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视阈下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与金融行为的实证分析
2021-12-03李怡张语馨胡欣谭慧
李怡 张语馨 胡欣 谭慧
摘 要:本文围绕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和金融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着眼于借贷行为、理财行为和保险行为这三个方面,了解到我国城乡居民金融素养水平差距仍较大,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较低,制约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通过构建了pr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果表明随着金融素养的提升,农村居民产生金融行为的可能性会显著提高。对此本文对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村居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数字普惠金融;金融素养;金融行为
一、引言
随着金融科技与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各类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个人在进行金融消费时,需要更多的金融知识与更高的金融素养。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会直接影响其对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意愿与程度。在2020年两会上,提出要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加强国民金融教育,特别是加强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教育水平,使更多的主体享受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红利”,提升金融素养,农村居民是要优先考虑的对象。易思(2020)胡锦娟(2019)周雨晴、何广文(2020)研究都有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陈慧敏、姚萍(2019)研究表明城乡居民金融素养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地区金融素养仍需提升,李聪聪、朱云章(2020)指出部分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虽基本完善,但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并未得到有效提升,也同时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王琳(2019)何学松、孔荣(2018)朱雪明(2019)的研究都指出金融素养和金融行为之间呈現正相关关系。
由此本项目立足于农村居民,选取保险行为中的互联网保险、理财行为中的普惠金融理财产品、借贷行为中的小额信贷,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下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选择的影响情况。从这三方面进行测评,以期为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素养,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从理论上看,首先,有助于完善我国相关金融制度的欠缺。在数字化技术全方位引领普惠金融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整体上与城镇居民仍存在较大差距,通过考查我国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情况,了解其具体情况,为政府提供有关数据有利于其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水平,为促进金融知识普及提供理论根据。其次,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项目着眼于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对其金融行为的影响,初步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分析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与数字化普惠金融开展之间的关系,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深入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
从现实来看,通过了解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现状以及分析与其金融行为的内在关系,阐述在数字普惠金融的背景之下,数字化普惠金融对培养农村居民金融意识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明确了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能一定程度上正向作用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开展,两者具有双向效应。分析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形成条件和阻碍因素,结合模型计量结果,一方面,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农村居民自身提供实际性的对策建议;另一方面,为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供新思路,并借此机会拓宽社会资源投入该领域的渠道,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最后,引发社会的关注、提高重视程度,吸引更多的人开始关注金融素养的影响并加以学习,由此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的提高,增强其自我造血功能,进一步助推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分析
本文以数字普惠金融为背景,以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进行测评,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下不同金融素养水平的农村居民对金融行为的选择情况,并对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与借贷行为、理财行为和保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
(一)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与借贷行为
从贷款人自身资质来看,金融素养高的农村居民比金融素养低的农村居民更加了解金融机构的借贷流程,更易于理解最新的金融政策,借贷的渠道也更为广泛,获得贷款更为容易;从贷款人还款能力来看,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越低,对自身的信用管理能力越弱,主要表现在进行借贷时不考虑自身还款能力,导致后期出现还款逾期、债务积累等问题,还款能力较低,金融素养高的农村居民金融决策较理性,会对家庭资产进行合理规划,降低逾期风险,能够更好地管理自身财富,提高主动还款意愿,其还款能力也高于金融素养水平低的农村居民。提出假设1。
