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度干旱区森林经营对策
——以格尔木市国有林场为例

2021-12-03黄瑞荣孙培峰马进成王博恒周双庆

林草政策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干旱区管护林地

黄瑞荣 孙培峰 马进成 王博恒 周双庆

(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 杭州 310019;2 浙江省林业局 杭州 310004;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 西安 710048;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 北京 100714;5 青海省格尔木市林业和草原站 青海格尔木 816099)

极度干旱区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脆弱的组成部分之一,相较于其他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更差、敏感性更强,景观及生态环境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1-2]。在极度干旱区,森林资源宝贵,科学、有效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对提升森林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研究表明,降水对极度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至关重要,在极度干旱环境下,做好多部门间水资源的协调使用是森林资源保护的关键环节[3-4];极度干旱区应坚持草灌木先行,并通过森林抚育、农田林网改造等方法提质增效[5],也可从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科技和财政等方面寻求更多投入和支持以保护森林资源[6-7]。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极度干旱区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8],但极度干旱区仍面临森林质量不高、综合效益不明显等现实困境。如何探索极度干旱区有效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手段,开展可持续经营,已成为林业相关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深居亚欧大陆腹地,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边缘,属典型高原大陆性气候,蒸发强烈,地表水难以保存,沙漠、戈壁广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9-10]。格尔木市国有林场位于西部极度干旱区,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战略要地,在格尔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格尔木市国有林场在森林资源保护和经营方面加大投入,取得了良好效益。本文将以格尔木市国有林场森林经营为切入点,分析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点,总结林场森林经营实践经验,剖析林场森林经营的现实困境和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林场现状,提出针对性的经营对策,以期为极度干旱区提升森林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林场森林资源基本情况

1.1 资源现状

格尔木市域面积约11.92万 km2,森林覆盖率为3.56%,其国有林场管理全市行政区域面积内的国有林地。根据格尔木市2019年林地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其国有林场林地总面积为62.14万 hm2,森林面积为42.39万 hm2。按地类分,国有林地中有林地面积为0.11万 hm2,灌木林地面积为42.28万 hm2,其他林地面积为19.75万 hm2。按森林类别及林种分,公益林地面积为62.05万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99.86%;商品林地面积为0.09万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0.14%。公益林地中,国家级公益林地面积为42.44万 hm2,占公益林面积的68.40%;地方公益林地面积为19.61万 hm2,占公益林面积的31.60%。按照林地保护等级划分,Ⅱ级保护林地面积为42.44万 hm2,Ⅲ级保护林地面积为19.58万hm2,Ⅳ级保护林地面积为0.12万 hm2。

1.2 资源特点

格尔木市国有林场森林分布区域性明显。乔木林地分布极不均衡,呈带状,主要集中于市区西郊郭勒木德镇及市区东郊109国道周边。天然乔木林均为胡杨(Populuseuphratica)林,仅分布于郭勒木德镇拖拉海河附近,伴有青杨(P.cathayana)等人工林。灌木林地在全市范围内均有分布,主要以柽柳(Tamarixchinensis)为主。

格尔木市国有林场为典型天然次生林分布区,天然次生林面积大、质量低、树种结构简单。次生林面积约占有林地总面积的90%以上,处于森林演替的中间过渡阶段。格尔木市国有林场灌木林比例大,有林地比例小,灌木林面积为乔木林的221倍(灌木较乔木更耐干旱、耐盐碱,分布范围更广)。

2 林场森林经营实践经验

2.1 森林资源不断增加,生态状况持续好转

格尔木市国有林场以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工程项目的开展和实施为基础,通过森林管护、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采伐等手段,结合灌溉设施不断投入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森林面积和蓄积不断增加,森林生态状况持续好转,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11];但森林资源也存在龄组结构不合理、林地利用率低等问题[12]。

