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系实在论视域下的中医哲学体系新释*

2021-12-03薛公佑

医学与哲学 2021年19期
关键词:气化学说阴阳

薛公佑 程 旺

以气论与阴阳五行理论为代表的哲学思想构筑了我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范式。经该范式引导,我国曾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医学是其所处文化体系的整体特征与发展水平的代表,医学哲学集中反映了文化体系中的生命观、天人观,医疗技术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文化体系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中医学是其代表。笔者曾从中医实践出发,用关系实在论将气论与阴阳五行理论分别诠释为关系本体论和关系认识论(两者合称关系哲学)[1-2],整理了中医理论范式,并在后续思考中认识到从关系实在论出发对气论与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诠释,可将之塑造为公理系统,为中医哲学(甚至所有以气论和阴阳五行理论为根基的哲学体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谨以此文做一论述。

1 气论作为关系本体论为中医哲学奠定了唯物论基础

笔者曾对气论的内涵做了详细阐发[1],简述于此,以便读者理解本文的内容。中医气论有“气”与“气化”(气的运动)两个核心概念。以气为基,中医理论一方面指出人体各部皆是元气所化,如《灵枢·决气》言“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另一方面强调了“人天本一”,即人与天皆以气为本质,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现代医学传入后,其中蕴含的原子论与实体主义思想(以下简称“原子实体主义”)影响了对中医理论的解读。第五版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将气定义为“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实体”[3],此种解读有明显的原子实体主义特征,将气这一名词换成原子也无不可[4],气论因此被认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按此种解释,中医中的阴气、阳气等概念,在现实中应有与之对应的阴素、阳素等物质实体,但大量研究表明,阴素、阳素等实体并不存在,传统中医学在临床中也并不苛求对实体的认知,而是强调把握人体系统整体的内在关系[5]。此外,量子场论研究指出场量子的产生可能因为某个量子场与另一个量子场、或与自身、或与真空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6],即量子并非根本的实体,而是经量子场能量激发而生,该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原子实体主义,其理论倾向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了。此类对气论的诠释与中医临床实践不符,也不合于现代科学最新研究进展,以该解读为基础,将气论定性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亦应不妥。

将气化概念定为气论的核心,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记载:“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经文的大意可释为:广阔的“太虚”本是混沌的一体,从“太虚”之中产生出了“生成元”——只具有极少量物质与能量,却蕴含着一个完整系统的全部信息的生成起始点,万物自此开始产生,遵循着“五运”的规律,元气输布,化气成形,在气运行的过程中变现出“阴阳”“柔刚”“幽显”“寒暑”等属性,万物由此而生生不息。张载曰:“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又说“太虚即气”[7],这既是强调太虚不可作虚无看待,无形不等于不存在,也是在强调生成的整体性,即由太虚所生之气,是连贯的整体,而非是无数微观粒子。“通天下一气耳”的“一气”不仅指万物本质都是气,更指贯穿万物的气是个连续整体。气确实客观存在,但它不是原子论所认为的构成万物拼图的最小单位,而是如同无形的量子场,或者说能量场。它自身不具备任何属性,也就无法观测,只是无形表现为有形的基质,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按实体主义,将事物的本源追溯至气,对认清事物的本质并无益处。若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关键应在于对气化的把握。

设想一个热力学平衡状态的环境,这个环境客观存在,但是这个环境之中每一个时空坐标下的场景都相同,没有对比和参照,因而无法认知,是所谓“混沌”。当环境内部出现有序的运动,便产生了差别(相对关系),认知事物根本上是要认识其属性,属性在该事物与外环境的相对关系中得以体现,故相对关系产生后环境就可以认知。在传统中医学语境中,气便是这个假设的环境,或者说是一个“场”,气化是环境的内在变化,即“场的内在关系”。有学者用系统科学的概念,将气化解释为“机体形神非线性互动之后的涌现过程”[8],属性与功能是相对关系在空间维度的体现,过程与阶段则是相对关系在时间维度的体现,而事物间的相对关系并不因人的意志而随意转变,是所谓关系实在,因此将气化的本质概括为关系实在更为恰当。

