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文化自信的多维审视
2021-12-03李春燕何红玉
李春燕,陈 毫,何红玉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610500
引言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文化自负,也不是消极的文化自卑。一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底蕴是国民在思想层面共有的精神家园和价值取向,国民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不断自觉地增强本国文化的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2019 年末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对的一次重大挑战。此次疫情在传播速度上、感染范围上比中国共产党以往面对的任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都更为严重,其防控难度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人民没有退缩,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最终遏制住疫情蔓延。对此,习近平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2]在新冠疫情发展成为全球大流行病的情况下,世界多个国家成为重灾区,不少国家至今仍挣扎在疫情失控的泥潭中。相比而言,中国虽然在2020 年初遭遇新冠疫情,但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这场严峻挑战之时,以果敢的决策力与执行力迅速制定应对策略,以强大的领导力瞬间凝聚起全国力量,最终扭转疫情走向。这既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也是中华民族强大文化自信的卓越体现。
1 伟大民族精神是抗击新冠疫情的自信之魂
民族精神品质的独特性、发展目标的指向性、民族力量的统一性和行动价值的恒定性,既是构成文化自信的要素,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价值要求。每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时,团结、奋斗、爱国、创新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就是中华儿女信心与力量的源泉。面对新冠疫情的肆虐,民族精神赋予了我们必胜的信念与勇气。在中国人民与新冠疫情的较量之中,奋战在疫情一线的中华儿女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勾勒出无数感人画面。众多医务工作者主动请缨加入援鄂抗疫的队伍,在社会各界人员的密切配合下,无怨无悔辛勤付出,最终战胜了疫情。此次抗疫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华儿女勠力同心的团结精神是战胜疫情的强大武器。重视整体利益、崇尚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儿女内心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行动导向。正是基于同心同向的团结精神,让中华民族每一次面对危难考验之时都能战胜艰难险阻,赢得胜利。面对新冠疫情,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第一时间做出“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总部署,全体中华儿女瞬时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为抗疫贡献力量。社会层面,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疫情防控救治中,积极展开物资捐赠、提供应急服务、关怀特殊群体以及搭建各类合作平台,在资源、服务、合作机制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个人层面,在疫情防控专家与主流媒体发出居家隔离号召之后,14 亿中国人民即刻响应,最大限度减少外出次数,自行居家隔离。每一个看似单独渺小的人,用每一份个人力量汇聚成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这种中国力量同心同德筑起一道墙,以团结与必胜的决心,最终遏制住了疫情猛扑。
第二,中华儿女深沉持久的爱国情怀是战胜疫情的内在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这四个字饱含的是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对这片东方土地最深沉的热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国家与家庭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2019 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曾强调:“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回望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根植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是国士的以身许国;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国士的责任担当。面对疫情攻击,无数医护人员抛舍小家,救死扶伤,奋战在危险一线,体现了无私奉献的仁爱精神。正是有了这些中流砥柱,才使战疫取得决定性胜利。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紧急购买物资送回祖国,每一个抗疫片段都饱含着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对家的牵挂,对国的忠诚,是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时代、这次疫情中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更成为我们战胜疫情的力量之源。
第三,中华民族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为战胜疫情提供新的动力。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在面临危机与考验之时,“革故鼎新”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重要理念。面对重大突发疫情,中国共产党发挥出超强的整合与动员能力,带领人民发挥出卓越的创造精神,在抗疫场域建设和物资准备等方面创造了令世界赞叹的举措。火神山、雷神山以及众多方舱医院的建造与使用,在抗疫战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疫情防控医院的快速建设与收治能力极大地缓解了突发疫情对医疗系统的冲击,方舱医院的医疗救治形式在世界疫情防控中被多国借鉴效仿。同样,创新精神也体现在科技发展中。科技发展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提升民族的实力与影响力。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与我们祖先曾经发明造纸术、印刷术,开拓出人类文明传播的新方式是分不开的。然而在近现代史上,中国科技发展陷入停滞,西方国家却在工业革命引领下,实现科技发展、文化传播的整体飞跃,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国际格局中话语权越来越强。在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能力与文化影响力方面。