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思政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以“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
2021-12-03曹红梅
曹红梅
中职德育课程对于提升中职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中要不断创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设计,在贴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引起学生的同频共振,最终达到同向而行。
一、思政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一)对应新旧课标,提炼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体的教育目标
2020年中职思政课程标准明确了以“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制意识、公众参与、健全人格”作为核心素养要求,体现了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教育目标。基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逻辑体系,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法制意识、公众参与”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健全人格”也必须在教学中加以体现。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培育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课本的知识终究会变革甚至被淘汰,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从注重内容的学习到注重过程的学习,从被动接受的学习到主动探究的学习。
(二)对应课改趋势,构建以注重学生体验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对应课改趋势,理应采用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2020年课标就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生长点,实践工作经验就是孕育点,基于此,应实施以注重学生体验为主的实践教学理念。通过自主探讨、感悟内化、实践体验等教学方式,努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手段,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强化学生全过程体验,增加实践教学时长,将教学中心从“教什么,学什么”转到“如何导、如何学”,真正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
(三)对应信息时代,运用以全息媒体为主体的教学手段
在信息互联时代,网络与职业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师生可以选择、搭配擅长的信息化手段来有效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步骤的紧密衔接。课前教师通过登录网络学习平台发布任务清单,进行课前预习准备;课中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开展扫二维码签到、课堂测试、弹幕讨论和微课观看等活动;课后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手机App进行作业测试、评价反馈,同时自动统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系列数据,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学习报告。
二、思政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原则
(一)思政课程的政治性与生活味道相结合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思政课建设的方向就是“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教师要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用朴实的生活哲理、故事将课程的原理、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以问题、现象为导向,跟热点、重节点、找痛点,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从而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总体设计与具体实施中,应该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时政热点、生活哲理、身边故事,将思政课程的政治性与生活味道有机融合,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从“知道而不真知”变成“知道而且真知”,在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思政学科能力的过程中,同步实现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二)教学手段的多元性与体验实践相结合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说教为主,学生兴趣不高。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式,让学生经历从“听到了—看到了—感受到了”的转变,重点实施体验实践思政课教学:以教师创设体验境遇为开端,引导学生关注课程相关知识点,并在实践体验中寻求感悟,在活动之余有所反思。将思政课程内化的价值通过学生的德行体验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在职业品德和法律意识方面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
(三)教学过程的固定性与人格塑造相结合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每位教师对教材都有不同的理解,都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由于资历、经验的不同,不同教师教授同一门课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得出规范课程总体教学程序必要性的认识,并明确总体教学过程按照“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的流程进行教学实施。每位教师在授课时的流程不变,变的是具体的教学设计内容,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因人备课。
三、思政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流程
教与学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双方彼此合作,通过课前布置任务,课中案例讨论、小组合作、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教育氛围,提升教育效能。课后布置实践作业与训练作业,改变复习手段,鼓励学生践行本章节相关知识,理实结合,巩固学习成果。总体教学过程按照“任务预备—情境提示—主体探究—师生总结—合作践行”的流程进行教学实施。
(一)预备阶段:析学生特点,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教学总体思路
1.析学生专业方向,明确课程核心素养。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职一年级学生,教师通过学期初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了解,深入各专业实训基地,走访调查当地相关企业,思考、挖掘各专业与本课程契合的学科核心素养——职业精神、法制意识、公众参与以及社会服务,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理念,培育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能力。