将气化定为气论的核心,气论便被诠释成了“关系本体论”,这种诠释与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更为吻合。中医学认为生命是复杂的涌现关系的集合体,不是解剖学实体所能概括的。而人疾病的本质乃是人生命活动的内在关系紊乱。先有了无形的气化关系的紊乱,随后造成气化涌现出的功能的失常,最后才导致人体实体结构的异常,即“关系实在”的异变诱发了“实体”的异常。中医在治疗时也是从“关系实在”入手调节“实体”[9]。

综上所述,气论作为关系本体论为中医哲学奠定了唯物论根基,同时它也并非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唯物论已经超越了物质实体本体论,将之推进到了关系本体论[10],气论的观点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外,坚持实体唯物论的辩证法似乎并没有彻底摆脱机械唯物论中原子论观念的束缚,而原子论内涵了决定论的思想,因而是不彻底的辩证法。由关系本体论所引出的关系认识论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2 阴阳与五行学说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关系认识论纲领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用以直接指导实践活动的两大哲学理论,对两者进行研究,有两个问题不能回避,一是对此两者定性的问题,二是此两者间关系的问题。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定性问题因西方语境的冲击而生。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核心是“阴阳”概念与“五行”概念,受原子实体主义思想的影响,“阴阳”与“五行”曾被当作物质实体解读,“阴阳”被解读为阴素与阳素,“五行”则被解读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实体元素,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由此被定性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更有甚者认为阴阳与五行理论是唯心主义的思想,而以阴阳与五行理论为基础指导临床的中医学也因此被斥为伪科学。这是对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严重误解。

在中医学理论中,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以气论为基础,说阴与阳,即是在说阴气与阳气,说五行——木、火、土、金、水,便是在说五行之气。“气”这一概念本身仅指代表客观实在的无属性的场,故此处所指的有阴阳五行之别的气乃是作为关系实在的气化,由此可知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并非是如同元素说一般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更非是被人臆造出的概念。

周敦颐[11]6在《太极图说》中写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朱熹对此注解说[11]6:“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又说:“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无极可理解为场在未激发、没有产生相对关系时所处的无属性的、不可观测的状态,即张载所说的“太虚”,出现相对关系后,无极就化为可以觉知的太极,即场处在激发状态下所生之“气”。太极(气)以“阴-阳”这对最基本的相对关系为体现,阴阳是可以观测到的关系,而支撑阴阳的“太极”无法直接观测,我们通过认识阴阳关系来觉知太极的存在,故称太极为形而上之道,阴阳乃形而下之器。

阴阳是最基本的相对关系,亦即气化的最基本形式,阴阳可与气化的概念划等号——阴阳即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实在。需要注意的是,气与气化皆是客观存在的,而阴阳并非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它经过我们思维的提炼而诞生并最终成为一种解释性概念,与气与气化对本体层面及其活动方式的解释偏重不同[2],即如朱熹所说,阴阳相对于太极(气)而言乃是形而下的概念。阴阳学说在气论基础上,对气化的基本关系做了进一步表述,其认识论属性更显著,故用阴阳概念来指导认知活动的阴阳学说,是一种认识论,它与作为关系本体论的气论相贯通,可称为“关系认识论”,用以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周敦颐[11]8又写道:“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讲到了阴阳与五行间的关系。朱熹对此注解说:“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11]8,五行也是由太极(气)与阴阳演化而来,故其本质是关系实在。朱熹又讲道:“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11]8,质为本,言五行之体,气为标,言五行之用,水行本阳标阴,为少阴,火行本阴标阳,为太阳,木行本标皆阳为少阳,金行本标皆阴为太阴,土为成数,表征太极元气。仅就五行之气(五行之用)而言,木行指事物之初生,火行指事物之盛长,金行指事物之收敛,水行指事物之封藏,而土行指转化与化成,是其余四行遂其“生长收藏”之性的“场”。这就意味着,五行中的每一行,只有放在五行整体中考量才保有其属性,将之割裂便不具意义。