在与新冠疫情的较量之中,我们更加意识到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3]在这场抗疫战中,全国科技工作者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病毒溯源方面,他们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就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在病毒预防控制和对患者的临床救治中,他们积极利用近年来的科技创新成果,采用中西医结合、老药新用等方式,筛选出对症的有效药物,制定出规范的诊疗方案;在疫苗研发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积极开展药物的研发攻关,疫苗研制成绩斐然,一直走在国际前列;在疫情防控追踪环节,他们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制了“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等新平台,对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大力发展科技的决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4]。科技创新是时代最强音与硬核力量,文化繁荣是国家软实力与影响力的体现。以先进文化理念为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思想源泉,激励创新理念与创新成果在各行各业不断涌现。以科技创新为底蕴,不断开拓文化传播的新领域与新方式,能够提升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家的话语权。科技与文化的交融,更加坚定了我们对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与决心。
2 优秀传统文化是抗击新冠疫情的自信之根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面对疫情传染的高风险、面对可能带来的死亡代价,中国人民从未退缩。经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华儿女,在面对危难时,既有必胜的勇气,也有解决难题的智慧,在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都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战绩。
第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战胜疫情的力量之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至今依旧岿然不动,其最根本的内在力量就是不畏艰险、崇尚奋斗。中华璀璨的文明成果以及一次又一次于危难中重生的惊险画面,不仅仅是华夏儿女智慧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深刻体现。此次疫情暴发之时,以医务工作者为代表的中华儿女,奋不顾身投入到抗疫战中,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对抗疫情。全国各地区医护人员日夜坚守在抗疫一线,更有数万名医护人员主动请战驰援武汉,第一时间奔赴抗疫最前线。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们全力配合,爱心机构和团体也竭尽所能,积极筹捐,组织协调抗疫物资转运、分配。工地、工厂昼夜不息建造抗疫基地,竭力保障疫情防控物资供应。人民警察严防死守,日夜奋战在工作岗位上。众多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安抚服务民众。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以伟大民族精神为引领,中国人民在疫魔面前绝不低头,自强不息,不懈奋斗,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汇聚了坚不可摧的力量。
第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抗击疫情提供了价值引领。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处处显现出人文关怀,儒释道各家经典论述中均有劝诫统治阶层要注重爱民、养民的著名篇章。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执政者的必备条件和最终目标都是得民心,决不能失信于民。在《论语·颜渊》中就有子贡问政的著名故事。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先贤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更进一步彰显出“民”的重要性。《荀子·王制》篇中,先贤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观点充分阐释了统治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对历代王朝统治者均有警醒作用。中华文化是人民至上的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也是价值取向。“人民”的概念,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基石。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5]。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面对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6]。在前进征途上,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2020 年“两会”采访中,中国政协常委、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在回答“中国抗击疫情为什么能取得显著成效”的提问时,对中外媒体直言:“中国抗击疫情能取得显著成效,这首先是一场文化的胜利。中国的文化中蕴含着真正尊重人民生命健康的文化观念,这样一种价值观体现在整个抗疫行动中。中华文化中的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文化,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以人为本是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我国始终贯彻执行的理念。中华文化是人民至上的文化,“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新冠疫情来势凶猛,各国医疗系统均受到严重冲击,危难关头,如何收治病人,各国价值取向有很大差异。有些国家面对疫情冲击,把经济成本放在首要考虑位置,民众生命价值却不值一提,为了实现维护经济利益的目的,刻意淡化疫情造成的严重影响,甚至拿民众的生命代价作赌注,期待出现群体免疫效果,结果导致疫情大暴发、大失控。与之相对应,中国自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中,习近平指出,面对严峻疫情“要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保障医疗防护物资供应,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8],要求确保疑似和确诊病例“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宁可让床等人,也不要让人等床”。在这场疫情中,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转化为现代的“以人为本”,彰显生命崇高、人民至上的中华文化价值理念,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
