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的思想性:发现、发掘与表达
2021-12-03郭小良刘海鲲
郭小良 刘海鲲
【摘 要】新聞作品的思想性是新闻舆论工作与社会发展实现建设性互动的根本。文章以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广播新闻专题类一等奖作品《一件批复映初心》为例,探索新闻作品体现思想性的基础、关键和根本,以及思想性传播、延伸的方法。
【关键词】新闻作品;思想性;中国新闻奖
新闻作品的思想性是新闻舆论工作与社会发展实现建设性互动的根本。思想性是新闻作品引导力、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形成的关键。追求、提升新闻作品的思想性,在众声喧哗的媒介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多刊播具备思想性的新闻精品是舆论工作的使命与责任,也是新闻舆论工作获得社会认同的关键。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广播新闻专题类一等奖作品《一件批复映初心》讲述了27年前,霍州市3位基层干部在去福州出差途中维权,受到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高度重视,予以批复并妥善处理的故事。这篇通过思想性来实现新闻报道建设性作用的佳作,对于推动主题教育活动走心和走深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体现思想性的根本在于对重大主题的长期关注
思想性是新闻作品影响力和建设性实现的前提,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方式和方法。新闻记者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挖掘具体事例中内蕴的时代意义,由点及面写出作品“新”的思想,守风气之正,创时代之新,创作出对人民有益的新闻作品,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够针砭时弊,塑造典型,起到凝心聚力、占领舆论高地的作用。因此,只有凭借敏锐的新闻视觉,对重大主题进行长期关注,结合具体事例写出建设性的报道,才能让新闻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得以真正实现。
“重大主题性新闻是指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就一些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题材、重要理论问题所进行的新闻报道。”[1]重大主题性新闻要出新、出彩,呈现思想性,进而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与基于问题意识的长期关注、深入思考和用力发掘密不可分。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发展的瞭望者,如若望而不思、思而不行,就不能行稳致远。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要有敏锐的视觉和勤于思考的习惯。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思想性是在长期思考和缜密观察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作品《一件批复映初心》之所以能产生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既有对重大主题素材的发现意识,更有“吃透两头”的看齐意识和基层意识。“在新华网、人民网等央媒报道过之后,我们地方媒体才开始跟进采访。”[2]后续跟进报道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一定不是“抢”来的,而是“想”出来、“跑”出来的。作品中,记者抓住重点、紧跟热点、突出亮点,与记者平时采访与实践中的长期思考、经验积累有必然联系。记者在采访时想到霍州署衙牌匾有“清慎勤”三个字,“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引用过。我们如获至宝,立刻跟进”。[3]
好角度的选择也与长期留心新闻由头密不可分。新闻线索纷繁复杂,如何在众多线索中找寻最有价值意义的新闻,考验着记者的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发掘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成为体现新闻作品思想性的关键。
记者在采访伊始,就意识到该新闻主题的重大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采访中充分深挖,在新闻站位上立足高远。从张玉生效仿习近平总书记为官处事的方式中,充分展现该新闻主题对于推动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记者凭借对重大主题的长期关注与探索,采写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闻作品。在思想上始终如一地贯彻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在行动上坚持做到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是各级新闻媒体最基本的底线思维、政治要求和职业要求。[4]通过长期对重大主题的关切,形成记者的独特思考力和价值判断,成为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
