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应用于《Java 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
2021-12-03徐霞
徐霞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3)
关键字:Java;1+x;教学改革
0 引言
“1+x”证书制度是重要的,并且也是一大创新。“1”代表的是学历证书,反应的是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x”为学生毕业后可以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反应的是学生的之后的职业和个人规划的综合能力。在如今就业形势如此艰难的情境下,学生不但需要具备学习的能力,同时要与新时代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紧密相连,才会提高学生的人才培养的质量。
通过调研省内部分兄弟院校,我们发现“1+X”证书制度受到了各院校的高度重视,但由于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并没有成功的典型案例供参考,都处于摸索阶段,故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尽快探索建立起“1+X”证书制度与具体课程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1 Java程序设计课程分析
《Java程序设计》是国内高等职业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必修课。对于学生而言,动手编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目前高职院校中对JAVA语言的教学都是按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进行,也有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辅助。但大部分的教、学、做还是与课本紧密结合,与现实生活实践脱离。案例教学不足,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很多,但真正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不足。很多学生在上课学习过程中,过度注重语句、语法,或者因为与现实生活实践项目相脱离而感觉无用以至于放弃学习。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Java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涉及Java的基础知识和面向对象的过程。着重于多线程的内容,最后把项目与知识点融会贯通。培养出Java初级工程师的为多[1]。
2 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l+X证书职业技能要求分析
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将证书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明确了证书所对应职业技能人员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及职业技能要求。
初级证书要求学生可以灵活运用面向对象的应用型编程,并且拥有可以做测试案例的能力[2]。
中级证书要求能根据技术要求,学生可以学会Java高级API的运用,还有精通多线程的编程,并可以对SQL进行优化,对关系型数据库和费关系型数据库也要掌握。
高级证书要求学生能根据应用系统的业务需求,综合应用JavaEE和框架技术,完成应用系统的前后端程序开发,对大数据的应用平台有基本的了解,能通过工具或咋编程汇集数据,处理数据,能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并实现可视化的开发。
通过对证书的要求分析,可以看到证书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把证书融入到学校和课程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才是与时代并进并且有意义的,彻底根除埋头做学术,闭门造车的现象,积极打造课证融通才是学校日后的趋势。
3 传统教学模式与课证融通模式的对比
3.1 传统教学模式
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目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理论为主学生上课缺乏兴趣,就得不到提高。并且喜欢采用PPT顺序式的教学,学生麻木的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缺少互动的氛围,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和开放性的思维。这样学生就没有真正的学到知识。
实训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实训内容脱离现实生活,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学生照着书本案例按部就班的完成测试。学生课前没有进行预习和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只是经过验证实验。导致学生不主动思考、操作动手能力差,教学效果差。
知识点脱离实际。现在的很多课程教学的知识点还停留在过去中。教师学习的知识已经是4年前甚至10多年前的知识,教师如果没有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那么在教授过程中知识必然是落后的。而且教师经常采用理论性强的题型算法让学生进行练习,虽然提高了学生的算法能力,但同时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
考核过程的不足。传统对学生进行考查方式一般就是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就非常的片面,容易造成学生的应试教育。软件技术这个专业所需求的是动手能力的强弱,只对成绩做要求,达不到对转特人才培养的需求。
3.2 课证融通模式
确定三级能力要求。对学生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有个正确的规划。
构建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模块化,专业课程分方向。专业拓展课程多模块,多角度开设。
对接证书要求,X证书深度融合。
优化实训教学。实训内容以“1+X”证书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及职业技能要求为目标,在实训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作为实训的主体,教师为辅,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查询相关的资料,查阅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主动提前自学。在实训项目中融合1+x考试的考点知识,以企业需要的方式把知识点融入其中,这样学生才能把学习的知识用于实践的项目中,达到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优化教学手段。利用中国慕课网、学习通等自学线上教学资源或制作多媒体PPT课件,视频讲解融合到课程内容的PPT课件中,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在线下课堂师生交流环节,学生对PPT内容进行讲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形成教师自己建课、管课、参与互动、组织课堂、变身导师;学生可以自由、自主、自知的学习,周期性任务驱动,全程保持紧密学习状态。使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通过录屏软件将每堂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以单个命题或一组命题为单元进行微视频制作,视频时长控制在10~15min,通过剪辑软件加工后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将课堂教学从教室延伸到“云端”。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地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对于难以掌握的问题可以反复学习[3-4]。
优化学习成果评价系统。制定基于学习成果的四实评价标准。实理,关注学生理论储备;实训,关注学生技能水平;实战,关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实习,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以过程性考核评价标准,学习成果考核评价标准和综合技能考核评价标准三大标准为标杆对考生进行考核。过程性考核一般以学生平时表现,章节测试及理论考试成绩组成。学习成果采用项目式答辩进行考核,以项目界面及功能实现,程序调试,程序测试,代码规范几个方面进行考核。终极技能是对最后的所有课程的进行的一个项目融合,也是对项目的功能及代码规范的考核[5]。
4 结语
总之,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融入“1+X”证书的培训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把“教”“学”“做”实现一体化,还与企业紧密联系,为企业打造合适的人才,解决学生就业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编程能力。
通过结合“1+X”证书要求改革课程教学,教师重新梳理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标准、PPT课件、授课视频、知识点小测试及章节测验、章节案例、课程项目案例库,常见问题库,优秀作品库),对课程知识体系结构更为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