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2021-12-03韦炎希
韦炎希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9)
0 引言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催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和新模式,也全面带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也迅速融入教育领域,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推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导致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在智能化时代,出现了大量的“用工荒。”因此,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和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新定位”
相较于传统的工业时代而言,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要求也更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依托技能型人才、交叉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三种类型展开。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无论是在专业基础方面还是在产品应用和创新方面,都需要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策略,通过分层管理分层培养的方式来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定位。
1.1 融入“发展”定位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和企业还是高校,都实现了高度融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重新定位,即要培养具有智能化、数字化、高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四种培养关系。
(1)学生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之间的关系;
(2)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之间的关系;
(3)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和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4)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终身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使学生能够适应当前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校要建设智能化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1.2 体现“智造”定位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很多领域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现代制造作为系统化和智能化的综合产物,也是新时期人工智能在现在这个时代发展的形态之一,具有集成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的特点,具体体现在智能生产系统的数字化集成、网络众包服务、异地协同设计以及个性化定制等方面,通过人工智能的连接成为新的精准供应链。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社会发展的新态势,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新时期学生不再是为了满足用人需求,而是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智能产品之间的纽带,是不同网络节点中的产消者,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再局限于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是更倾向于对实际问题的处理和应急能力的提高。
1.3 关注“融合”定位
现代制造作为人工智能中的核心,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整合的主要方式之一,具体体现在现代智能产品的生产制造模式、制造方法以及产业形态等多方面的内容与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其中融合程度具体可以体现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的衍生等方面。随着融合程度逐渐加深,职业院校也需要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充分树立工匠精神,完善相关课程体系的建设,将人工智能引入课程体系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相关技能的提高,从而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要。
1.4 突出“跨界”的定位
人工智能主要体现在“大数据智能信息、跨媒体智能信息、自助智能、人机混合智能以及群体智能等方面”。这些智能技术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使其由单一的、传统的机械设备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在这一转变下,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也要由传统的单一课程体系向多元化、交叉性的专业体系转变。因此,高校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具有“跨界”特点的新型培养体系,尤其是要打破传统制造者和设计者之间的壁垒,建立相关人工智能产业群,完善人工智能产业链,实现人工智能产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而促进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之间的转型重构,提高人工智能的生命周期管理。在此背景之下,高职院校不仅需要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概况,还需要充分了解人工智能相关法律知识,充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 新形势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无论是互联网岗位还是物联网的发展都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行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技能型人才几乎成为社会较为稀缺的资源。在此背景之下,高校想要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势必要扩大招生数量,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尤其是在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制订方面,必须要能够满足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需要,从而根据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岗位来制定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除此之外,要充分落实新时期的教学任务,无论是在职业预备教育、职业基础教育还是在职业提升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关的培养策略,在保证人才个人成长的基础上,实现高新技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2.1 人才培养的专业“衔接”
人才培养的专业衔接主要是指人才培养中的专业设置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从而培养出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相较于高等教育而言,职业高校要积极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试点项目,通过设置相关的培训年龄、培养周期以及培养内容等方法,与中职、高职等其他院校共同制定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衔接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职业院校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的相互衔接,提高高职院校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连续性、学习内容的衔接性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贯通性,从而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化发展,充分为学生创造多样化选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2 人才培养的课程“衔接”
课程的衔接主要是指课程体系的衔接,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课程内容的衔接以及核心课程的衔接。我国的职业院校的教学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符合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现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课程的衔接。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要统筹中高职的相关课程基础、课程理论以及课程时间和内容,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授课流程和授课方式来精心选择课本中能够实现衔接的内容,从而强化后续学习的衔接程度。除此之外,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切实保障学生实践教学的效果,要基于真实的工作任务来提高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
2.3 人才培养的教学“衔接”
教学的衔接主要包括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例如现在比较常见的校企合作办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顶岗实习评价表等。这些都需要切实落实到校园的日常工作之中,严格按照合作共赢、责任共担原则,来共同设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除此之外还需要制定相关的课程标准、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等内容,从而优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性。
2.4 人才培养证书的“衔接”
证书考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一种制度设计。但目前来看,职业院校对于证书考试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后并不被社会认可。这就需要高校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积极参与教育局举办的相关证书的试点,吸引专业人才来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将新工艺、新发展和新规划带入校园之中,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实现人才培养证书的衔接。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想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就必须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需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术,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教学,从而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