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视听新闻的传播特征及发展分析

2021-12-03蒋红衣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1期
关键词:短视频

摘要:主流媒体在变革中不断转型,传统视听新闻也在不断创新,本文以新背景下主流媒体视听新闻的传播特征为例,分析主流媒体转型后视听新闻《主播说联播》在传播风格、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方式的关键变化,通过语态转变、内容制作和受众参与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创新实践,来探析主流媒体今后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视听新闻;媒介转型;短视频;《主播说联播》

视听新闻发展一直处于“你说我听”的状态,以主持人播报加文字、图片和视频所构成,而现阶段,传统媒体充分挖掘新兴媒体所具有的内容生产创新模式,以《主播说新闻》为例的移动端接收方式,使受众了解信息,参与其中,对深度内容感知传递,發表自己的意见,快速的接受短快平的新形式,通过三微一端、学习强国等打造全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构建受众认同。

一、主流媒体视听新闻的传播特征

(一)传播风格口语化:从刻板印象到个性表达

媒体形象的建构是主流媒体权威的表达,通过主持人音容笑貌、身体姿态传递出严谨的态度,使受众对主流媒体自带的威严感而产生崇敬之意。而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深化,主持传播从原来非人格化的大众传播模式逐渐向融入人际传播特性的传播模式转变,新闻节目、新闻主持人创作的思维逻辑和呈现方式都面临着革新,以实现新闻传播的真正价值。梁亚宁(2020)权威语态缺少了人文关怀和沟通交流,只有正襟危坐的刻板印象,现在转变成个性化表达的亲民之举后,传播语态中增添了不少“花哨”的字眼,但更迎合了千禧年受众的表达方式,加以声音传播符号和文字传播符号,以及图像符号,音响符号等来体现主持人的主观表达,传递出受众所易接受的观念形态。同时也有姿势和手势的加入,如《主播说联播》康辉在2020国际乒联总决赛在河南郑州落幕,中国率先有效控制住了疫情的打造“赛事泡泡”强有力的中国之力后“比V”,以及海霞的“比心”、“比赞”。非语言传播反映所谓意义“无穷无尽”的事实,它超越了语言的范围,进入了深不可测的情感和情绪不容易用语言来描述。何道宽译,(2016)“比心”、“比赞”和“比V”这种非语言符号的表达,使无意识动作彰显出对语言符号的着重力,使语态与行为的表达一致,将情感和情绪从中抒发。

以语态风格来看,《主播说联播》中主持人郭志坚在餐饮收入增速今年首次转正的话题中,连用了12个“吃”字,包括“吃货”,“可以吃”、“愿意吃”等以及“转正”等词语,加上《舌尖上的中国》的背景音乐,在15秒内就可以吸引受众的观看,同时点赞,评论和转发一体,短小精悍的语言中,使受众迅速关注和讨论。同时对新闻的处理,语言也力保精准,不容有闪失,使之成为字字经典,有理可据。

(二)传播渠道多元化:从传统媒介到规模庞大

传统媒体给我们的印象经常是一种准时准点,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以真实客观为目的报道关于政治、经济等的硬新闻。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在于传播的力度与深度,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所产生的资源是外界所不易看到的。随着新媒体的加入,传统媒体的优势与资源被打破,因此传统媒体也在不断转型,在新冠疫情期间,传统媒体借助自媒体视频进行二次传播,新华社、人民日报先后在微博发文,主流媒体直播连线的“慢直播”,实现了“云监工”,正能量医护,志愿者挺身而出,对外人民日报、央视媒体发布Vlog;短视频上发布短视频发布会等等,向网民及大众展现中国力量,使疫情信息精准传播,稳定民心,实现主流媒体的融合。

《主播说联播》作为央视的衍生产品,其创新点更在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在媒体融合的潮流中,为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视听新闻应注重横纵两个方向的深度融合,推进高品质的融合传播。在纵向上巧妙运用新闻的历史背景,用历史的纵深感增强新闻的厚度,在横向上注重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跨媒体、多渠道传播,共同拓展新闻传播张力,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高红波,郭京(2020)尤其以技术赋权的竖屏传播带动多元平台,《主播说新闻》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ilibili,学习强国等多个平台的不同受众分众化、细分化广泛传播,受众群体广而全,真正的融入万千家庭。

