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全面师生观

2021-12-03董可柯熙政李晖陈丹赵太飞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学生观高等教育改革

董可 柯熙政 李晖 陈丹 赵太飞

[摘  要]从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看,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热点问题。然而,高等院校在推行各种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却面临着多重阻力。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深入剖析了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在改革过程中的基本观点,提出了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应着力重塑其缺失的“学生观”以构建“全面师生观”的观点,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以期能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模式  改革  全面师生观  学生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混合式教改的内涵与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310-252041935)和西安理工大学2020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新工科的柔性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y2029)。

中图分类号:G420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学生逐渐呈现出类型多样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特征。高校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个性化的意愿和需求也逐步提升,这对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特别是对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公平和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需打赢的三个攻坚战,并在未来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发展路径中明确指出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地位,也为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出了改革的方向。然而,就在各大高校引入先进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从教学模式的内涵入手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教学模式改革所体现的仍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片面师生观”,即过分强调教学模式之于教师“如何教”的范式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学”的范式作用。因此,破解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的“水土不服”问题,其关键在于回归到“教与学的范式”这一本质内涵上,在教学实践中着力重塑缺失的“学生观”,充分发挥教学模式之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在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中树立“全面的师生观”也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教学模式改革实践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思想指导下,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涌现出一批创新实践,如翻转课堂、MOOC/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模式。然而,在实际教学环境中运用这些新型教学模式时,却往往是“教师费心费力,学生云里雾里”。比如在MOOC/SPOC模式中,教师是尽心尽力,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依然不够理想;在讨论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由于准备度不足,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教师难以调动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由于学习力不佳,难以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由于线上和线下衔接得不是很好,不仅没有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总之,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上看,现有的不同教学模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或局限性,没有达到教学模式改革的预期目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式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教育理念逐渐由“以教师、学校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大背景之下。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探究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是极为紧迫的任务,而要解决教学模式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清楚“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片面师生观

1.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所遵循的样式或范式。在教育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尽管都用到了“教学模式”这一词汇,但中外学者对其的理解和定义却不相同。黄甫全和王本陆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李秉德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吕渭源认为,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美国的乔伊斯和威尔认为,教学模式是试图系统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響,以设法考查一系列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模型。以上这些表述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总体上都表达了以下三层意思:一是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二是教学模式是在理论指导下为教学提供环节和运行程序的规范;三是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操作性。由此可见,教学模式承载了教学理论逻辑,并为特定教学目标服务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这也就决定了教学模式是抽象的,并不与具体的教学设计相对应。

2.以教师为中心的片面师生观

教学模式的本质是一种符合教学逻辑的抽象结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教师可以依照教学模式所设定的结构框架,选择具体的教学手段,然后形成具体的教学活动安排。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在于其可以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用和教材指定等,最后切实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图1所示),即解决“如何教”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的动态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共同达成目标,完成任务。传统意义下的教学模式只单一地关注教师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忽视了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观点仍然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片面师生观”,即单方面推动教师使用创新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材等,并以此改进教学质量,忽略了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认知和匹配程度。

3.教学相长的全面师生观

在教学模式这个语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与“教师观”相对应,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观”是教学模式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学生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研究基础的学习理论是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渊源

不同的教学模式是不同学习理论的具体体现,是根据对学习的本质与过程的不同理解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范式。从行为主义学派到认知主义学派,再到建构主义学派,随着人们对于学习实质的认识由外部逐渐发展到内部,所倡导的教学模式的重心也相应地由强调教师和教材的指导作用逐步发展为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建构上来。无论教学模式的形式如何推陈出新,其背后的学习理论总是以学习心理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的,而学习心理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学生。因此,脱离学生的心理发展谈教学模式改革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2)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模式的服务对象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功能是帮助教师“如何教”,即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设计课程、选择采用的教法和指定教材(如图1所示)。除了教师以外,学生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还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根据教学模式所设计的课程、采用的教法和指定的教材等最终需要通过学生付诸相应的学习活动才能发挥作用(如图2所示)。同时,学生也需要借助教学模式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即通过对教学模式的认知和匹配来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以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教学模式的服务对象。

(3)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评价教学模式的标准

从面向产出的教育理念(OBE)出发,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不是学校师资规模的大小或软硬件资源投入的多寡,而是学生经过培养后其能力相对于基线的提升水平。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立在已有认知结构之上的,通过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更新与重构的过程。教师的职责所在正是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促进和提升学生的主动建构效果和效率。由此可见,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改革,还是微观层面的教师课堂教学,其评价的标准都应该落实到学生及其能力的提升水平上。

