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学具,激发学习兴趣
2021-12-03陈幼玲
陈幼玲
【摘要】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标准。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是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进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取心,更甚是塑造学生们勇于探索学习的积极态度、发挥个体在自主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这对数学教师来说是要不断探讨更具实效性的教学方法,而在笔者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中,“学具”在这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小学数学学具在提升数学学习兴趣中的几点探究。
【关键词】数学学具;学习兴趣;应用优势;运用策略
“学具”顾名思义是指可供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时直接操作的用具。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和“教具”把自身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新课堂,讲究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体现学生的参与性,这其中“学具”则是学生学习知识所利用的工具。
学生可以利用学具,探索其本身代表、或用之能够加以探索的客观数学概念、知识,通过概念具现化,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把客观知识内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认识并加以巩固;从客观意义上来说,学具还可以极大地增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力度,提高参与意识;在学具使用的动手实践中,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一、“学具”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乐趣的优势
(一)具现抽象化,促进数学概念形成,让数学更易学习
数学是抽象化的学科,如何转化抽象为容易理解的概念知识,让学生更容易体会数学之美,增强学习兴趣,一直是困扰教师教学的一大障碍。而学具,恰巧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在使用学具实操时,学生可通过学具把抽象性的概念内化成感性的知识,形成知识表象,从而形成清晰、科学的认知。例如,在学习“平均分”这个概念,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大小一致的学具,例如圆片、小棒等,引导学生们把一份数量为8,大小一致的学具分成两份,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会有4种结果:(1,7)、(2,6)、(3,5)、(4,4)。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几种分法有什么区别?学生可以直观发现,第4种分法的两份一样多,从中引导出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巧用数学学具,学生把“平均分”这种抽象化的概念转化成更加直观理解的知识,在充满乐趣的学具操作中,极大提升了学生们探索数学世界的求知欲。
(二)有趣的实操活动,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
学具是可操作性的学习用具,动手操作活动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深刻。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前准备铅笔和纸杯作为学具进行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把9支铅笔,每3支放在一个纸杯里,总共需要几个纸杯?学生能够快速回答“3”这个答案。教师接下来再取出一支铅笔,总共10支铅笔继续按每3支放一个纸杯里,是否可以放完?此时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发现怎么都会剩下1支。放在分好的纸杯里,与每3支一个纸杯相违背,放在一个新纸杯里,却凑不够3支。此时教师提问:“剩下的这支铅笔叫什么数?”这时有学生回答:“余数。”教师立马说:“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在这种学具实操中,学生自然而然发现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余数,这种利用学具的学习,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学具的趣味性,有利于增进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学习要有内在动力,才能在生活中不断学习、自主学习,这取决于兴趣。学具是一个统称,生活中,凡是可以利用来促进学习的都可以用来充当学具,例如铅笔和纸杯,可以用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用纸板、量角器、尺子可以制作方位方向的学具;利用日常的圆形玩具、纸板等可以制作圆柱体积的学具……学具制作材料的多样性让学具充满趣味,学生在制作学具、利用学具学习的过程中,是充满趣味和积极性的,这激发出的是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的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增进的是学生们自主探究数学奥秘的意识。学具满含的趣味,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数学世界的重要因素,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核心。
二、“学具”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策略
(一)联系生活制作学具,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合适的学具学习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合适的学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具使用方法的了解,一方面自己动手制作学具,可以很好地在学习前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效率埋下伏笔。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学具时,要结合生活实际,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件来制作,这样方便学生寻找学具的制作材料。例如在学习方位位置的课程时,可以利用量角器、图钉、纸板、木棍制作相关学具。这个学具可根据需要填写不同的比例尺;量角器固定在中心,可以随时旋转测量不同的方向角度;1cm等分线段可旋转直接测量不同方向上的距离。通过这个学具的制作和使用,学生对比例尺、位置与方向等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这个学具材料用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学生在制作和使用学具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提高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期待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二)注意使用时机和方法,发挥学具效用,提高课堂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学具的时机。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重难点,预先设置好学具的使用时机、使用过程中的追问问题。此外,教师还要提前明确好学具的使用方法、规则、步骤,方便学生使用过程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目的性、有效性地使用學具进行学习。
当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教师要在此时结合学具的使用,归纳总结问题和公式、定理,一步步引导学生摆弄学具的同时,将学具的使用过程与课堂知识点联系起来,避免使用学具与课堂知识点脱节。这种做法可以培养学生根据学习要点进行实际操作,化解学习难点,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们感受到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体验感,实现学习从被动到主动的飞跃。
三、结语
结合教学实践,目前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或者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现实实际去进行思维活动,塑造他们内心的数学城堡,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具,让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内化成形象化的知识。让学生们在利用学具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知识奥秘的态度,让小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公。
【参考文献】
[1]史开友.浅析运用数学学具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J].
[2]曹静.有效使用学具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J]. 中小学教育.
[3]王敬兰.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素质教育论坛,2015(6):12-13.
[4]殷俊勇.操作学具,让小学数学课堂更深入[J].
(责任编辑: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