假设1:金融素养水平高的农村居民更可能合理借贷。
(二)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与理财行为
在面对各种金融服务与理财产品时,金融素养低的农村居民由于缺乏对金融市场的了解,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服务与理财产品。而金融素养高的农村居民,对各种理财方式的选择更多,参与金融市场的积极性更高,购买理财产品的意愿也更加强烈。在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影响下,农村居民的投资渠道也更加广泛,并且能够以最便捷快速的方式完成投资。对于短期内收益,金融素养高的农村居民能够更好地管理,其收益存在增值空间,而金融素养低的农村居民更倾向于把短期收益转化为现实资金,不再继续持有或购买理财产品。综合以上分析,提出假设2。
假设2:金融素养水平高的农村居民更倾向于购买理财产品。
(三)农户金融素养与保险行为
金融素养高的农村居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更强,倾向于通过购买各种金融产品降低风险,投保率也就越高。而且,金融素养高的农村居民,经济实力也相对更强,金融规划的能力也就越强,能够正确理解保险的作用,会购买保险以此来为家庭提供保障。金融素养低的农村居民拥有的金融知识较少,对于保险的运作机理、风险收益等情况不够了解,也更加容易被不良保险经纪人忽悠,对保险的购买意愿也较低。综合以上分析,提出假设3。
假设3:金融素养水平高的农村居民保险购买意愿更强。
三、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和金融行为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本文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直接性调查和问卷调查。因为目前并未设定有关金融素养的测评的标准,为了使调查结果更为具象化,本次调查参考相关文献制定相应的标准,明确相应的计分体系,统计数据进行评估。
本次农户调查采用普查的形式对县域农村居民进行了调查,主要调查的金融素养方向是:金融行为包括借款行为、理财行为和保险行为这三个板块,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程度、金融素养、金融行为,并且将年龄、学历、月收入设置为调查的基础项,基本金融产品认知、金融知识理解、金融风险与回报、金融规划、金融知识普及、金融权益保护这六个方面设置为调查项,从不同的维度了解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情况。
为了更具象地了解目前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现状,量化居民金融认知、理解应用等方面的金融素养现状,结合模型分析结果等,在做问卷时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提问,使得被调查能够更为清晰的了解题目意思并做出选择,并对本次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赋分,有侧重点地反映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情况。
根据题目赋分标准,金融素养调查满分为65分,下表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各指标平均情况,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基本认知的满分是16分,均值是5.55分;金融知识理解运用板块的满分是16分,均值是11.2分;风险与回报板块的满分是12分,均值是7.45分;金融规划板块满分是9分,均值是5.5分;金融知识普及板块满分是8分,均值是4.6分;金融权益保护板块满分是4分,均值是1.51分;金融行为板块满分是3分,均值是1.68分。
大部分農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知之甚少,缺乏对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认知,说明农村地区金融整个发展受一定的限制,农村居民对通货膨胀的相关知识和整个市场的价值浮动的认知还不够健全,整个模块平均分较低,保险、债券作为日常生活中出现较多的金融产品,调查中仍然存在一些农村居民了解不够全面的局面,而且整体而言,大家的维权意识也是比较弱的,农村居民的风险分散意识和风险回报认知能力不强,因此可能出现风险集中的情形,只有少部分农村居民对自己的收入进行规划,均分呈现一个比较低的态势,三种金融行为的均分都比较低,农村居民对于借款、理财和保险认知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四、实证分析与结论
(一)模型的构建
本文探究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即借贷行为、理财行为以及保险行为影响的显著性和程度,以此进行回归分析。因变量为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根据以上所介绍的评估指标及所赋分值,通过对农户评分所得,属于数值型变量;被解释变量分别为借贷行为、理财行为和保险行为,若填写问卷或被采访的调查对象有对应的金融行为则填1,否则填0,被解释变量属于虚拟变量;选取年龄、性别、学历、月收入的人口统计特征作为控制变量。
由此可见,由于被解释变量为0和1的二值选择离散模型,probit模型的应用特点比较符合,故选择probit模型,以此研究金融素养和金融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
回归模型设定为:
i=1(借贷行为),2(理财行为),3(保险行为);
j=1,2……n,表示每个被调查的样本;
Aij表示因变量,是0-1型虚拟变量;
FLj表示自变量,即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
Xj表示控制变量,即金融素养主体的人口统计特征——鉴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及月收入四项;
αi表示截距项;
εij为随机误差项;
βi代表回归系数,表示自变量对对因变量的影响大小,由于因变量的特殊性,其实际意义难以具象说明,故本文选取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的边际效应作为解释。
以上变量的定义及赋值情况见表2。模型的路径框架见图3。
(二)变量的定义及统计描述
1. 自变量——金融素养评分得分
本文所采取的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评分得分是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计算每一份问卷的得分所获得的。取得每一份问卷得分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剔除筛选,剔除无效数据,选择真实、有效的数据,再对数据进行百分制处理,使数据更能直观反映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情况。数据结果显示该地的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平均得分为55.09分,标准差为28.26分,最高分70.76,最低分为23.07分,从分布特征看,峰度为2.83,比较靠近标准正态分布的峰度3,偏度为-0.74<0,说明金融素养评分分布为左偏,表明有大量的被调查者在平均分以下。因此,根据该地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地的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整体水平还需提高。
2. 因变量——借贷、理财、保险3种金融行为
(1)借贷行为
在问卷中设置问题“您通过什么渠道借款”来反映借贷行为的发生,依据数据显示,有53%的被调查者申请了贷款,以银行借款为主,占数据的33%,其余借款渠道为亲友借款,占26%,网络借贷方式占数据的11%。
(2)理财行为