在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片面强调“教师观”而忽视“学生观”是造成教师费心费力而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的根源之一。因此,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要着力重塑缺失的“学生观”,使之与“教师观”相匹配,形成如图2所示的“全面师生观”。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借助于教学模式的范式设计课程内容、采用教法并指定合适的教材;相对应的是学生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以及时适应教师的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等。如此才能有效发挥教学模式之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作用及各个教学元素的功效,进而形成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合力,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

健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全面师生观

结合当前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阻力,笔者在深入剖析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认识到了教学模式改革中“学生观”缺失这一问题实质。那么,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思路就明确了,即在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树立“全面师生观”。其关键则在于如何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努力重塑缺失的“学生观”,充分发挥各种创新教学模式之于学生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学习。

下面,笔者就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如何重塑“学生观”,形成“全面师生观”,从理论到实践层面提出了三点建议。

1.坚持教育理论发展对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指导性作用

通常认为,教学模式的产生有两种来源:一种源于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属于学术派;另一种源自一线教育教学实践,属于经验派。教学模式原本属于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是验证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参与到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进程中,并不断贡献宝贵的经验。经过对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良,衍生出了很多富有特色并卓有成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已付诸实践。如前所述,许多源于教师经验的教学模式仍具有明显的“教师观”,原本由教育理论支撑的“学生观”在改良的过程中容易被忽略。因此,重塑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学生观,就是要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在具体教学模式中的体现,从根本上注重教育理论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作用。

2.开展针对学生的教学模式认知教育

模式化的教学之于教师的意义在于教师可以基于已有的范式高效地设计教学过程,因而教师对教学模式认知的必要性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对教学模式缺乏明确而系统的认知,不知道在特定的教學场景下应该采取何种学习策略最有效,因而常常“空着脑袋”听讲,等到逐渐适应教学模式的时候,课程已经快要结束了,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尽管高年级学生对各种教学模式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但对于不同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要求之间的差别仍然缺乏及时和明确的指导,需要大量时间去摸索适应。鉴于此,在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建议教师安排专门的课时用于向学生介绍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其促进学习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需要学生配合的项目和要求。通过强化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契合度,共同发挥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

3.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原先的精英化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学生在心智方面的发展程度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时代特征,保证在不同层次、不同定位的高等院校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来看,学情的差异是影响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因素。比如翻转课堂的效果受学生自学能力、知识面的宽度、表达能力和思想敏锐度等因素的影响;MOOC/SPOC的效果受学生自控能力、总结能力、学习主动性等因素的影响;讨论式教学能否成功,不仅与讨论主题的设计、教师的引导有关,还与学生是否具备广泛调研和主动表达的能力有关。尽管上述多数能力本身就是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但在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选用何种具体的模式应该兼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当以准确而客观的学情分析作为基础,避免一味求新。

以上论述从教育理论对教学模式的指导作用着眼,强调教学实践应遵循科学规律。立足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认知,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学模式改革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现实进行相应的改革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

结  语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多样化及其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全面振兴本科教育,重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各类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遍地开花。结合当前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先从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入手,澄清了教学模式之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重意义。然后揭示了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观”这一本质特征,并将其作为解决当前种种教学问题的重要线索。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指出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建立“全面师生观”是问题的解决之道,其关键之举是在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着力重塑缺失的“学生观”。最后从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开展针对学生的教学模式认知教育和兼顾学情的改革策略三个方面提出了重塑“学生观”以构建“全面师生观”的具体建议,以期能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及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相长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1]李立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1):17-2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EB/OL].(2019-10-31).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606/2019/tqh20191031/sfcl/201910/t20191031_406258.html.

[3]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6):66-72.

[4]张金学,张宝歌.构建探究讨论式教学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32-34.

[5]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吕渭源.教学模式·教学个性·教学艺术[J].中国教育学刊,2000(1):29-32.

[8]教育心理学编写组.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6.

[9]余清臣,徐苹.当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内涵:一种反思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 2014(1):15-18.

[10]郑玉飞.论教学模式改革的限度[J].教育科学,2018,34(3).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学生观高等教育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外籍教师课堂典型用语及其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措施背后折射出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
改革创新(二)
《外国小说欣赏》的写作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