二、体现思想性的关键在于创新可行的报道策划
策划是新闻创新的重要手段,高起点的策划一定是基于社会发展现实对新闻思想性的深度考量和准确把握,而不是在形式上的花拳绣腿。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作品思想性和建设性的基本立足点。主题创新、角度创新、事实发现背后的思想创新是新闻舆论工作守正创新的关键。在广播专题中,选题的内核决定受众群体,受众的广度决定新闻的传播力,新闻的思想性决定新闻的影响力。应从探寻思想性角度出发,立足更高站位的新闻价值,从创新节目形式与做深节目内核等角度入手,既体现生动性,又体现建设性。
作品《一件批复映初心》与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以小见大反映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思想性与建设性兼具。霍州府衙讲党课这种独特“活教材”的发现,正是建立在记者长期善于观察和积累的基础上,虽是偶得,却是必然。策划思路以霍州署衙作为切入点,将其官德文化与当下的主题教育相结合,借古喻今,使得做官为民的故事不仅更富感染力,还增添了历史的厚重与地域特色。
广播新闻在策划方面要会下功夫,下真功夫、巧功夫。记者在采编过程中充分采集现场音响,并在制作节目时合理运用,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新闻有它的严肃性,但巧妙的报道形式、精练的语言、新闻现场的声音传递和音响效果的巧妙运用将会给听众更广阔的想象空间。”[5]作品中,同期声呈现背景资料,不仅有利于听众迅速判断新闻的主要内容,还具有很强的代入感,通过技术手段,还原自然音响,广播更富有感染力,营造丰富的节目效果。作品准确发掘时代价值与文化内涵,并在广播语言中加以强调。官德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在于它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党员干部培训活动如何真正实现走实、走心,是决定党建培训成效的关键因素。作品为党员干部培训提供了建设性的启示,也说明基于作品思想性挖掘的报道策划是新闻建设性实现的关键。
三、体现思想性的基础在于对新闻事实的思想发掘
新闻思想性的基础在于对新闻价值进行判断,新闻事实是可以穷尽的,但其蕴含的思想性和新闻价值能否得到合理的呈现,在于事实发掘后的思想性发掘。优秀的广播作品往往能影响受众,媒体从业者不仅要让受众“听明白”事件本身,“想明白”事件价值,还需启发受众主动思考,除了对新闻事实的详尽发掘外,还需对新闻素材反复体悟,突出新闻思想价值内核。另外,新闻事实如何表述,才能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也是体现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品《一件批復映初心》从27年前发生的事实出发,又与当下的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让历史资料有了新的新闻价值。这足以说明历史是新闻的注解,新闻是历史的底稿。事虽“小”而其意“不小”,其背后反映的是党员领导干部从小处入手,为百姓解难题的工作作风。这正是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事实抽丝剥茧之后,发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性得来的,受众也能够从中得到重要启发,并主动进一步思考探索。
作品《一件批复映初心》开头即选用3个角度,分别以张玉生、王文明、张一等3人的言谈为主线,引出党风建设、党课讲解、家风建设等层面的事实。虽然只有3句话,却反映出党风建设、为党育人、家风建设等家国建设的3个层次,起到提纲挈领、以点带面的作用,听众也能思路清晰地跟上叙事节奏。稿件在找寻角度上没有就事论事,而是重找新闻落脚点,从一节党课讲起:“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阳光。”这一鲜活的案例不仅对于当下仍有借鉴意义,而且选取素材角度独到。记者准确选取3个方面,从市委书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这一点出发引申开来,由表及里,推出党风、家风建设,报道深入,叙述有力。这一思路对于当今广播新闻的采编具有良好的启示作用。
虽然张玉生才是新闻主角,记者却没有采用让张玉生“一言堂”的方式报道新闻,对于更丰富的人物语音素材,记者选取“讲重点”的方式突出作品思想性。尽管张玉生带有地方口音,记者依然大胆选用其话语中最关键部分作为材料支撑。通过多线叙事控制广播叙事节奏,并对新闻事实进行充分梳理,找出蕴含思想价值的声音,从中得到具有新闻价值和思想性的作品。
四、思想性的传播在于选择合适的语言符号