第三,注重“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展现出抗疫中国的世界担当。中华民族历来就注重睦邻友好与文化交流,一直秉持“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处理本国与他国的关系,在对待国际共同事务时,既坚持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也从不推卸国际责任,处处展现大国自信与担当。当今世界处于极速变革与调整之中,在新冠疫情这样的灾难面前,世界所有国家均受波及。某些国家仅为一己私利就“背约”“退群”“筑墙”,这并不能改变人类正遭遇巨大冲击与考验的事实,也未必会促进自己国家的发展进步,反而会削弱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号召力。“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受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华民族,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积极敞开胸怀,乐于搭建有益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通道,同时也从不吝惜把自身的创新成果分享给世界。在国内疫情防控稳定后,中国及时向世界传递信心和责任,展现出大国责任与担当,展现出中国力量、中国精神,表达了国际战“疫”中的“情”与“义”。2020 年5 月18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3 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进一步表达了中国携手国际社会联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主张。在阻击疫情过程中,中国始终不将公共卫生问题政治化,中国抗“疫”成效、抗“疫”理念的传播及抗“疫”支援与合作,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赞扬,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作为。
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抗击新冠疫情的自信之核
随着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面,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在解决我国面临的未知难题和困境中起着引领作用。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勇往直前的重要动力,为全面控制疫情提供了深厚支撑。
第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谋划战疫布局,体现出显著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指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其多方面显著优势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得到充分彰显。据环球网报道,2020 年6 月10 日,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刊文:“应对新冠肺炎,美国比中国差100 倍。”文章指出,美国新冠肺炎死亡率已超过每百万居民340 例,是中国的100 倍以上[9]。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水平与效果,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中最大的优势。疫情之初,由于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规律缺乏了解,民众恐慌情绪日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迅速对抗击疫情作出决策部署,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锚定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大战略。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多次召开会议,多次听取汇报,密集指示批示,总领制定正确的战略布局和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迅速作出环环相扣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利用举国体制优势,紧紧依靠人民,实行切实的战术打法,联防联控,开启令世界瞩目的疫情防控“中国模式”。各级党组织严阵以待,上下联动,积极落实党中央各项方案举措,按照习总书记要求,坚持把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全力抗疫的同时,特别注意保障疫情期间的民生,多措并举保证物资供应。国家各职能部门畅通物资运输、做好电力保障、主动减租免息,解决抗疫的后顾之忧,充分体现全国一盘棋、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的民族精神。
第二,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谋划战疫布局,体现出卓越的治理优势。在疫情防控的每一个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关注疫情走势,以全局性战略眼光精准部署抗疫格局,精心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精准落子、环环细化,确保抗击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战场均能稳步向胜利推进。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社会力量以及人民群众在党中央的科学指挥下,在疫情防控中治理效能不断得到提升,在疫情抗击实战中摸索出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逐步构建出科学规范、运行有序的疫情防控体系。在习总书记亲自指挥之下,凶猛疫情最终得到控制,人民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与此同时,国家出重拳坚决打击利用疫情牟利的各种非法活动,确保物价稳定,人民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缜密部署之下,民众原先对疫情蔓延的恐慌逐渐减退,复工复产有序进行。虽然面对百年未有过的重大疫情冲击,中国社会却没有发生大规模哄抬物价、哄抢物资等现象,社会秩序井然,人民生活节奏平稳有序,人民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坚定了中华儿女对强大祖国的热爱与自信。
第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谋划战疫布局,展现出超凡的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多党制不同,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是因为它最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国家首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基于此,党中央关于抗疫的每一项决策都能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各项工作部署均能有效实施,国家各级机关均能协调高效运转。与此相对应,一些看似完美的西方政党制度,其自身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基因缺陷,在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关口,多重力量基于不同的利益考量往往会相互掣肘,每个人都强调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无法达成共识。然而,当整体利益无法实现之时,个人利益的维护实际上只能沦为空谈。恩格斯说:“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捏在一起,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10]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会实现的决心,这些精神力量把中国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面对新冠疫情,中国人民始终怀有必胜的信念,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千千万万普通人民的个体行动,一点点汇聚成中华民族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指出:“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11]抗击疫情是一场全民阻击战,把各个民族团结在一起,把各行各业联系在一起,把几十个省市自治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获胜的定然是中国人民。
4 红色革命文化是抗击新冠疫情的基因密码
