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动句式的历时演变解析
2021-12-03李炎燕
李炎燕
(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中动句、主动句、被动句三者都是语态表达的基本形式,而中动句又区别于主动句、被动句。中动句式因其特殊的句法语义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热议。共时层面,学界普遍认同英语中动句式的存在,而对汉语中动句式的存在、界定、分类等留有争议。笔者认为汉语中存在中动句式,且该句式包含三大子类:“NP非施事+Vx+XP”“NP非施事+ADVx+V”和“NP非施事+AUXx+V”。历 时 层 面,已有研究讨论了“V起来/上去/着” “NP+好V”“P+Vx+VP2”等结构的共时分布和历时发展。但是,鲜有研究把此类结构放入汉语中动句式范畴内进行统一的历时考察;对比上述句式的历时发展及对其异同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据此,文章意在析出汉语中动句式的共时层级体系,对其子类的历时演变轨迹展开细致讨论,并由此对不同子类历时发展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
一 文献综述
已有研究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共时、历时两大层面。首先,学界对汉语中动句式的界定、分类存在分歧,主要有四类观点。第一类将“NP+V起来/上去/着+XP”句式看作汉语中动句式(宋国明[1]273,Ji[2]41,曹宏[3],何文忠[4]等)。第二类观点认为汉语中动句式是 “NP+好/难/易/可+V”一类句式(古川裕[5],何元建[6])。第三类观点指出汉语中动句式是 “P+Vx+VP2”这一广义句式群(蔡淑美[7],蔡淑美等[8])。第四类观点将受事主语句或给字句的某类小句看作汉语中动句式(Cheng et al.[9],沈阳等[10])。
其次,汉语中动句式及相关结构的历时研究可分为三类。其一为“V起来/上去/着”相关结构的语法化研究(刘月华[11]356,房玉清[12],齐沪扬等[13]),分析了能与“起来/上去/着”搭配的动词类别、语义功能以及“V起来”的语义分化、发展等问题。其二为“NP+好V”构式演变的研究(雷冬平等[14]),对“看/想来”“X着”等双音虚词演变,以及“NP+好V”构式的动态演变及认知机制等问题展开细致阐述。其三是“P+Vx+VP2”句式历时演变的研究(蔡淑美[7]134-138),考察了“P+V起来/来/着/上去+VP2”句式的语法化历程及演变机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汉语中动句式包含“NP非施事+Vx+XP”“NP非施事+ADVx+V”和“NP非施事+AUXx+V”三大子类;该句式的历时发展过程涵盖了上述三大子类的演变历程,而不仅仅是其中一类的历时发展。文章基于大量语料和数据,考察汉语中动句式三大子类的历时演变路径,并对该句式三大子类的历时演变轨迹、共时关联句式及融合程度等特征进行对比,以期揭示汉语中动句式历时演变的整体规律。
二 汉语中动句式历时演变历程
在近现代小说、广告或日常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例句。
例1:a.这些大道理讲起来容易,但是让孩子真正做起来并不简单。 (CCL语料库)
b. 这话虽是混账话,想起来真不错。(清①此处朝代并非指相关作品的成书朝代,而是选用的语料对应的朝代,以便于考察和研究语言历时演变的规律。《红楼梦》)
例2:a. 那厚厚的地毯,踩上去也寂然无声。(《月朦胧、鸟朦胧》)
