创造性地建构文化传统,为改革开放奠定历史和文化的正当性基础。

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党就强调革命文化要浸润于其中,“在人民和青年中继续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思想教育,各级领导同志必须以身作则”[14]9。“‘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反对精神污染”“艰苦奋斗”“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官方话语体系中经常使用的语汇,在革命文化传统中都有其根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革命依然继续进行,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15]习近平关于“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论断,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明确新时代的社会革命发展目标和崇高使命,那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和高度的文化自信紧密相连。“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在地包含着革命文化,高度的文化自信包含着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然要继续传承革命文化和发扬革命精神,构筑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15]这次疫情防控狙击战,充分体现了中国力量和革命精神,全民动员,举国上阵,经过艰苦奋战,付出巨大牺牲,狙击战交出“中国答卷”让世人瞩目,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新的历史方位上,革命文化彰显了其现代价值。

2.革命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革命文化强大的精神动力的支撑,同时革命文化又适应现代化建设得到创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革命文化创新的成果,体现了对革命文化的传承性和联结性效应。那么二者之间的传承性和联结性体现在哪里呢?“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6]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是革命文化的内核,体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也要从革命文化中汲取精神脉络和道德力量。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4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指向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所以革命文化自信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性上。

四、结 语

历史和实践证明,革命文化自信既存在于历史中,又在现实中不断生成。革命文化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价值,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7]。因此,传承革命文化,彰显革命文化自信,继续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的出行革命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高高举起共产主义旗帜
——理直气壮地回击抹黑、诋毁、妖魔化共产主义的言行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