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的“微课”在民族院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初探
2021-12-03李永泉李彩丽辛英
李永泉 李彩丽 辛英
摘 要: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比重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这决定了教学中需要花更多时间进行课堂讲解,因此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繁多,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學不堪重负,学生听讲往往会走马观花,一瞬即成过眼云烟,枯燥乏味成为学生对生物化学学科的常态感受,因而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微课”教学,使学生带着教师所提的问题观看教学视频,打破时空限制,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移动终端;微课;生物化学;民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4-0116-04
Abstract: In this ethnic university, the minority students are dominated in the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their quality is variable, and some student's culture base is weak, so the more time were spent to teach in this class. The students taking class often seems touring when the traditional cramming teaching model was used, and the content taught is gone in an instant because of the content abundant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quickly, therefore boring class becomes the normal state in biochemistry learning. Micro-lesson teaching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mobile terminal in the restrictions of time and place broken, students could watch teaching videos and think questions raised by teachers anytime, and then discussed questions in groups in class, which enhanced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ir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micro-lesson; Biochemistry; minority students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演变为大学生的第二大脑,是学生学习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目前,人机对话已经由传统的人与计算机对话逐渐转向人与手机的对话,这种交流模式打破了信息交流的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交流。这些移动终端呈现的信息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进行传递,碎片化信息交流已经成为当下人机对话的主流,比如抖音、快手、微信和QQ等,无一例外地采用碎片化方式传递信息,大学生沉迷于此,乐此不疲,这无形中为“微课”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条件[1-2]。“微课”(Microlecture),是指按照人的认知规律,把要学习的内容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碎片化教学活动。“微课”具有以下特点:(1)视频教学时间较短:“微课”的视频教学时长一般为8分钟左右,属于有主题的课程教学片段;(2)教学内容较少,主题突出:“微课”视频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而设计的教学,因而主题突出,内容精炼,指向明确;(3)视频容量较小,传播多样:“微课”视频的容量一般为几十兆,便于通过手机和计算机进行传播,学生下载和播放相对容易;(4)制作方便,易于上手:由于自媒体技术的普及,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利用手机录制主题鲜明的微视频,无需兴师动众地动用摄像机,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5)教学针对性强,反馈及时: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观看视频,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和学生互动交流,提高教学质量[3]。
一、开展“微课”教学的必要性
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少数民族占68.7%,由于生源地经济和文化差异较大,致使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来自东部省份的学生觉得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过于简单,时常有“吃不饱”的感觉,而对于部分“民考民”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内容繁杂,难以理解,更难记忆,这些学生不能用汉语进行正常的交流,语言成为民族学生学习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部分文科生考进了本专业,这部分学生的数理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4],这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花更多时间进行课堂讲解,然而受限于课时限制,教师难免会赶时间,赶进度,导致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多,内容庞杂,学生学习任务重,课程负担繁重。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的生物化学,一直是医学生的“拦路虎”,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化学内容微观抽象,知识点前后环环相扣,逻辑性较强,难于理解;生物大分子间的“恩恩怨怨”枯燥乏味,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中小分子的演变繁琐冗长,不好理解,难以记忆,这导致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不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教与学均感不易。
因此,利用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结合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认知规律[5],将QQ群作为师生教学交流的平台,教师很方便的将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录成微视频上传到生物化学QQ群,并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这些视频文件,对看不懂的内容反复看。学生也可以通过本群与教师以及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惑。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案例分析等形式实现QQ群视频教学知识的内化,从而扩展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可谓“翻转课堂”[6-8],也打破了传统线上授课的软硬件平台限制,摆脱了商业APP的控制,利用完全免费的QQ软件,将难懂的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以碎片化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这种“微课”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的辅助,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9],从而达到将“微课”学习和传统的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乏味和苦闷,避免了学生听讲的走马观花,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一瞬即逝的尴尬,提高了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学生广泛的欢迎,取得了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运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实施
教师将教学内容录成微视频上传到生物化学QQ群,同时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和思考题,学生利用互联网在课前完成本节课程的学习任务,不懂的内容反复观看。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研究对象与分组
本次教学改革连续进行两届,将本校2017和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一级教改班(30人)为实验组,教改班是在学生大学一年级结束后,随机从6个普通班里抽取30名学生作为教改班;5、6班(约60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均为全国统考招生,入学成绩比较无差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框架制定教学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案,对生物化学理论课(共81学时)的部分内容实施“微课”教学,“微课”教学进行10次,共计20学时。实验组实行“微课”加传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两组学生教学进度和内容一致,教学时间同步。教学内容选择前面已经用传统教学模式做了铺垫的章节进行,比如选择糖代谢章节中的糖异生和糖原代谢作为微课的教学内容,因为在此课前已经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了糖酵解和糖的有氧氧化,学生对糖的结构、酶的作用和糖的分解代谢过程已经比较熟悉,用这些知识作为糖异生和糖原代谢“微课”教学内容的铺垫,学生有同化知识的基础。