b. 大哥,你另外委别人罢,这件事看上去不会成功。(清《官场现形记》)
例3: a.“中国的饭吃着香”这一举世皆知的荣耀,还能发扬光大。(《人民日报》)
b. 横竖这屋子比各屋子暖,这椅子坐着并不冷。(清《红楼梦》)
上述例1、例2、例3分别是“NP非施事+Vx+XP” “NP非施事+ADVx+V”和“NP非施事+AUXx+V”这些句式的示例,笔者将三者归于汉语中动句式的三大子类。共时来看,汉语中动句式三大子类的语义、语用、句法特征都有异同,但总体上大同小异(李炎燕[15]108)。历时来看,三大子类的历时演变趋向则各有特点,存在一定差异。
(一)“NP非施事+Vx+XP” 的历时发展
蔡淑美[7]134已对“P+Vx+VP2”句式,即笔者划分的“NP非施事+Vx+XP”这一子类,进行了共时和历时考察。她关注包含受事主语P的中动句,未考虑旁格做主语的例句,但其研究思路和观点仍然给后续研究提供了启示。蔡淑美指出,汉语的连动句、话题句、中动句在共时层面共存,在历时发展中有互动关联;“P+Vx+VP2”句式历时演变的路径为连动结构“Vx+VP2”→受事话题句“P+A+Vx+VP2”→广义中动式“P+Vx+VP2”。
笔者考察了“NP非施事+Vx+XP”这一子类的历时发展,对句式主语NP的限定由蔡淑美的受事P扩展到NP非施事,也追溯了该子类相关的连动句、话题句等的历时分布,见表1。
表1 “NP非施事+Vx+XP”及相关句式的语料(共时+历时)分布
据表1显示,“NP非施事+Vx+XP”的数量到了清代才初具规模,而与之并存的是大量的话题句。据笔者对语料的观察,“V起来/上去/着”在连动句中动作义较强,在话题句、中动句里动作义减弱,表达推测、感受的意义增强;语料显示“NP非施事+Vx+VP/XP”句式句尾成分可以是“VP”也可是“XP”。
鉴于蔡淑美已详细论述了“P+Vx+VP2”句式的历时演变路径,文章仅简要论述“NP非施事+Vx+XP”句式的历时发展情况,主要对“NP非施事+ADVx+V” 和“NP非施事+AUXx+V”两大子类的历时发展进行详细探讨。
(二)“NP非施事+ADVx+V” 的历时发展
“NP非施事+好/易/难+V”句式中“好/易/难”既是表述动作难易程度的副词,也具有助词的功能[15]470-482。在“好/易/难+V”的历时语料中,笔者发现,“NP非施事+易/难+V”中“易V”“难V”的历时发展相近,主要有以下四种相近句式。
句式一为“NP受事/物主代词/历事+易/难+V(O)”。
例4: a.地形之难攻而易守也。(春秋战国《墨子》)
b.大佞材高,其迹易察;小佞知下,其效难省。(汉《论衡》)
c.浮云易改色,衰草难重芳。(唐《全唐诗》)
例4表明,先秦至唐代之间,“NP非施事+易/难+V”句式的主语可为受事,如例4的a句;也可为物主代词,如例4的b句中“其迹”是指“大佞行迹”,“其效”是指“小佞痕迹”;NP还可以是历事主语,如例4的c 句中“易改色”“难重芳”都指向主语本身。而在当代语料中,“NP非施事+易/难+V”句式几乎不以物主代词、历事等论元做主语。
句式二为“NP受事+易以/难以+V ”。
例5:a. 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魏晋六朝《三国志》)
b. 诸将咸云:“平殄小贼,易于拾遗。” (魏晋六朝《宋书》)
句式三为“NP受事+ADJ+而+易/难+V”。
例6:a. 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春秋战国《吕氏春秋》)
b.法约而易辨,求寡而易供。(汉《盐铁论》)
例5表明,魏晋时期,人们表述人或物的秉性特征,可用“NP受事+易于+V”形式,如例5的b句,也可用“NP受事+易以/难以+V”,如例5的a句。例6的a、b句都是“NP受事+ADJ+而+易/难+V”形式,也都以“易V”“难V”复现形式来多层面展现事物属性,“而”在句中做并列连词。该用法从先秦延续至汉代。
