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艺术驻村有了升级版——以艺术为支点 撬动乡村产业大发展
2021-12-03杨芝
杨芝
2019年4月,寧海在全省率先启动“艺术振兴乡村”计划,以艺术家驻村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共建的内生活力,探索出一条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艺术振兴乡村之路,至今已有14个乡镇的19个村进行了艺术改造。然而几年过去,小村们开始面临新的困惑:如何将丰富多元的乡村艺术资源转化成产业资本?
产业发展动态频频,是众多艺术村投石问路的转型之举。如今,以涨坑村、毛洋村等为代表的宁海新晋艺术村,正在探索一条迭代升级的乡建之路。
“功夫涨坑”:整村IP化带来“大流量”
“英雄来自何方,请自报家门!”“我们侠义俱乐部的咏春拳,要挑战涨坑小洪拳!”6月12日,一场汇集了500多人的乡村武林大会,在宁海县大佳何镇涨坑村拉开帷幕。村民自己动手搭建的“武林擂台”上,各路高手纷纷上台“攻擂”,几番对决,酣畅淋漓。此前,他们通过网络和线下走访广发“英雄帖”,走红网络的98岁“功夫奶奶”张和仙,也被邀请“重出江湖”。
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涨坑村是名副其实的武术村。据村党支部书记林伟军介绍,村里的绝学“小洪拳”和“垒地狮”传承自南少林,1800多位村民几乎人人舞狮习拳。但在此之前,武术只是村民强身健体的爱好和传统,从未有人想过一个“武”字还能推动村庄发展。今年5月26日,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庆军带着团队走进涨坑,在深入了解村庄情况后,一个“功夫涨坑”的概念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成形。“数百年历史的武术文化与村民的传统手艺相结合,可以运用到村庄改造提升、产业植入等各个环节。”
“用艺术为乡村振兴赋能,并不是简单地教村民玩艺术,更重要的是挖掘产业。像上海金山的村庄变了模样,云南盐津的山泉水走出了大山,贵州非遗绣品来到了进博会,都是在用艺术打通特色资源和产业间的通道,真正给乡村带去发展的动能。”陈庆军说,这些年,东华大学团队一直尝试用艺术和设计的专业优势,为乡村地区发展带去青年的智慧和活力。
“我的构想是,打造出‘功夫涨坑这样一个IP,并围绕这个IP把涨坑建设成一个能为游客带来沉浸式旅游体验的村子。在这里,有体验、有场景,还有服务和产品。以功夫为主题,我们可以做餐厅、酒坊以及各种手工艺衍生品。通过推出一系列旅游产品,把游客吸引到涨坑来。”陈庆军说。
消息一出,村民沸腾了。一时间,这个小村成了村民的秀场。村民胡宁华拿出压箱底的酿酒功夫,摩拳擦掌准备打造一个“功夫酒坊”;68岁的林进华凭借自己的雕刻本领,花了2个多月时间完成一条腾云驾雾、栩栩如生的青龙,并着手准备雕刻一些有武侠元素的手办。此外,木作高手林君华、老篾匠林寒水等一个个身怀才艺的村民让陈庆军对推进“功夫涨坑”艺术振兴乡村行动充满了信心。
对接产业,带动全村共同富裕是艺术驻村的最终目的。陈庆军和他的团队驻村后,一直在寻找更多可以转化为产业的基础,从一开始,他就把深度植入产业放在重要位置。在为期18天驻村的日子里,陈庆军团队和村民聚焦产业提升,一起打造了12个节点,这其中包括了四大功夫主题场景节点、八个功夫产业微改造点。“所谓‘节点,可以是楼房外立面上的一幅装饰画,可以是村子里的一处小景观,亦可以是开在村民自己家里的特色小铺,只要围绕‘功夫涨坑这一IP,形式不一而足。”陈庆军说。
随着“功夫涨坑”艺术IP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这个平时少有人关注的小村庄不仅吸引了游客前来打卡游玩,还吸引了企业进村“种”产业。“我们几家都是做户外体育用品的,比如登山杖,户外露营炊具、太阳伞等,都与涨坑村提倡的功夫、健康中国、全民健身运动等大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契合点。”青年企业家郭海涛经营着一家户外炊具品牌公司,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在他看来,未来乡村更是一个营销大平台,想在乡村寻求文创研发方面的机会。
