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古渡口 守护幸福河
2021-12-03孙冬
孙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悬河”是黄河的显著特征,由此带来的隐患也成为黄河下游干流堤防及主要支流河口段堤防管理的重点。黄河堤防工程主要是由堤防和坝、垛、护岸所构成。为了保护堤防工程,防止水流淘刷,“險工”也由此应运而生,即直接在临河的堤段上修筑丁坝、垛和护岸工程。经常靠溜,极易出现各种险情的堤段,称为“险工堤段”。“呼风唤雨卷波澜,一路高歌多少难。自古险工在黄河,河底高悬急转弯。”这首诗,便是对黄河险工最形象的描述。近年来,位于郑州惠金辖区的马渡险工工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力推进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渡险工的由来
马渡险工位于距黄河大堤不足1千米的马渡村境内,历史上这里曾经是黄河的古渡口,是连接古都汴梁、洛阳和沟通黄河南北重要的货运码头,昔日车船云集、商贾如潮。“泥马渡康王”的典故就发生在此地。在山东肥城一带有一个神话传说:北宋末年,时为康王的赵构赴金营为人质,在金兵押其北上的途中,赵构逃脱。逃脱时,赵构见营外备有马匹,遂乘马狂奔。逃至磁州(今属河北邯郸)时,行至崔府君神庙。当他走入庙门,却发现一马槽内卧着一匹泥马,颜色与骑来的一样。又见那马湿淋淋的,浑身是水,便暗自想道:“难道渡我过河的,就是此马不成?”这时,从北边传来了人喊马嘶声。赵构不假思索,飞身上马,狠狠打了一鞭,泥马长嘶一声,蹄下生云,快如闪电,赵构像驾云似的,两耳风声呼呼。他紧闭双眼,抱紧马脖,不到半天,马已飞过了黄河。来到今马渡村时,再打马也不走了。赵构感到奇怪,下来一瞧,想了又想,忽然失声道:“那马乃是泥的,若沾了水,怎么不坏?”言未毕,只听得一声响,那马即化了。康王举手言道:“我赵构得此神力保佑!若果然复得宋室江山,那时定与你再塑金身也。”这便是“泥马渡康王”的故事,故事虽然离奇,但赵构逃出金营后,确实当了南宋的开国皇帝,史称宋高宗。那时的人们非常迷信,认为既然开国皇帝在此落脚,此地肯定是风水宝地,就在此处垛墙筑舍定居下来,天长日久,居民越来越多,为了交际方便,将村名定为马渡,后成马渡村。“马渡险工”也由此得名。
黄河岸边的百年险工
黄河虽然在郑州市金水区“匆匆”穿越6.9千米而过,却留下了一处黄河防汛重地:马渡险工。马渡险工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2年),是郑州郊区管辖段修建最早的一处险工。该工程位于黄河大堤22+800~26+664千米处,工程长度3864米,现有坝、垛、护岸100个(其中坝23道、垛29个、护岸48段),坦石裹护围长4997米,坝顶高程为96.34~96.088米。整个马渡险工属于平顺型,工程常年靠河,并常有“横河”“斜河”顶冲工程,历史上,黄河曾经两次在该段发生决溢(1722年、1887年)。当时,因受秦厂大坝挑流之作用,常在石桥以下靠河行洪,迫使滩岸大量坍塌后退。遂于当年在石桥以东修埽岸一段,长达4千米,并在埽尾(来童寨北)修矶咀坎一道。到了乾隆嘉庆年间,由于靠河日益增多,随又修坝10多道,逐渐形成了这段险工。马渡险工35号坝还被列为“三点一线”示范工程中的险工示范点。
筑牢“安澜”的重要屏障
人民治黄以来,这里曾发生过多次重大险情。经过无数次抢险和加固,根石平均深度约在12.5~13.5米。位于黄河大堤26+664千米处的85号大坝(即来童寨大坝),坝长554米,顶宽20.5米,挑流能力较强,是该险工的主坝,也是保障郑州河段的重要屏障。1994年7月,马渡险工26号坝下护进行改建施工,该工程根石以下采用砼铰链式模袋沉排新型结构进行施工,这在黄河上还是首次使用,属于黄委的重点试验项目。
马渡险工段背河淤背区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放淤,截至2005年,按标准化堤防要求全部完成改建。由于马渡险工多是在紧急情况下抢修而成,受不同时期、不同施工条件影响,坝体本身存在着裂缝、人为空洞和动物洞穴等诸多隐患。2005年,惠金黄河河务局利用亚行贷款对马渡险工工程的87道坝进行了改建和加固,使该段河势逐步归顺,有效地控制了河势,确保了黄河防洪安全。
守护幸福河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两年多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力推进下,黄河沿线打造了“自然风光+黄河文化+ 慢生活”的沿黄生态廊道,马渡险工也迎来了新的机遇。2021年4月,郑州市沿黄生态廊道工程开工建设,马渡险工区域设计为重点观河节点,被打造成为花园式的观河驿站。观河驿站总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优化原有园路铺装,增设部分观河木平台,以达到更好的观河空间及休憩停留点。在马渡引黄闸的东侧,为马渡观河广场,广场占地约2500平方米,广场内设置有主题铭牌、观河瞭望台及若干黄河文化雕塑小品。升级改造后的马渡险工工程,将在防洪、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观赏性,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驻足观赏,一部“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的幸福诗篇倚马可待。
如今,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化已经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孕育了马渡,马渡险工也因此站上了历史潮点,形成了具有惠金黄河特色的险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