(三)实施过程
1. 视频学习平台的构建和教师录制视频
教师在QQ上建立教改班生物化学QQ群,每节课的前一周,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选择2-3个重点内容用“EV录屏”软件录制2-3个视频(视频长度在15分钟以内),上传至生物化学QQ群,学生利用闲暇时间提前观看视频,不懂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
2. 提出问题和布置学习任务
每节课的前一周,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在QQ群里分配学习任务,针对每个视频提出4-5个问题,并撰写与本视频相关的1-2个临床案例,上传于QQ群,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利用所学知识诊断临床案例的发病原因,比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一节里可以选用“糖原累积症”作为案例,通过查找文献,教师撰写糖原累积症的临床案例;在糖异生一节里选取“長期饥饿的人血糖形成”作为案例;脂质代谢一章中选用“酮症酸中毒”作为酮体合成的案例;尿素合成章节中选用“肝性脑病”作为尿素合成障碍的案例等。这些案例尽量以病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训练学生阅读案例,并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诊断疾病的能力。这个过程契合了国家倡导“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政策要求,也省去了教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地朗读病例的环节(为了引导学生阅读病例)。
3. 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
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QQ平台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并根据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诊断教师所传的临床案例,在此期间教师可与学生互动,随时给予引导,使教师的角色由“权威”的“填鸭者”向体贴的“拐杖”转变。
4. 课上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教师串讲式小结
将实验组的30个学生分成5组,每组6人,课前教师在QQ群里收集学生所提的问题,并加工整理,上传至QQ群里,上课时同学们以组为单位逐个讨论教师一周前所布置的思考题以及课前教师所收集的问题,讨论之后教师抽查提问,学生以组为单位抢答,教师进行点评或纠正,抢答成绩记入平时成绩。最后教师以串讲的形式对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加以梳理和小结,加深学生理解的条理性。
三、“微课”教学的评价
(一)问卷调查
在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微课”教学的感知和接受程度,调查问卷采用百分制表示。给2017和2018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两级实验组共收回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结果如表1。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于“微课”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较高,80%的学生认为“微课”教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85%的学生认为“微课”教学可以增加学习的自主性,也可以增加课堂的参与度;83.3%的学生认为“微课”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表明本次“微课”教学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认可度不高(占75%),可能在“微课”教学中,缺少了往日传统教学时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反复讲解的再现,需要教师在串讲和小结环节加强这些内容的讲解;另外,大约10%的同学对于这种教学模式不敏感,有可能从心理上排斥这种教学模式,经过与班干部的沟通,得知这部分同学觉得课余时间少,周末实验课较多,没时间进行“微课”学习,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加大沟通,想办法克服时间不够用的困境;其余绝大多数同学接受和认可该学习模式(认为有帮助和比较有帮助的比例分别为81.6%和11.7%)。
(二)两届学生的生物化学考试卷面成绩对比
两届学生生物化学考试的卷面成绩如表2,对比2017级和2018级临床医学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发现无论是期中成绩还是期末成绩,均是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学生。
对比两届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发现两届实验组学生的期末平均成绩高出对照组5-8分,2017级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组高出8.6分,2018级的高出5.0分;从优秀率来看,2017级实验组优秀率高出对照组20%,2018级相差不大;不及格率对比差异也比较明显,2017级对照组不及格率高出实验组20%,2018级高出26.6%。
对比两届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发现两届实验组学生的期中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2017级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高出对照组21分,2018级的高出6.7分;期中成绩的优秀率,2017级实验组高出对照组20%,2018级相差不大;不及格率,2017级对照组高出实验组31.7%,2018级高出6.7%。
通过对比两届学生生物化学的期中与期末考试成绩,说明2017级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2018级实验组成绩略好于对照组,不像2017级那样差异明显,这可能与班级学风有关。即便如此,也是实验组好于对照组,因此,通过对两届学生进行“微课”教学的探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第二课堂”的自学空间,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QQ平台的生物化学微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學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两届临床医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物化学考试成绩的对比也印证了生物化学微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说明该“微课”的教学模式适合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既解决了来自东部地区学生因传统课堂进度慢和深度不足的“吃不饱”问题,也解决了来自西部民族地区“民考民”学生因语言问题听不懂授课内容的困境。在生物化学微课教学任务的驱使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观看视频的频次有所不同,围绕着教学视频所设置的问题和临床病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且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完成教师所提的问题和临床病例分析,从而形成不同学生心中的不同“哈姆雷特”,避免了传统生物化学“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下对于进度和深度走中间路线的无奈。
四、结束语
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比重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这决定了在教学中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讲解,因此本专业学生的课程负担非常繁重,将部分章节的重点内容制成“微课”视频,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混合式教学,可以极大的减轻学生的课程负担,因为“微课”教学的模式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录成微视频上传到网上,学生利用互联网在课前完成本节课程的学习,不懂的内容反复观看;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答疑解惑,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这种方式符合民族院校同学学习抽象难懂的生物化学课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2]邵颖,陈宏伟,曹泽虹,等.“微课”与“翻转课堂”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200-202.
[3]微课[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8%AF%BE/7966740?fr=aladdin.
[4]李永泉,李彩丽,辛英.民族院校医学专业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课程整合探索——以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62-65.
[5]邱乐泉,汪琨,汤晓玲,等.基于移动学习的生物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19,46(10):2787-2793.
[6]马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7):182.
[7]高蕊,李冬妹,张金莉,等.基于移动学习APP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中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11):159-161.
[8]闫小飞,杨旭东,蒋晓刚,等.主题式翻转课堂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8):625-627.
[9]许存宾,田兴国,马小彦,等.生物化学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3):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