(三)传播方式碎片化:从意见封闭到众声喧哗

碎片化特征使舆论生态从意见封闭走向众声喧哗,不仅代表用户作为受众接收习惯的表达,同时也是作为传者意见的表达内容生产者,传统媒体时期往往只能以最典型的新闻事件传递给大众有议程设置的效果,现在用户可通过渠道表达自己意见,使舆论场中的表达方式多元、碎片,以及分布在社会各个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产生,进行信息的扩散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布者的意图和行为。从整体的传播格局来看,不同信息源提供的碎片在某些方面可以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那些关键的碎片拼贴在一起时,当它们与专业媒体所提供的图景组合在一起时,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象,回避仅仅由专业媒体描绘的景象更为丰富、立体、真实。彭兰(2017)

改变了以往延时传播特征,传播模式逐渐走向实时碎片化传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即使是零碎的信息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记录后并飞速的传播传达给受众,新闻媒体的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原本以纸媒为代表的定时刊发走向了实时化传播,使用户能够快速了解接收信息,最大限度的使用户便捷。

二、主流媒体视听新闻的发展对策

(一)内容为王:注重受众需求,解决社会问题

媒介发展不止步于此,现在的媒介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状态去迎接将要面临的新新媒介,公民新闻在于在传达新闻语境中表现出更多的积极形象,使受众参与感更强,在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中探索,也称之为“解决之道新闻”,使记者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充分了解民意,搭建起官方与受众的话语权桥梁,对新闻语境的解析是主流媒体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职责所在,关注受众的权利,以正面报道为主,不忘对社会根源挖掘,以积极的方式报道负面新闻,在“圆通快递泄露个人信息”的事件中,《主播说新闻》将事件以及信息泄露原因,要健全急需的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的健康发展的结果报道出来,传递出民众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答案,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报道,解决困扰民众的民生问题,真正迎合了受众的紧迫需求。不能以所有适用的方式去解决社会问题,个性化表达的受众需求,需要主观能动性的表达。无论是通过报纸、社交媒体还是广播,媒体都赋予我们所有人力量。它们赋予我们力量,给我们带来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故事,提醒我们注意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的趋势,让我们参与辩论,并让决策者承担责任。要做更多精彩的报道,而不是只关注社会上的苦难。编辑说:“尝试一下这个新的有建设性的新闻报道。乌里克·哈格鲁普(2017)对主观事实的表述要由问题导向出发,通过路径分析,探索中,使受众产生积极情绪,融合中寻求解决之道,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

(二)双重把关:审核内容生产,创建风控平台

互联网信息在不断提供新的信息供受众更新自己的理解,这种随时吸引目光的接受,伴随着碎片化和众声喧哗的影响,内容良莠不齐的同时,对主流媒体保持注意力。将原本每晚7点钟播放的新闻,这种思维在当代年轻人中持续,成为一种习惯,《主播说联播》在主流媒体的转型不仅是权威性、专业性的提升,当平台玩转“流量密码”时,主流价值依旧赢得受众点赞评论和转发,这是受众对主流媒体的认可,但也需要身肩重任,剔除在平台中过度娱乐、审丑等短视频野蛮生长的不良现象,杜绝对主流媒体价值观的冲击,透明规范平台操作,督促平台落实各项措施,对恶意虚假违规操作加大惩罚力度,净化平台的环境,提高主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引导社会舆论走向。

同时在实时监测方面建立风控平台,设立动态预警机制,以防对设定机制无法把控导致“雪崩”,在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中,坚持依法治网、以德润网、综合施策,成为网络生态的新格局,在“虚实结合”的媒体生态下,资本的引入导致的营销内容现象,使对伦理道德、信息隐私、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重要,在司法保障下,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一定要“双脚沾地”,深入探查平台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地方都不是法外之地,主流媒体作为“标尺”,不仅是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品析国家大事和百姓日常,更是将法律作为准绳,让内容生产的平台以此为度,触碰边界就会被制裁,同时与受众达成共识,使“人人成为把关人”,主流媒体就是受众发声的底气,受众既是“接受者”,同时也有一双偏正的“眼睛”,学会思考媒体平台中的诱惑,清晰的洞察出违法的“隐匿者”,塑造出新媒体的良好形象。