句式四为“V1+NP+之+易/难+V2”。
例7:兢鄙夫之易失,惧宠禄之难持。(魏晋六朝《梁书》)
例7采用了“V1+NP+之+易/难+V2”动宾复合结构,“之”为助词,弱化“鄙夫易失”“宠禄难持”的动作义。此形式较少见,只在魏晋六朝被使用过。上述句式,除第四种外,其他三者在宋、元、明、清时期出现过,示例如下。
例8:a.孟子比论语却易看,但其间数段极难晓。(宋《朱子语类》)
b.丹青女易描,真色人难学。(明《牡丹亭》)
例9: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胜。(明《三国演义》)
例10:a.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清《红楼梦》)
b.贾涉移书史弥远,谓:“天意隐而难知,人事切而易见。”(清《续资治通鉴》)
依据各时期的语料,我们可得到表2。
表2 “NP+易/难+V”及相关句式的语料(共时+历时)分布
由表2可知,“NP受事+易/难+V”句式在各时期皆有分布。该句式历经先秦、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魏晋六朝到宋元明时期是其迅速发展、形式众多的阶段,至清代该句式留存了先秦已有的基本句式,都被用于表示说话人的主观看法。“NP非受事+易/难+V+O”句式在魏晋隋唐、清代出现过变体,表述事物本身的属性或状态。而“NP受事+易于/难以+V”句式则只在宋元明时期出现,表示事物属性对行为实施难易度的影响。综上,我们可推得“NP受事+易/难+V”句式的历时发展轨迹,见图1。
图1 “NP受事+易/难+V”句式历时发展轨迹
“好”在历时语料中可表程度义,用于修饰其他形容词,“易、难”却无此用法。我们对“NP非施事+好+V”句式的历时演变另做考察。
“好”最早在魏晋六朝被用作助词,“NP非施事+好+V”句式最早出现于唐朝。
例11:薜荔衣裳木兰楫,异时烟雨好追寻。(唐《全唐诗》)
例12:官清真塞诏,事简好吟诗。(唐《全唐诗》)
例11为“NP受事+好+V”句式的示例,例12则为“NP旁格+好+V+O”句式的示例;且“好”在上述各例中用作助词,表示“适合、容易”的意义。
“NP非施事+好+V”句式在宋代继续发展,如例13;“NP非施事+好+V+O”仍被使用,如例14。
例13:阿侯系锦觅周郎,凭仗东风好相送。(宋《乐府诗集》)
例14:杜牧之云:“清江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宋《诚斋诗话》)
元明时期,“NP非施事+好+V+O”已愈发少见,“NP非施事+好+V”也已逐渐固化。例15为“NP处所+好+V”的示例,例16为“NP受事+好+V”的示例,笔者在元明时期的语料中几乎没有搜到“NP+好+V+O”的例子。
例15:两家都好住,前后总成留。(元《金史》)
例16:晚唐葛鸦儿《寄良人》云:“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明《国雅品》)
清代的语料中只出现了“NP非施事+好+V”句式的示例,这也表明该句式在此时期最终形成。
例17:a.他吃不住,就好办了。(清《红楼梦》)
b.太太一面拉起他来,一面心里沉吟,暗说:“这桩事倒不好处。”(清《儿女英雄传》)
c.它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读来顺口,易学好记……(清《蒙学》)
“NP非施事+好+V”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用于表述说话人的主观看法,部分“好V”结构已逐渐脱离动词特征,逐渐带有形容词的特征,如“好看、好吃、好听、好闻”等。
据此,我们可得出“NP+好+V”句式的语义演变路径:助词“好”表“适合”(魏晋六朝)→“NP+好+V(O)”(唐代初现、宋代发展)→“NP非施事+好+V+O”减少,而“NP非施事+好+V”则增多(元明)→“NP非施事+好+V”(清代成形)。