在问卷中设置问题“您通过什么渠道购买理财产品”来反映理财行为的发生,其中被调查者中有55%的人购买过理财产品。在购买理财产品的这些人当中,有38%的人是通过银行柜台进行购买的,有21%的人是通过银行APP进行购买的,在支付宝等金融APP上购买的人占总数的15%,另外有26%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购买的理财产品。
(3)保险行为
在问卷中设置问题“您购买哪几种保险”,来反映保险行为的发生。其中被调查者只有33%未购买过保险,有67%的调查者购买过保险。从保险产品的购买状况上来看,机动车辆保险占比最高,达到38%,其他依次为人寿医疗险、意外伤害险,财产保险,分别占比为31%、21%、10%。
3. 控制变量
本研究选取年龄、性别、家庭月收入、学历这四个变量作为研究金融行为的发生情况的控制变量,将全部数据的研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上表所示。年龄的最小值为18,最大值为78,均值是38.64,标准差是19.07,说明选取的年龄样本里,差异较大。此外其他两个控制变量的差异也比较大,学历的均值为2.94,标准差为1.06,家庭月收入的均值为2.35,标准差为0.95。
(三)probit回归结果描述
1. probit模型
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分析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对其借貸、理财、保险行为的影响,probit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从Probit计量的结果中,前文所提出的三个假设是成立的,即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与金融行为——保险行为、借贷行为以及理财行为是显著正相关的,且数据显示均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表明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越高,其发生金融行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作为控制变量的性别、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也对这三类金融行为几乎均在10%的置信水平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男性、学历高以及家庭月收入高的农村居民更有发生金融行为的可能性。
2. 内生性检验
本文在采纳二元离散选择模型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时,该模型可能会遇到存在着内生性的问题。例如本文在分析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的影响情况时,就需要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的提高来源于他们发生的金融行为的发生。具体来讲就是,个体的金融素养得分对个体的金融行为的产生是有着明显正向影响的,而个体金融行为的发生又可能提高个体的金融素养得分。因此,金融素养作为本文分析研究的一个内生变量,在进行实证检验时,probit模型有可能得不到一致估计。另外,在进行数据收集时,数据可能存在数据误差和遗漏变量,造成模型估计出现偏差。由于以上两个问题的影响,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内生性检验。
本文选择“您主要通过以下哪种形式了解金融知识“作为本文的工具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一方面,了解金融知识的方式与金融素养相关,满足工具变量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了解金融知识的形式并不直接影响金融行为的选择,故满足工具变量的外生性。进一步,对农村居民了解金融素养的形式进行赋值,采用一种方式赋值为1,两种方式的赋值为2,以此类推。先将获取金融知识的方式与金融素养进行回归分析,再对金融素养影响金融行为的内生性进行检验。
第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工具变量及控制变量都在10%的置信水平下,和金融素养有着相关关系,其中,拥有越多获取金融知识的途径,就越有利于金融素养的提高,男性的金融素养高于女性的金融素养。学历越高,金融素养也就越高,家庭年收入越高金融素养也越高。学历与家庭年收入这两者都与金融素养呈正相关的关系,与前文拟合结果分析一致。另外,对工具变量进行考察,工具变量的F值均大于10%偏差水平下的临界值16.38,说明本文采纳的“您主要通过以下哪种形式了解金融知识“作为工具变量方法是恰当的,不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
第二步检验结果显示,金融素养对借贷、理财、保险三项的p值分别为0.0689、0.0789和0.0364均可以在10%的置信水平上认为金融素养是保险、理财、消费的内生变量。说明存在未度量的变量,提高金融素养的同时,提高了农村居民发生借贷、理财、保险行为的倾向。同时在利用IVprobit模型时,金融素养对理财、保险、借贷的估计系数都显著增大,且都在1%的置信水平下存在相关关系,表明了假如忽略金融素养的内生性,将会低估金融素养对借贷、理财、保险的三项金融行为的影响。
因此两阶段的回归结果都进一步表明了随着金融素养的提升,农村居民产生借贷、理财和保险行为的可能性的确会显著提高。
3. 稳健性检验
为剔除极端数据对模型的估计造成的影响,进一步证明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删除总体样本的10%和15%,分别得到样本1和样本2。对样本1和样本2再次进行probit分析,数据显示,不论是样本1还是样本2,其计量结果仍与前文结果及所做假设保持一致——当地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越高便越有可能进行保险、借贷以及理财行为。因此可以做出此次以宜昌市农村居民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所得的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和有效性。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背景下,对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与金融行为展开调研,通过对宜昌市农村地区的居民开展问卷调查,获取了500份有效样本数据,并从借贷行为、理财行为、保险行为三个方面构建了Probit模型,以此来探究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的影响及其显著性。考虑到异方差可能是个内生变量,就采用了内生性检验,同时为了剔除极端数据带来的误差,就采用了稳健性检验。
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与性别、学历和月收入呈正相关。男性的金融素养明显高于女性的金融素养。金融素养高的农村居民基本上是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学历越高,接受的金融知识教育就越多,金融素养水平也就越高。并且月收入高的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也更高,第二,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与金融行为——借贷行为、理财行为和保险行为是显著正相关的。金融素养的提升会促成金融行为的发生。农村居民金融素养越高,就更可能做出适合自己家庭的借贷、理财和保险决策。
本文调查发现,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还有所欠缺,农村居民整体金融素养水平不高,较低的金融素养使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影响受限。故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政府做好顶层设计