(三)守正创新:增强媒体权能,塑造价值输出

主流媒体身为党的耳目喉舌,身肩传递国家声音以及民众话语权的重任,不仅是媒体行业的领头羊,也是自媒体学习的榜样。国家形象传递的是全球对中国的认同,刚柔并施,同时赋权于民,在受众的内容中传递价值纵深发展,在媒介融合的漫漫长路中站稳脚跟,巩固原主体地位,加深现有地位的立场,一方面作为舆论监督的跟进者,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在党性原则下,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契合,提出并倡导以“主动记者”的身份定位的“参与者”的职业观,真正做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者。芮必峰,余跃洪(2020)

现阶段,主流媒体的发展还在继续,并不是高枕无忧,尤其针对“后真相时代”的价值传递,避免“解释力的危机”,在新全球化时代,政治传播的研究面临技术文化语境变迁下,更加复杂的挑战方面,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推动了信息流动的碎片化和网络化,对政治传播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者应当把握当下的历史契机,找准自身在政治傳播的坐标,在新一轮的“范事革命”中完成由“边缘走向中心”的转型。史安斌,王沛楠(2017)

三、结语

媒体不停的转型和升级,碎片化信息也会不停的出现,现在互联网应以封闭式的管理对待开放的格局,有效利用主流媒介和自媒体的信息资源,在确保即时性的前提下,不让假新闻事件留有发挥的空间;在赋予公众话语权的同时,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不能异化,当网络审判出现在大众眼前时,每一位大众都是监督者,不能让大众断章取义,片面感性的发表出与事实相违的真相,因此必须要有“游戏规则”,传播和利用有益或有用的碎片化信息,有价值有规格的内容,在各类资源出现后,自媒体和主流媒体要有甄别筛选的体系,做虚拟网络的把控者和引领者。无论是帮助电视媒体精准推送节目的大数据技术,还是完善电视媒体与观众之间互动关系的交互技术,抑或是整合资源多渠道分发的云计算技术……这些高、精、尖技术的融入都推动了传统媒介的业态升级。但技术变革的同时也使得电视媒体人在创作节目的过程中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与品质追求,毕竟高新技术本无温度,如何让这些技术与节目创意相融合做出更加有温度的、具有价值引领的节目才是电视媒体人始终要攻克的难题。张蓝姗(2019)随着主流媒体、研究机构、学者、各领域的专业人士以自媒体的方式进入互联网平台,高质量的碎片化信息也并不少见。能否接触到并利用这些有质量的内容,涉及每个人的媒介素养和文化资本,这种个体的差异也一定会导致知识鸿沟的出现,如何通过碎片化阅读高效地汲取信息与知识,或许是当代人需要培养的一种新能力。陆新蕾(201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梁亚宁(2020).融媒体时代视听新闻主持传播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成果

[2]何道宽译,(2016).[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二版 人民大学出版社.

[3]高红波,郭京.新时代视听传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发展路径探析——兼评第29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获奖作品[J].新闻爱好者,2020(07):27-29.

[4]彭兰(2017).《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乌里克·哈格鲁普(2017).建设性新闻:如何用明天的新闻来拯救媒体和民主.奥胡斯大学出版社

[6]芮必峰,余跃洪.参与者:一种新的新闻职业观——再论“建设性新闻”与我国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J].当代传播,2020(05):48-53.

[7]史安斌,王沛楠.新全球化时代政治传播的理论重建和路径重构[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7(02):3-18

[8]张蓝姗(2019).《媒介融合:电视+互联网的跨界与转型》.清华大学出版社.

[9]陆新蕾(2019).“碎片化”阅读并非洪水猛兽 [J].文汇报,12

作者简介:蒋红衣(1996.07—)女,汉族,河南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工学院,研究方向:口语传播。

猜你喜欢

短视频
短视频生态现状及优化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短视频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资讯短视频平台“梨视频”的问题与建议
NowThis短视频新闻的精品化策略浅析
我国短视频著作权的保护研究
生活类PGC短视频运营及前景分析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