(三)“NP非施事+AUXx+V”的历时演变
“NP非施事+AUXx+V”句式的历时演变情况也自有其特点。该句式中的“AUXx”表示“能/可/值得”等助词,表述行为的可能性。据语料显示,“NP施事+能/可+V”“NP非施事+能/可+V”两类形式在历时发展的联系更多,整理如下。
一是 “NP施事+能+V”句式。
例18:a.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春秋战国《大学》)
b.他又去说,这个病他能治,就用些神马纸钱烧献了,果然见效。(清《红楼梦》)
二是 “NP非施事+能+V”句式。
例19:a.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春秋战国《国语》)
b. 念此翻覆复何道,百年盛衰谁能保?(唐《邯郸宫人怨》)
c.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明《传习录》)
d.宋人长于文,而诗不及唐,三体不能辨。( 清《答万季野诗问》)
笔者考察“NP+能+V”形式时发现,“NP施事+能+V”句式分布较少,如例18,而“NP非施事+能+V”句式则分布于先秦、唐、明、清等各时期,如例19。
同理,“NP+可+V”形式涵盖的两种句式历时分布情况如下。
一是 “NP施事+可+V”句式。
例20:a.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春秋战国《大学》)
b.有桑哥者,荐世荣有才术,谓能救钞法,增课额,上可裕国,下不损民。(明《元史》)
c. 久之,贼知不可夺,遂遇害。(民国《清史稿》)
二是“NP非施事+可+V”句式。
例21:a.失政而害国,不可忍也。(春秋战国《国语》)
b.若不早图,恐事不可测。 (唐《北齐书》)
c.西涯笔端高,其集中诗多可观。(清《钝吟杂录》)
不难发现,“NP+可+V”形式的历时分布情况,与“NP+能+V”很相似;“能V”“可V”的主语大多是受事,较少数是施事。
据此,我们推断,“NP+能/可+V”句式出现的时间相近,大约是春秋时期,并且“NP施事+能/可+V”与“NP非施事+能/可+V”句式在历时语料中的分布几乎是同步的。其演化路径可概括为“NP施事/受事+能/可+V”(春秋战国至今)→“NP非施事+能/可+V”(春秋战国至今)。
“NP+值得+V”形式出现时间较晚,数量有限,有以下三种句式。
句式一是“NP非施事+值得+N/VP” 。
例22:a. 若值得晦暗昏浊底气,这便禀受得不好了。(宋《朱子语类》)
b.大夫道:“如此口轻,你一个官,我一个妻子,只值得五百千么?”(明《二刻拍案惊奇》)
c.老苍头道:“甚么大事值得这个商量?”(明《二刻拍案惊奇》)
“值得”自宋代起才出现,多用于表示“花费精力、金钱的价值”。例22的动词“值得”前的主语几乎都是非施事论元,“值得”后可接动词短语,如例22的a、c句,可接名词短语做宾语,如例22的b句。
句式二是“NP施事/受事/与格+值得+V+O” 。
例23:a.你便自归来吃些点心,不值得搅恼他。(明《水浒传》)
b.他家当家的大和尚摆手说:“一顿饭也值得收你的钱?”(清《儿女英雄传》)
c. 莫拿我道:“我也不值得送些盘缠。”(清《风流悟》)
例23表明,“NP+值得+V+O”形式可有三种变体,即“值得”前的主语NP可以是施事,如例23的a句;NP也可以是受事,如例23的b句;NP还能是接受馈赠的与格,如例23的c句。
句式三是“NP非施事+值得+V” 。
例24:a.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清《红楼梦》)
b.多捐两个有甚么要紧,也值得上控!(清《官场现形记》)
例24的a、b句都可抽象为“NP非施事+值得+V”形式,也就说明该句型在清代已稳固形成,至今仍被使用。