2.2 森林保护措施有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活力不断提高

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活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随着天然林管护力度和森林“三防”等森林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特别是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政策的深入实施,有效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13]。近年来,格尔木市国有林场通过积极强化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护制度等措施,森林火情、火灾、重大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持续处于历史低位,盗砍滥伐、乱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大幅减少,森林生态系统得以有效休养、良性恢复,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不断提高。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格尔木市国有林场辖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多数为特有种和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相辅相承,共同发挥生态功能。依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通过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档案和规章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鹅喉羚、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有序开展[14]。

2.4 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森林社会效益是指森林为人类社会提供的除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外的其他效益,满足人类对森林的各种社会、文化和精神需求。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带动当地商贸、交通、饮食、旅馆等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目前,格尔木市林业和草原局正积极筹建沙漠公园,立足于沙漠公园开展科普教育、青少年夏令营、摄影绘画等各项活动,以有效提高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15]。同时,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以及枸杞等高质量生态产品的供给,也进一步提高了格尔木市国有林场知名度,有效促进了地方招商引资、吸引人才。为确保公园及保护区经营目标如期实现,格尔木市将持续加大沙漠公园和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建设融资力度,以进一步满足当地群众对森林文化和生态文明的精神需求。

3 林场森林经营的现实困境和挑战

3.1 多因素制约,工程建设难度极大

格尔木市国有林场地处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仅4.7 ℃,夏季降雨量最多年仅46.5 mm,且降雨量的80%集中在6—8月,极度干旱,造林受水资源制约明显。灌溉若采用滴灌方式,则成本投入大;若采用漫灌方式,则水量耗费大。造林成活和用水协调难度极大。林场幅员辽阔,土壤中各类溶盐含量丰富,但因蒸发量大,均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现象,土地盐碱度较高,土壤基础肥力低,立地条件差,工程建设难度极大[10-11,16-17]。

3.2 工程造林补助标准低,影响造林质量

2008年以来,国家将造林补助标准提高至每公顷3 000元,但格尔木市国有林场自然条件差、气候干旱,造林成本较高[18]。人工造林需要灌溉条件和节水灌溉设施,且无非季节性河流时,需打井灌溉,乔木和灌木林人工造林实际投入分别达每公顷22.50万元和12.00万元,实际造林费用与国家造林补助标准差距大。工程建设中缺乏成果巩固、中幼林抚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投入,项目后期维护资金、管理经费投入较少,影响防护林的质量和效益[19-20]。工程建设缺乏必要的作业设计和检查验收等各项管理费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强化工程管理的需要。

3.3 配套基础设施缺乏,管护保障不足

森林管护人员是森林健康经营的第一线人员,管护房作为森林管护人员的休息场所,是森林可持续经营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格尔木市国有林场目前共有15个管护站,管护人员全年管护。当地最低温达零下20 ℃,且早晚大风肆虐,即使有少部分砖混结构的管护房,最外面亦无保温层。部分管护房年久失修,漏水严重。管护房建设简陋,无法为管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管护房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多数管护站仍未通电,距离城区较远的管护站取水困难。管护人员车辆、对讲机和GPS等巡护工具不完善。格尔木市国有林场地域辽阔,森林资源分散,管护人员人均管护面积约333 hm2,巡护距离远、范围大。目前,多数管护人员巡护工具为家用摩托、三轮车或电动车,距离市区较远的管护站,管护人员来回达360 km,给高效管理造成不便。同时,管护人员衣物磨损较快,配备不及时。社会护林意识不浓,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威胁大,管护人员管护难度及压力倍增,急需改善管护站条件。

3.4 森林资源保护科技含量低,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等限制,林木生长缓慢,造林及森林资源保护科技含量低,使用传统的栽植方式开展植树造林,林木成活率及生长受到制约;此外,因国有林区域大,当前仅依托护林员开展日常巡护,“天空地一体化”等现代手段应用较少。虽然可依托科研机构等有效探索水分、养分等合理利用方式,加速林木生长,但因科研周期长,技术推广慢,加之用于科研、技术推广等经费紧缺,为科研探索带来困难。此外,格尔木市国有林场还存在林业信息化建设薄弱、专业人才力量短缺等问题,致使森林火险发现迟、报警慢,森林病虫害辨别困难,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资源保护形势严峻,不利于林业建设和发展[21]。

