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视阈下之王熙凤形象重析
2021-12-03张浩
张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让学生领略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巅峰之作的艺术魅力,王熙凤等人物形象也广为流传。在笔者看来,《教师参考书》(人教版)对王熙凤形象分析有失偏颇,甚至有故意贬低、丑化王熙凤形象倾向。个中缘由是对《红楼梦》缺少整本书阅读的语境观照。
我们先来看看《教师参考书》中对王熙凤做出的评价: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她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①
王熙凤手上是有几条人命的,尤二姐吞金、巧设风月,毒杀淫贾瑞、弄权铁槛寺等等;王熙凤暗中贪墨,包括月钱发放问题,所以,《教师参考书》对王熙凤的评价倒也符合其人设。但如果将王熙凤放置于《红楼梦》整本书语境中来观照,就会得出更为真实、准确的判断。
一、王熙凤对林黛玉是真心赞美还是肉麻恭维
林黛玉的美,先看贾宝玉所见: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再看薛蟠第一次见到林黛玉的反应。第二十五回说宝玉和熙凤被诅咒之术戕害,疯疯傻傻,合家子人都去探望,乱作一团。这个时候,薛蟠:
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可见,无论是贾宝玉,还是薛蟠,对林黛玉的美都是一致认同的。黛玉之美,是跨越文化修养,跨越性别,甚至是跨越时代的,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评价——“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也当属真心夸赞。但《教师参考书》却做了这样一番表述:“她见黛玉先是恭维——因为她知道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所以不惜恭维到令人肉麻的地步”。②这段文字把王熙凤定位在“察言观色、机变逢迎”人设上。于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评价王熙凤,一律都用贬义词,如:阿谀逢迎、见风使舵、心机狠毒、精明狡黠等。这都是由于师生们没有基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语境建构而作出的“管中窥豹”之论断。
二、王熙凤对贾母是感情深厚还是虚情讨好
贾母是荣宁二府的“宝塔尖儿”,但“及时行乐,颐养天年,更是她日常生活所追求的目标”④。贾母很善于在孙子孙女中寻乐;但真正能让贾母解闷的,还首推王熙凤。贾母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段文字尽显贾母对王熙凤的溺爱。
第七十五回凤姐内忧外患,而唯一还对凤姐关怀倍至的就只有贾母了。那日摆饭:
贾母因问:“有稀饭吃些罢了。”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又指着“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
贾母年将自己吃了一半的一碗红稻米粥给凤姐送去,但尤氏上桌吃的却是下人吃的一碗白米饭,这正是贾母、王熙凤在长年共同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深厚祖孙情谊的体现。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红楼梦》归类为清代人情派小说,曹雪芹也自称是“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红楼梦》第一回)所以,当贾母昵称凤姐为“凤辣子”“破落户泼皮”时,我们能感受到的是贾母同王熙凤之间的亲近与依赖,读者应该“都不会产生恶感,反之,还会引起赞赏的微笑”。⑥我们不能因为贾府是一个封建大家族代表,王熙凤又干过坏事,就把王熙凤在贾母面前捧逗承欢,硬说成是王熙凤对贾母的阿谀逢迎,这是将人物形象从小说整体语境中剥离的表现。
三、王熙凤对贾府是勤勉操劳还是心机狡黠
王熙凤答复王夫人为林黛玉备下裁衣服的缎子这一节文字,《教师参考书》说:“课文写王熙凤回王夫人虽然是几笔带过,但它却进一步说明王熙凤的善于机变逢迎。”⑦笔者认为这一点评也是不准确的。尽管这一点评是有出处的,如“甲戌眉批”就说过:“余知此锻,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但若从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以及她的行事风格来看,更应该体现的是凤姐精明能干,而非“欺人处”。
第六回写到:“按荣府一宅中,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事虽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没有个头绪可作纲领”,所以荣国府也不是任何人都能玩的转的。李希凡曾说过:“读过《红楼梦》,又有一点生活经验的人,一定会感受到,写这样一个大家庭,如果它的神经中枢没有王凤姐这样一个人物,那层层阶阶的贵族生活的体制,会无法转动。”曹雪芹正是借助种种正侧面描写,将一个思维清晰、遇事三思、考虑周详的王熙凤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据此设想,王熙凤不会也不可能在第一次进贾府的林黛玉面前“掉链子”的,何况这是这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两个“玉儿”之一。
四、结语:让人又爱又恨的王熙凤
通过整本书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曹雪芹的笔下,王熙凤亦是一个“真的人物”王昆仑先生在《红楼梦人物论》中说道:“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种阅读体验就是因为王熙凤是一个“真的人物”。我们决不能因为阅读认知的碎片化、机械化、狭窄性和惟权威论来评价人物形象,薛瑞生说:“凤姐性格中的阴暗面太浓重了,但也有亮色,全盘否定就欠实事求是了”
注释
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出版,第3页)
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出版,第4页)
③李希凡《“真的人物”的典型与意境——论王熙凤形象和性格的创造》(《红楼梦学刊杂志社》1995年第二辑,第43页)
④李希凡《“真的人物”的典型与意境——论王熙凤形象和性格的创造》(《红楼梦学刊杂志社》1995年第二辑,第25页)
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之《紅楼梦的风格》,第117页,一九五三年出版
⑥李希凡《“真的人物”的典型与意境——论王熙凤形象和性格的创造》(《红楼梦学刊杂志社》1995年第二辑,第30页)
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出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