综上,“值得”句式最早出现于宋朝,至元明清等时期才被较多采用。从使用频率来看,“NP非施事+值得+N”句式明显高于“NP施事+值得+V”和“NP非施事+值得+V+O”句式。由此,“NP非施事+值得+V”句式的历时发展轨迹可归纳为“NP非施事+值得+N/VP”(宋元明)→ “NP施事/受事/与格+值得+V+O”(元明清初) →“NP非施事+值得+V”(清代至今)。
三 汉语中动句式三大子类的演变异同
基于汉语中动句式三大子类“NP非施事+Vx+XP”“NP非施事+ADVx+V”和“NP非施事+AUXx+V”的历时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三者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联系和差异。
(一)发展轨迹
“NP非施事+Vx+XP”句式可细化为“NP非施事+V起来/上去/着+XP”小句,该子类各小句在历时发展轨迹上差异不大,都可归纳为连动句(NP施事+ VP1+VP2)→话题句(NP施事/受事+ Vx+XP)→中动句式(NP非施事+Vx+XP)①。
“NP非施事+ADVx+V”句式可细化为“NP非施事+易/难/好+V”小句,其中“NP非施事+易/难+V”的历时轨迹近似,为“NP受事+易(以)/难(以)+V”或 “NP受事+ADJ+而+易/难+V ”(先 秦)→“NP受事/历事+易/难+V+O”或“V1+NP+之+易/难+V2”(隋 唐)→“NP受事/施事+易/难+V+(O)”或“NP受事+ADJ+而+易/难+V”(清代)。而“NP非施事+好+V”句式的历时发展轨迹为“NP+好+V(O)”(唐代初现、宋代发展)→“NP非施事+好+V”增多(元明)→“NP非施事+好+V”(清代成形)。
“NP非施事+AUXx+V”句式可细化为“NP非施事+能/可/值 得+V”小句,其中“NP非施事+能/可+V”的历时轨迹相近,为“NP施事/受事+能/可+V”(春秋战国至今)→“NP非施事+能/可+V”(春秋战国至今)。“NP非施事+值得+V”句式的历时发展轨迹可归纳为“NP非施事+值得+N/VP”(宋元明)→“NP施事/受事/与格+值得+V+O”(元明清初)→“NP非施事+值得+V”(清代至今)。
汉语中动句式三大子类发展轨迹的异同可概括为:“NP非施事+Vx+XP”句式的历时发展路径未有分化,较为统一,且句式变化显著,句型单一紧凑;“NP非施事+ADVx+V”句式历时发展路径存在内部分化,句式历时变化不大,句型多样;“NP非施事+AUXx+V”句式历时发展路径也有分化,句式历时变化最小,句型较多。
(二)共时关联句式和融合程度
“NP非施事+Vx+XP”“NP非施事+ADVx+V”和“NP非施事+AUXx+V”的历时演变至今的结果存在差异,体现在共时关联句式和融合程度上。
“NP非施事+Vx+XP”句式在共时层面关联的句式有连动句、话题句、句式变体,示例如下。
例25:a. 小亮接过去,认真地批改起来,在错误答案的旁边,写上正确的答案。(《科学与生活》)
b. 我奶奶膝行上去,搂住曹县长的腿,连连呼叫。(《红高粱家族》)
c. 当她带着钱,驾驶着“银星号”回到家中时,只见津由和另一个人正拉着吉义往外走。(《杜丘之死》)
例25的各小句中“V起来/上去/着”都具有动作实义,后面都会接续下一个动作,这类连动句很常见,与“NP非施事+Vx+XP”句式有一定联系。
例26:a.这贾水木,说起来,也该算是能人街上的一个能人。(《能人街新事》)
b. 那夜我梦见很大的一棵树,枝干茂密,盘根错节,手摸上去,仿佛可以感觉到有水在树干里流动。(BCC语料库)
c. 小罗?不是吧……四爷不是白叫的……看着像交警啊。(BCC语料库)
例26的各小句中“V起来/上去/着”动作意义已经虚化,与各句的话题主语联系松散,更像是引出感受的成分。
例27:匈牙利进行曲,跳起斗牛舞来,相当地合拍呀!