“企业的新品发布会可以开到田间地头,我们的登山杖也可以和涨坑村将来的登山步道结合起来。把产品植入乡村,把乡村变成一个大秀场、大卖场。”宁海兴达旅游用品有限公司的胡金学也早有了自己的打算。
武林大会当天,村民还自发举办了展会,现场展示、售卖自创的十八般兵器创意玩具等。后期,陈庆军团队还会和村里持续开发出“功夫涨坑”体验套餐。比如,印制武状元挑战体验券,设立乡村武林榜等,吸引更多游客到村庄游玩、消费,以此带动涨坑村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等的销售。
“文艺毛洋”:瞄准幸福经济,打造婚庆全产业链
这边,涨坑村的“真功夫”切磋正酣,另一边,“文艺范”十足的毛洋村正在酝酿打造以婚庆为主题的艺术村庄,通过植入传统婚嫁文化,从产业入手,进而辐射整个“石门艺术谷”,形成婚庆产业带。
“以毛洋婚庆主题艺术村为起点,以爱情主题慢行步道为线,串联起整条石门爱情主题艺术谷的打造。”8月1日上午,在宁海县大佳何镇毛洋村的婚庆产业对接会上,驻村艺术家、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东峰抛出了他的驻村创意,印时光文化传媒、晨旭婚庆、雄泽影视、瑞佑文化传媒等本土婚庆公司和企业纷纷伸出“橄榄枝”,争相“抢单”。
在刘东峰的驻村方案里,“爱在毛洋,情定石门”是整个艺术驻村的主题,村里的古宅片区是婚庆仪式、婚俗体验空间的不二之选,由19棵古树组成的古树群,则被打造成祈福许愿的“百年情树”节点,分为求缘、连理、海枯石烂等区域,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祈福需要。在节点打造完成后,驻村团队和签约婚庆公司联合发起倡议,在古树群、古宅、“爱情长廊”三个节点,为金婚伉俪补拍结婚纪念照。
企业纷纷表达合作意愿,情感专家也为村庄出谋划策。“把游客引来并留在村里消费,互动体验很重要。围绕爱情主题,刘教授团队可以指导村民一起打造一个村里的‘解忧杂货铺,让游客用书信的方式与情感专家进行交流,用慢时光把感情沉淀、把游客留住。”共青团浙江省委亲青恋专家红娘、资深婚恋专家葛政有意向把自己的婚恋工作室落户到毛洋村,同时他建议充分开发老宅功能,实景打造“剧本杀”,通过沉浸式的剧情增强游客体验感。
此外还有再现传统婚宴菜肴的“佳和喜宴”惊艳亮相。“良辰美景”“浓情蜜意”“白头偕老”……一道道寓意美好的佳肴让人垂涎欲滴,创新研发的喜宴美食获得游客一致好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结婚喜欢复古,骑马坐轿,十里红妆,毛洋村的‘佳和喜宴非常应景且有创意。”前来体验的村民袁旭民说,村里还在不断进行艺术提升,以后拍婚纱照、订酒席都可以在村里一条龙完成。
“接下去,我们会开发更多的摄影服务项目,最大化发挥毛洋村婚庆主题效应,引入更多婚庆产业。”刘东峰表示,希望通过艺术激发,将体验、研学、文化、商业等融合到村子里来,不断完善婚庆产业链,让产业精准先行,推动乡村振兴,最终促进共同富裕。
“我们将发挥村庄、驻村团队、婚庆企业等多方资源优势,建立新人婚庆引流服务合作机制,从毛洋村婚庆主题‘总部经济概念入手,辐射整个石门艺术谷,形成婚庆产业带。”刘东峰计划将村外环线的田野空间“花田喜事”节点,打造成中西婚庆摄影的打卡点,草地婚礼“爱情广场”,田野婚庆体验、赏玩、摄影、庆典基地等,以最大程度契合婚庆企业营利模式。
以艺术激活农民改造乡村的内生动力,是两年前宁海探索出的艺术振兴乡村的新路子,成功唤醒了很多乡村的“沉睡资源”,推动了村庄发展。但是单纯的艺术改造,在后期也遇到了村庄发展动能不足的瓶颈。当下,在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宁海县艺术振兴乡村也面临更高的挑战。“挖掘村庄IP,产业精准先行,大大缩短产业培育的时间,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对艺术振兴乡村行动的新探索。”宁海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责任编辑:谢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