广播作为以声音为载体的媒介,语言的重要性更甚。“新闻语言的生命力源自准确。挤掉‘杂质’和‘水分’,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直指客观事实,正所谓‘辞达而已矣’,把事实讲清楚就行了。”[6]广播新闻由于其以声音为载体的特性,语言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广播语言在编排上还需讲求“多面开花,多角度叙事”,给听众呈现更广阔的语义环境和多维度的想象空间,使听众与广播节目产生更大的共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品《一件批复映初心》中有几处评论性语言,不但恰到好处,而且点明了新闻主旨。如“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等句,既借古讽今,又为新闻作品添上文学色彩,令语言内涵更加饱满生动,对其思想性的传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广播新闻主持人是将新闻说给听众,这就要求广播新闻的语言特点要适合口语化,而不是将新闻稿件照本宣科地念给听众。”[7]在广播中,一方面要讲求信息量以及语言纵深,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口语化表达令听众听得懂,其平衡需要采编人员把握。另外,音乐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在广播中也有特殊要求,如果单凭解说词无法实现听众迅速沉浸时,可在适当的位置加入背景音乐强化传播效果。在这件作品中,节目开头合理使用背景音乐,迅速唤起听众注意力,让听众沉浸在音乐与语言文字中,建构意义接受和解码、理解的空间,实现单凭语言无法得到的心理满足。
节奏把控是广播语言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广播新闻中合理掌控语言节奏,能够令听众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兴趣点和注意力。在文字报道件中,记者经常会采用采访对象的直接引语,达到新闻生动可信的目的。在广播作品中,对解说词和人物现场音的收录切换,能令作品的节奏感更强,人物情绪更加饱满,内容翔实可信,节目效果更加生动活泼。
五、思想性的延伸在于背景资料的合理运用
背景资料的引用是新闻写作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合理运用背景资料可以拓展新闻外延,通过最少的文字达到多角度的呈现,让新闻元素多样化、立体化。背景资料对于交代情况、展现历史沿革、帮助受众理解新闻主题也具有重要意义。背景资料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提升新闻作品的思想性。其基本要求就是紧扣新闻主题,合理穿插背景资料,力图用最简洁的背景素材展现最有力的新闻思想。记者通过对新闻主题的仔细体悟,将新闻人物的声音按照编辑意图、报道思想要求予以合理的穿插排列,传递出记者的所思所想。在编排中让背景材料与广播新闻事实相伴而生,实现二者互相印证和互相补充的作用。
作品《一件批复映初心》将霍州署衙与背后的官德文化相结合,既有历史纵深,又有鲜活的新闻事实。不仅通过事件反映,还表现在音频选用上注意使用古代文史知识。如引用现场同期声的导游讲解“霍州署始建于隋唐时期,现存建筑为元、明、清古文化遗产”,以及解说词“始建于1300多年前的霍州署衙,不仅是古代官衙建筑的经典之作,更是千年官德文化的重要载体”等,使得新闻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对于听众快速了解当地情况,迅速产生共情心理有重要作用。
公信力的核心是赢得受众信任,在节目中通过音频材料编排植入地方旅游特色,除了具有地方传播效果优势,使当地听众容易产生亲近感外,还对当地旅游文化有推动作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广播节目在编排中引用官德历史,让人感受到古代官德文化得以传承发扬,作品《一件批复映初心》讲述的故事正是对优秀官德文化的继承。这些都是背景资料在新闻作品中起点睛之笔的生动体现。
六、结语
思想性的实现以对主题的长期关注为根本,以精心策划、角度创新为关键点,以语言准确传情达意为基础,以背景资料为支撑。新闻的生命力归于深刻的思想性和建设性,从发现中采写新闻,发掘具有价值意义的新闻思想,最终成为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海波.重大主题性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呈现[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7-14.
[2]马江歌.一件批复映初心[J].中国记者,2020(12):61-62.
[3]马江歌.发挥广播特色 采制“三度”精品[J].新闻采编,2020(6):4.
[4] 马江歌.发挥广播特色 做好主题报道[J].新闻战线,2020(23):37-39.
[5]邓洁.新闻编排让广播节目更好听[J].视听,2014(10):32-33.
[6]陈伟军.新闻语言的力度、温度和锐度[J].新闻与写作,2020(11):110-112.
[7]但朝晖.浅谈广播新闻的语言特点[J].传播力研究,2019,3(30):147.
(责任编辑:黄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