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严谨性培训策略探究
2021-12-03朱秀梅
朱秀梅
【摘要】聚焦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教学课堂,具有一定的严谨性,积极构建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智慧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效推进学生素质能力教育。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对教师课堂教学严谨性培训策略作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课堂;严谨性
学校教研为推动学校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和才能,以语文教研组为中心,进行“聚焦新课标下语文教师教学课堂严谨性探究”为课题,开展一系列打破陈规、敢于尝试的创新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进步。
一、加强教师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师研读文本能力
教师要认真严谨专研授课内容,每次上课前都要仔细钻研教材。确保授课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首先得提高教师本身阅读文本和理解文本的能力。然而,在开展课题前调研发现,课前阅读文本,教师往往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倒置过程。即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源再读文本或不读文本;二是有人无己。备课时大量阅读别人的相关资料和结论,对自己的阅读体验过于忽视,几乎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心得体会;三是重心失当。花较多的时间在寻找所谓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资源收集和教学形式,忽视采用直接现成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的和资源和依据,会影响教学的设计,限制自身教学潜能的发挥。
有效的课堂,第一步是要教师敢于赤手空拳研读课文,反复钻研文本,才能认识到文本承载的多重意义,才会更加重视锤炼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把握课堂。网上有很多的教案写得很好,他们的教学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和引领。但复制粘贴、生搬硬套,就是一场灾难。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真正地去研读教材,没有渗透教师自己的阅读理解,有个性、有针对性、有创造性的课堂将不会呈现;没有温度、千篇一律、互相克隆的课堂比比皆是;没有根据学情、老师就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事;对文本没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就不能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也就起不来有效引领的作用,课堂变成形式化、过场化。老师对文本研读欠深入,从而导致教师忽视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打击了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勇气和习惯。“功夫在课外。”为此,每逢双周,我校语文教师都开展“话说文本”研讨。以说文本、说目标、说特点、说重难点、说亮点展开活动。这不仅需要解读文本,更需要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更高层次的见解,教师在活动中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教师对文本理解更深刻、思路更清晰、更能在说中与老师产生思想交集与共鸣,为教师提供锻炼提高的舞台,搭建了专业成长的阶梯,促进教师研读文本的动力和能力。文本解读有多深,你的课堂教学就有多美。游刃有余、行云流水,方能真正给学生答疑解惑、引领学生。重视教师研读文本的能力,重视教师专业学习,深刻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把握教学整体要求,认真钻研各个年级的教学大纲、层次梯度、反复研读,合理统筹规划开展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二、鼓励教师敢于打破陈规,以生为本,打造素质教育新课堂
教师要坚定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思想,关注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积极开展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课堂模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严密组织教学过程,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把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度的高低作为评价课堂,课堂效率高低,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紧抓课堂教学效果,营造一个民主宽松而又不失严谨的教学环境,彻底地改变“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我教你,你就得学”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的首要职责,并不是将已有的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不停地向学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这件事情的兴趣,激发学生像对待“玩耍”一样对待学习,使學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彻底的保障,实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导能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突破口,采用各种方式方法,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能力的形成。以班级为单位,关注全体学生,有目标、有计划、有层次的推进学生能力的提升。第一步:让学生敢于开口表达、喜欢表达(用四周时间)。第二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善于独立思考(约需要一个月)。第三步:让学生富有兴趣地学语文(约需要一个月)。第四步:让学生体验到学语文的快乐和精彩(伴随着学习过程的始终),实施过程关注点。
首先,打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当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就会敢于表现他的个性化的思维和认识。在思维时,处于轻松自在的状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一些及时的、正面的、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开口发言,分享自己不一样、独到的见解,即便答错,也不轻易否定,而要从别的、积极的角度去评价。相信在这种轻松、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够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方能够敞开心扉,发挥自主性,促进思维个性化。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个人思维的发展。第一,自己学会做批注,拓宽思维。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独自思考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走进语文课本,把语文课文当做学生阅读后潇洒表达情感的舞台。自主批注需要反复强调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对学习内容、文章层次、文章表达的感情、描写的手法、文章的语言特点、文章的精彩片段、对重点语句的见解和体会。在思辨、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符号、各种形式来记录自己的理解。学生脑子里出现什么就写什么、画什么,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思而写。第二,自主探究、深层思考。除了思考辨析文本提供的信息字面含义外,通常还要了解深度的内涵,这需要学生进一步地去探究推理,教师要善于抓住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更多元化、更深层次的思考。第三,自主表达,促进反思。教师要精确地把握机会的能力,学生的一个思考点、一个疑问都是学生思维智慧的闪现。要善于捕捉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引导学生经常对自我认识进行反思,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学习。
总之,教育不是改造而是发展,是将学生看作需要被改造的人和将学生看做有一定生命体验和能力的人,是两种具有本质区别的思维。严谨的教学课堂,教师会始终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三、加强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指导,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素养
首先,精炼的教学语言。教师教学语言生动形象、有趣精练、富有启发性,它们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学生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机智的语言也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亲其师而信其道。”去年,我在镇上了一节《杨氏之子》,异地教学,教师如何通过课前的五分钟树立自己的形象、奠定课堂氛围基调、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成为我苦思冥想的问题。最终决定把我自己的年龄这个接地气的问题抛给学生,不管学生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鼓励学生大胆、开放性、创造性的回答。我用机智幽默的语言肯定了他们的答案。这既为学习课文体会杨氏之子机智幽默的语言埋下伏笔,又打开了学生思维和表达的闸门,为后面的学生高度参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的语言要注意其教育性、学科性、科学性、简明性、启发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语文学科教师语言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教师的语言用词准确,合乎逻辑上,还是教学内容科学性的重要保证。同时,教师还应和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表达正确。第二,简明性。教师语言的简明性由教育教学的特殊任务决定。如果教师的语言过于凌乱啰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惑,学生会抓不住学习的重点,这必定影响学生吸收教学信息。同时,也是因其特定的环境和表达方式所决定教学语言的简明性,由于我们的课堂教学限定时间,要想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去生成这么重要的信息并按时安质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必然强调了语言表达简洁明性。第三,启迪性。教学语言的启迪性在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中起到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作用。语文学科教学与之所以要进行修饰,就是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加深他们对文字的感悟,所以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文综合素养。
其次,教学问题。教师在精心备课时,要敢于预设各种问题,并在教学中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同时能对教学过程学生生成问题作出反馈,指引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参与对话。这是对教师教学的综合性技能的体现,它能反映出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又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的反映,同时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重难点问题的突破效果。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要善于明确目标,难易适中、有趣新颖、发人深思的问题。注重教给学生思索的方向和线索,指引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掌握辨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迁移。
最后,及時给予学生有效合理的教学评价。我们必须要经常认真研究、反复总结、多次实践,不断复盘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要对其采取不同的评价语言,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及时并且有价值的评价。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学会适当把课堂还给学生,巧妙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聚焦新课标下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严谨性研究,有针对性地就文本解读、以生为本、教师行为为核心内容。通过探究,让教师认识并理解新课标改革指导思想、基本内容、框架结构、评价管理。根据课堂教学的严谨性,更新教学技能,改变教学策略,提升了教师抓住主要问题的能力和具有创新创造性地处理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注重教师实施过程中的适应和提高,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简而言之,课堂教学的严谨性体现在心中有案、目中有人、手中有法,久之,则臻于“摘叶飞花”“无招胜又招”的境界。
【本文系广东省2020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本培训的课程设计与区域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2020YQJK059)子课题“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立.重构高效课堂[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6.
[2]李涛,邸磊,蒋秀云.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系列教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