例27可形式化为“NP非施事+V起O来+XP”,是“NP非施事+Vx+XP”的句式变体。此外,笔者在现代语料中发现“看来、想来、说起来、算起来、望上去、看着、听着”在某些句子中,动作义几近虚化,与动作涉及的施事、受事的关联不大,已成为引入言者观点或感受的标记。
再来看“NP非施事+ADVx+V”句式在共时层面关联的句式及其变体。
句式一是“NP受事+易/难/好+V”。
例28:a.木质结构房屋的室内装修容易为客户定做,成本也容易计算出来。(BCC语料库)
b.张旭草书,难写难认,不便于使用和流传。(CCL语料库)
c. 这个哭戏,不好演。(BCC语料库)
句式二是“NP受事+易V1+难V2”。
例29: a.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BCC语料库)
b.漳州地形属小块平原,开阔平坦,易攻难守。(BCC语料库)
句式三是“NP旁格+好+V+O”。
例30:环山的海边好造一座庄子,住那种洞天福地,那可真似闲云野鹤了。(胡丽珍等[16])
对照上述三种句型,不难发现相应例句有所改变,如例28中a小句动词为“容易+V+CP”,b小句动词为“难V1难V2”,c小句动词为“不好V”;三者可看作“NP受事+易/难/好+V”句式的变体。例29 中a、b小句动词都是“易V1难V2”的对举形式,展现主语的多重属性。例30中的旁格主语、谓语动词都是较为特殊的,现今只有“NP非施事+好+V”句式还存在此类用法。在现代语料中,“难V/好V”已经词汇化为形容词,如“好看、好听、好玩、难看、难吃”等,不再是动词短语。
最后来看“NP非施事+AUXx+V”句式在共时层面关联的句式及其变体。
句式一是“NP施事+能/可/值得+V”。
例31:a.这盆绿萝能活。
b.凡在一线工作15年以上的工人可每年享受15天休假待遇。
c.仔细想想,你值得为这些琐事生气么?
句式二是“NP非施事+能/可/值得+V”。
例32:a.老规矩不一定都能用。
b.白雪皇后可食用,花可观赏。
c.从漆画艺术的角度来说,绘画技巧上的卓越成就,尤其值得关注。
上述两类形式表征的例句,存在不同的句法语义特征:“NP施事+能/可/值得+V”句式里,主语是施事论元,动词可为及物动词或不及物动词,表述可能、准允、价值等意义,NP施事与V之间为主谓关系,如例31;“NP非施事+能/可/值得+V”句式里,主语是非施事论元,动词大多为及物动词,表述动作实现的可能或价值,NP非施事与V之间是动宾关系,如例32。“能/可”在上述两种句式里语义变化并不大。历时来看,“NP+能/可/值得+V”句式自古已有,形义特征变化不大;现代语料中“可爱、可惜、可怜”等结构用于形容事物性质或动作状态,然而“能V/值得V”却未词汇化,仍是动词短语。
综上,“NP非施事+Vx+XP”句式内部小句的历时演变路径趋同,且发展路径未有分化,演化前后形式变化显著;该子类共时关联句式有连动句、话题句及其句式变体,部分表示知觉的“Vx”已虚化为引入言者感受的标记。“NP非施事+ADVx+V”和“NP非施事+AUXx+V”句式历时发展路径都有内部分化,前者的历时变化不大,而后者的历时变化最小;“NP非施事+ADVx+V”的共时关联句式的主语大多为非施事,句式中的部分“好V/难V”词汇化为形容词;“NP非施事+AUXx+V”的共时关联句式的主语既有施事也有受事,句式中少量“可V”已完成词汇化。
四 结语
笔者认为“NP非施事+Vx+XP”“NP非施事+ADVx+V” 和“NP非施事+AUXx+V”三类句式构成汉语中动句式共时的范畴体系。在此基础上,笔者发现汉语中动句式三大子类各自的发展特点。(1)“NP非施事+Vx+XP”子类中的成员历时演变轨迹趋同,形式变化显著,融合程度高,具有继续虚化趋向,语义信息具体丰富。(2)“NP非施事+ADVx+V”子类中的成员存在分化的历时发展路径,其中,“NP非施事+易/难+V”发展路径趋同,形式变化不大,融合程度居中,内部成分有词汇化倾向,意在表述难易属性;“NP非施事+好+V”则形式简化,融合程度较高,语义上强调适配性质。(3)“NP非施事+AUXx+V”子类中的成员也在历时演变路径上分化,其中“NP非施事+能/可+V”的发展路径相近,形式变化最小,融合程度低,语义上表达可能性;“NP非施事+值得+V”发展跨度短,有一定形式变化,融合程度最低,突出价值意义。此外,上述句式历时演变的共性是句式内部动词的动作义虚化,句式形式趋于简化,语义上都表达言者的评判、推测义。
文章以对比的视角解析汉语中动句式三大子类历时演变的整体特征,限于篇幅,没有对三者的历时演变异同及演变机制提供深刻阐释,这些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