综上所述,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在创立之初或许不在同一体系之内,但是阴阳与五行两组概念皆可解读为从自然界中抽象出的关系模型,阴阳作为最基本的关系,可进一步演绎,五行便是代表。气论与阴阳五行学说共同阐述了“气—阴阳—五行”模型。有学者认为阴阳与五行学说将说理体系的组分数局限于“二”或“五”,无法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12],这是因为没能理解阴阳与五行的关系实在本质而导致的误解,阴阳与五行只是作为关系认识论纲领的关系实在模型的典型代表,这两个模型可以依据所面对的实际问题进行转化,说理范围并不限于“二”或“五”。

3 四气、六气、八卦为关系实在模型提供了补充

四气、六气、八卦的本质也是关系实在模型,为“气-阴阳-五行”模型提供补充。

先说四气。在中医经典中,关于此模型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四气,即是“春、夏、秋、冬”四时之气,“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具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藩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这篇经文的内容常被人们认作是一年中四季的养生方法。若此处的“春夏秋冬”仅指四个时节的话,经文何不明言为“四时”或“四季”而要称其为“四气”?用气字即暗示四气是以春夏秋冬为喻的四种气化,它的描述对象不局限于时令,普遍适用于各种系统。大系统如王朝,它从建立至灭亡的过程可借助四气模型来认识,小系统如人,人的一生也可分作四气,甚至人体随时发生的代谢循环亦可视作四气的投影。春气主生为阳之初,夏气主长为阳之极,秋气主收为阴之初,冬气主藏为阴之极。春气为初生之阳,是阳中之阳;夏气为阳之极,蕴含向阴转化的契机,为阳中之阴;秋气为始生之阴,是阴中之阴;冬气为阴之极致,蕴含向阳转化的趋势,为阴中之阳。从中可知,四气是对阴阳再分阴阳,其内涵分别对应于五行中的木、火、金、水四行,仅省略了代表“气”本身和功能转化的土行。

再看六气。六气的组分为:太阳寒水(寒)、阳明燥金(燥)、少阳相火(火)、太阴湿土(湿)、少阴君火(热)、厥阴风木(风)。该模型直接由五行模型演化而来: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由火行演化,少阴君火象征的是系统生成元,即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少阳相火象征的是直接参与系统演化的动力,两者之关系可以理解为燃料与火焰,合火行质阴气阳之理;厥阴风木由木行演化,木曰曲直,表示疏泄,即调整少阳相火的运行速率,合木行质气皆阳之理;太阳寒水由水行演化,基本含义是“卫外而为固”,表示系统的边界,合水行质阳气阴之理;阳明燥金由金行演化,金曰从革,为去芜存菁之义,即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流的功能,合金行质气皆阴之理;太阴湿土由土行演化,土爰稼穑,为化气成形之义,使其他四行所表示的功能变为实在。六气模型较上述关系模型最关键的不同在于它提出了少阴君火这一组分,少阴君火表示的是系统的生成元,该属性得到澄清后,系统才能算是作为元整体的生命系统。若仅是用五行模型,所描述的可能是一个非生命系统。医圣张仲景便是以六气模型为基础对人体系统进行认识,从而创立了六经辨证理论,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理论的根基。

八卦模型可自阴阳模型推导而出,并继续演化形成六十四卦,演化次序在《易经》中已有记述,故此处仅阐发八卦与其他关系模型间的联系。太阳寒水在卦为坎,象水;少阴君火在卦为离,象火;少阳相火在卦为震,象雷;太阴湿土在卦为兑,象泽;厥阴风木在卦为巽,象风;阳明燥金在卦为艮,象山。《说卦传》谓:“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厥阴、少阳相表里,风雷两卦相合为风雷益卦,对应四气为春,属木;阳明、太阴相表里,山泽两卦相合为山泽损卦,对应四气为秋,属金;太阳、少阴相表里,太阳为表,少阴为里,在卦为离与坎,以其质而言上火而下水,以其气而言上水而下火,坎离相合为水火既济卦,表示系统和谐运行的状态,对应四气之冬与夏。