1840 年以来,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勇于斗争、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所形成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凝聚升华,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源头。红色革命文化形成于艰苦的革命岁月之中,它饱含着人民对革命胜利后新生活的美好期待,是鼓舞人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在攻克新冠疫情过程中,红色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着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与斗志。
第一,红色革命文化在抗疫中表现出的是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邓小平指出:“我们的一个根本经验是依靠人民;不要以为共产党是金字招牌,如果脱离群众,党的威信是靠不住的。”[12]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有无比清醒的认知,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来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必须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根本的执政宗旨,保持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面对疫情严重冲击时,中国共产党依然坚定不移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携手人民群众共克时艰。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广大党员同志牢记党员理想信念,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自己奋斗的动力,将冲锋在前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特质。2020年6 月30 日,《人民日报》报道:“全国在抗疫一线从事疫情防控工作的党员、干部3 914.4 万名,其中党员2 977.1 万名,占76.1%。全国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者2 369.8 万名,其中党员1 326.2 万名,占56.0%”[13]。其中,一些党员干部在抗疫过程中感染了新冠肺炎,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正是因为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沿,充分发挥了主力军、排头兵作用,筑起了抗疫的坚实堡垒,才为赢得疫情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紧密团结,众志成城,凝聚起了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第二,红色革命文化在抗疫中表现出的是中国人民的团结勇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1927 年井冈山作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建立开始,到1930 年,红军迅速发展至10 万人、革命根据地增至15 块。三年间,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艰难险阻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党同人民群众在困难面前因相互信任而产生的团结、因信念相同而生出的勇敢结出的胜利果实,这些宝贵的品质今天已在中华儿女心中永驻。新冠疫情发生初期,由于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规律的未知,一度致使恐慌情绪蔓延,但我们很快就坚定了抗疫必胜的信念。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14]面对疫情,党员干部和中国人民继续传承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誓死与病毒共战到底,疫情防控最终取得成效。这是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面对艰难挑战的有力见证,是红色革命文化的具体呈现。在这场战疫中,我们共同塑造了听党指挥、勇往直前、发扬民族医学传统、科技创新防疫等新时代的革命精神,让红色革命文化的谱系在新时代被更好地传承。
第三,红色革命文化在抗疫中表现出的是中国人民的积极乐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红军克服艰难险阻,最终胜利会师,背后依托的是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红色革命文化的鲜亮底色。从2019 年末到2020 年初的几个月内,疫情给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但是疫情的肆虐丝毫没有让我们自乱阵脚。人民群众临危不乱的从容,是对国家力量的高度信任,是敢于胜利的乐观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层面,新冠疫情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明显影响,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综合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此期间,我国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孕育多元经济模式,互联网技术+隔离管控的形势催生了云经济的蓬勃发展,“云卖菜”“云直播”“云购物”等一系列新鲜事物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蓬勃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国家推出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各项细致全面的保障民生政策的落地,在疫情期间也促进了社会秩序稳定,增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一定能够稳步实现的信心。在人民生活层面,中国人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凝聚共识,共同推进社会秩序有序运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冷静分析局势,迅速制定战略布局来应对疫情蔓延。中国人民充分发扬出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一方面听党号召,响应国家指令自行居家隔离,另一方面积极乐观,在疫情期间萌发出多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并催生了互联网、云技术的扩大与升级。我们看到,企业、学校“云签约”“云上课”等保障复工复学;各行各业工作人员开启“云办公”“云会议”新型工作模式,主动减少通勤和人员聚集;“云春游”“云吸猫”“云健身”也成为不少年轻人青睐的休闲方式;多所高校毕业年级“云答辩”,百所高校一起举行“云毕业”典礼。面对疫情冲击,中国人民却并未悲观失望,中国社会发展也并未因此陷入消极停滞。在任何困难与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都绝不屈服,在艰苦岁月中淬炼出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有信心与勇气面对一切挑战。
5 结语
总之,在抗疫过程中,中华文化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时刻鼓舞着中华儿女勇敢前行,而抗疫的阶段性胜利更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珍贵价值与独特魅力。回溯既往,展望未来,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及价值的践行,不仅赋予中华文化新的时代意蕴,更展现出中华文化持久的生命力以及中华儿女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