4 林场森林经营对策

4.1 坚持科学营林

森林经营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与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林业发展规划和行业相关专项规划等相协调,积极争取林业改革发展等各类资金投入,先急后缓、先易后难,扩绿提质增效,规模化稳步推进。林场位于极度干旱区,更需注重保护和培育,造林与抚育相结合,重点加强森林抚育,努力减少森林抚育历史欠账,加快推进新造林地抚育管护。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规模推进造林绿化,需提前同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用水需求,以保证生活用水和地下水位不出现大的波动,减少用水矛盾。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多元化社会资本参与森林经营[22]。推进森林资源管理改革,落实权责利,放活经营权,促进经营主体自觉、自主开展森林经营。

4.2 加强森林区划经营

针对各区域森林经营突出问题,遵循森林生长演替的自然规律,按照区域主体功能、生态区位及森林类型与资源特点,科学制定各区域的森林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策略和技术措施。结合格尔木市“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定位,确定其经营管理应严格保护山地天然林、沙区特有灌木林,以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提高防护效益和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能力为目的。通过森林区划经营,将格尔木市国有林场按功能划分为格尔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风景林保护与森林游憩区、西部防风固沙林功能区、中东部水源涵养林功能区、东部荒漠化治理功能区、三江源生态自然保护功能区6部分,分区施策[23-24]。从经济社会要求和森林经营管理的主导方向出发,进行经营管理类型划分,即严格保护类型区、重点保护类型区、保护经营类型区和集约经营类型区。严格保护类型区主要为国家级公益林,重点保护类型区主要为地方公益林,保护经营类型区主要为需造林、抚育和非木质经营的林地,集约经营类型区主要为苗圃地和商品林地,进行分类经营。

4.3 加大配套设施建设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应在继续巩固、完善、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森林保护、林业社会化服务、林业信息化能力等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森林管护对于森林资源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应加强管护,解决极度干旱区“造林难成林”困境。根据《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结合林场实际,配足配齐办公设施、交通工具等场址基础设施,管护用房、巡护工具等生产配套基础设施,给水、供电、供暖和通信设施等,解决管护站点基础设施简陋、办公条件艰苦和通信能力差等突出问题,通过建立良好的森林管护体系,提高管护效率及灾害响应能力,加快林业粗放型经营向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转变。林场造林树种主要通过青海省海东市苗圃基地调用使用,不仅运输距离远,而且气候差异较大,在极度干旱环境下,对苗木成活率会有一定降低。应加强林场中心苗圃基地建设,加大种苗生产设施投入和升级改造。

4.4 强化科技研发和人才保障

加快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步伐,重点对林木良种引进和乡土树种选育、立地条件较差地区造林、重大森林病虫鼠害防治、防沙治沙、森林资源与动态监测、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林火管理与控制、濒危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等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25]。加强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高校、林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干旱区造林新技术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切实搞好对林场职工和农牧民的林业技术培训,定期选送职工到有关高等院校和生产经营单位培训、学习;同时,聘请有关专家来讲课、指导,以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技能,增强林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适当调整国有林场专业技术岗位初、中、高级职称结构比例,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解决生产经营活动对各种专业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问题[26]。

4.5 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体系

林场位于极度干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森林经营成效监测对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节约成本、避免“造林不成林”等显得尤为重要。应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体系,监测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依据年度计划和有关标准、规定,验收经营作业成果。根据监测结果及相关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定期评价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估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不断促进森林科学经营和管理[27-28]。

猜你喜欢

干旱区管护林地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Summer Is Coming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伊川县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管护运行调查
近25年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弹性恢复的影响
干旱区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