4 关系哲学揭示了中医学理论的公理性质

由上,以作为关系本体论的气论和作为关系认识论的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为基础,可以衍生出一个多维一体的哲学纲领,统称为关系哲学。关系哲学是符合自然辩证法精神的科学唯物主义哲学,并具有公理系统的性质:一般而言,公理有两方面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某一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演绎出了体系内的其他内容;第二个含义是该理论具有不证自明的性质。关系哲学兼具这两种内涵,是名副其实的公理系统。

以气论与阴阳五行理论为代表的关系哲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与诊断学皆是以关系哲学为内核建构成的具体理论[13],因此,关系哲学体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公理,符合公理的第一重内涵。

关系哲学以无属性的气——场,作为实在性的基础,避免虚无主义倾向。关系实在在时间维度体现为过程阶段,在空间维度表现为属性功能,空间是时间演化过程的片段,认识事物需要从整个时空来把握,即要重视事物在时间维度的展现。宇宙可视作一个演化过程,阴阳、四气、五行、六气、八卦作为关系实在模型,皆是对连贯的气化(关系实在演化过程)所做的阶段划分;而演化过程可分阶段是不证自明的,不同关系模型皆源于客观世界的观察,理论的整合是认识复杂客观世界的必然要求。这透显着公理的第二重内涵。

综上,以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代表的中医哲学可整合为一个体系。有学者指出,“阴阳五行说以哲学直观与思辨作为公理基础,以准公理系统式的纯然本质的方式存在与运行”[14],若以关系实在论诠释,则中医哲学已成为一个不依赖经验(但不排斥经验)的公理系统。该体系可再精炼,概称为“关系场论”:用“场”概念代替“气”概念,以“关系”概括阴阳、五行等概念。该提法有助于进一步澄清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理逻辑[15]。“场”表示认识事物时所采用的参考系,该参考系中的事物皆处在同一系统层次,有了参考系便可以在事物间划分相对关系,越复杂的系统其内在关系越复杂,但不论关系如何复杂,最基本的关系都可以用阴阳表达,复杂关系网中的各个要素也可以用类聚的方式归纳成关系模型,梳理为一个个场。处理复杂问题、认识复杂对象时,为了充分把握事物的信息,便不能轻易将事物简化,需要采取复杂性思维,复杂性思维不意味着模糊,而是要求充分认识到事物内部系统层次的复杂(系统内各种场的嵌套关系),在不同的场恰当辨识关系网络。譬如,中医学中的手太阴肺脏系统,是六经气化系统中太阴湿土气化的子系统,从气化系统看它的五行属性为土,而从脏腑系统看它的五行属性是金,其部分功能属性是属于阳明燥金系统的,同一事物,既属金又属土,这是因着眼的场不同,在同一个场中,它的属性则是确定的。因此,中医学理论并非是无规则的诡辩,它遵从辩证逻辑,即在不同的场内采用不同的参考系辨析事物属性,在同一个场内不违反形式逻辑。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人将阴阳五行理论推广至社会科学领域是我国古代科技与人文共轭的观念所致[2]。在将阴阳五行理论诠释为关系哲学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做法是非常高明的,因为关系实在普遍存在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不仅限于科技领域,而指称关系实在的名词也不一定要用五行、阴阳,换成五方、五脏、柔刚亦未尝不可。如在国家治理方面,讲城市建设应避免“真阳不足、脾气虚弱”,城镇化过程应避免“脘腹痞胀、宿食不化”等,就是借人体系统这个场中的组分来类比国家系统的组分[16]。朱熹编著《近思录》时,将《太极图说》放在首篇,可能正是因为《太极图说》阐述了“关系—场”这种系统普遍架构模式,既可指导科学实践,也可规范人伦物理。定立伦理道德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系统的长期有序运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了解系统的架构,《太极图说》为此提供了路径。

笔者藉此文对中医哲学进行了关系实在论的诠释,该哲理的适用范围应不限于医学,希望能为学界同道提供启发,助力中华文化振兴。

(感谢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马晓彤研究员对本研究的支持。)

猜你喜欢

气化学说阴阳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生物质CO2/H2O共重整气化的热力学分析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新型旋风除尘器在秸秆热解气化设备上的应用
试析水煤浆气化装置操作优化技术及其应用
蚂蚁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