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深化金融服务。在农户金融素养提高和促进金融行为上增加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投入;与金融科技公司进行合作,加大对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等的投资,提供更加便民的金融服务;与家庭收入等情况相结合,实现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
构建金融教育长效机制,提高教育的针对性。首先,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打造相应的课程结构,展开针对性的知识传授,满足各类的金融知识需求,从而逐步实现建立正确的金融理财观念和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促进有效金融行为的发生。其次,建立金融教育工作部门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在当地开展金融知识盲点调查,结合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的薄弱点、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异化金融素养培训。再者,与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等合作开展相关金融知识培训,以提高农户金融教育的可获得性。最后,展开金融教育立法工作,以法律作为贯彻实施相关工作的最终保障。
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农村居民合法金融权益。设置行业准入门槛,维护农村互联网金融良好环境,对于不符合行业准入规则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坚决不允许进入。加强农村地区金融防诈骗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要实行差别监管,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品类众多,实行差别化监管能够有效解决监管混乱的问题。但是也要注意适度监管,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发展,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注入活力。
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依托,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录入农村居民信用记录,使农村居民信用有依据可循。同时建立信用奖惩制度,对于信用状况良好的农村居民,给予借贷扶持政策,而对于失信农村居民,将其列入失信人员名单,增加借贷等金融活动的条件限制,从而强化其金融责任意识。
(二)金融机构完善自身建设
金融机构应夯实自身服务基础。重视完善金融产品的创新机制,增加资金的投入,加大金融服务供给,给农村居民和信用和效益较好的农村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增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育,给予客户良好的服务体验,也有助于向农户普及金融知识,避免与其发生利益冲突。
做好给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的普及工作。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金融素养,创新更为多样的推广方式,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有效运用,在开展业务时注重向农户普及金融知识,包括金融产品知识等,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金融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率,学习国外优秀的金融教育普及经验,更好地向农户普及金融知识。
推动农村经济与数字金融相结合。调查显示,经济水平越高的农户金融素养越高,金融机构应深入基层了解情况,针对不同的村镇设置相配套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案,加大金融資源的倾斜力度,拉动内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
(三)农户主动提升金融素养
增强对金融素养的重视程度。在信息化数字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不少人通过信息技术、数字金融实现了财富增值。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缺乏良好的金融素养的乡村居民容易做出失当的金融决策,不利于其财富的保值。为缩小贫富差距,乡村居民应提高对本身金融素养的注重程度,树立正确的金融行为观念;关注金融市场发展,培养一定的抗风险意识。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农村居民可以通过农村地区的各种媒体网络,对媒体宣传的数字普惠金融知识进行认真学习,从而使得本身对数字金融的认知得到进步。
积极参与金融知识教育活动。农村居民还可以通过金融知识教育提升金融素养,增强对金融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主动地参加政府或者金融机构开展的金融知识宣讲活动,认真学习。同时在参加金融实际活动过程中不停提高本身的金融素养,争取能在现实中处理好遇到的金融问题。
(指导老师:李正旺)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金融学会课题组,张智富.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西省县域调查数据[J].金融与经济,2020,(3):52-59.
[2] 易思.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消费者金融素养的提升[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6):113-114.
[3] 胡锦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商论,2019,(23):75-78.
[4] 周雨晴,何广文.农户非农就业、金融素养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0,41(6):83-93.
[5] 何学松,孔荣.普惠金融减缓农村贫困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3):76-83.
[6] 朱雪明,杨虎锋,刘相宏.金融深化改革背景下关中地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测评体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北方园艺,2019,(20):140-149.
[7] 陈慧敏,姚萍.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消费者金融素养现状与提升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9,(6):48-50.
[8] 何昇轩,李炜.金融素养对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影响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3):98-107.
[9] 周泽炯,张鹏月.金融素养、家庭金融市场参与行为和微观收入流动性的关系探讨——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