2.析学生认知能力,明确课程教学要求。
学期之初,教师运用相关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本课程的学习需求与认知调查。据数据结果分析,中职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道德的内容有接触,但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知识接触较少;他们大多没有职业体验,对职业道德与相关法律的要求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具有遵守、践行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意识,但对如何规范自身职业道德素养、践行职业道德、严格遵纪守法的把握还不够全面。
3.析学生身心特点,明确课程教法学法。
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认知的过程,必须发挥学习者的自觉性。中职一年级学生大多对形象生动的课程教学方式印象深刻,喜欢幽默风趣的教师。因此,要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验式德育的教学方式就成了必然选择。在课程中,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辩论PK、角色扮演等方式,强化学生体验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进一步增强教学成效。
(二)提示阶段:体教师优势,运用螺旋式课程设计,强调教学重难点
1.体教师总体思路,明确课程任务清单。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确定授课进程后,就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课程教学总体设计。课前,教师应明确把握“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教学思路,发布课程任务清单,要求学生一要提前预习本课程书本内容,圈画重难点知识,并对不理解部分进行重点标注;二要提前分组,利用网络搜集与本章节相关的生活故事,并制作成PPT,上课进行小组展示;三要提醒学生课堂上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请学生做好实践准备;四要提前联系实践场地,为课后实践作业进行预设准备。
2.体教师设计能力,螺旋重复教学重点。
教学时往往是设置了教学目标、明确了教法学法,但按照理想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时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学生学习后往往会忘记所学内容,甚至对所学内容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我们要在授课中拆解教学重难点知识,进行不同角度的教学设计,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螺旋重复,在教学时做多次反复提醒。
3.体教师专业水平,把控教学进程方向。
教师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要求,适时把控教学中辩论、讨论的方向,让学生的思辨主题明确,服务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教学进程也要符合总体的教学计划安排,每隔5分钟左右给学生一个兴奋点,让学生的学习状态得以保持。一次课程一般安排2课时,教师应从互动小活动入手,结合时政热点出现的种种先进事迹、人物,让学生通过自我寻找、教师点拨、相互讨论等方式,自觉学习并把握本课程重难点。当学生在交流思想、讨论事件中出现方向偏离时,教师应有效引导,讲好、讲通课程中的思政理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传播道德、遵守法律,使自己成为讲文明、有道德、守法纪的人。
(三)比较阶段:激学生潜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教学过程学习
1.激教师主导把控,强调问题引领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目标将问题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问题引领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塑造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每课时可以采用六到七个探究活动,以问题形式让学生思考对与错、好与坏,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达成具象立体的学习认知。
2.激学生潜能发挥,强调思辨探究学习。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如何体现?除了积极鼓励学生准备、参与各类教学活动以外,更应该鼓励学生培养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悟得到的对章节知识的理解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成效,通过层层递进式探究,激发主动思考的意识。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辩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辨,学生的创新思路可以由教师进行宣传推广,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激小组合作能量,强调同伴互助学习。
教师要善于通过课堂活动合理调配小组人员组成,强调同伴互助学习。新闻报道中的一些负面新闻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甚至会造成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不认同。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之间的影响力。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学会结伴同行,当少数学生的不良认知展现在小组学习讨论中时,会有一些正能量且善于表达的学生同伴与之交流讨论,同伴间容易形成共识,结论更容易被学生认可。同时,学生与同伴合作完成学习活动、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竞争与合作能力,这也是今后职场的必备能力。
(四)总结阶段:固章节知识,保证教学前后呼应,实施教学效果评估
1.固课堂教学成果,总结提炼教学重点。
在每节课的结束之际也要及时总结提炼教学重难点,此部分依然应该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首先,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一两名学生根据课堂学习总结归纳本课所学知识。其次,每小组派代表分享学习感悟。再次,教师总结、升华本节课学生需要形成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最后,本章节的教学知识点由教师梳理,并发布在相关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复习使用。
2.固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教学评估总结。
教学评估的方式大多是相同的,由教师评估、学生小组评估、个人评估以及其他评估组成,本课程应更侧重于教学评估的总结、反馈与应用环节。总结部分思考学生学习成效,反思教师教学不足,谋划改进措施。反馈部分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评价的同时,针对学生学习薄弱环节提出个性化建议。应用部分思政教师应主动与专业、系教育管理人员联系,了解该专业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计划安排,全程介入学生的教育见习与实习工作,将职业道德理念融入专业见习实习中,将法律意识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3.固教学连贯要求,实施教学预习设问。
教学是个连贯的过程,各章节知识点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章节、模块的设置形成连贯的教学体系,体现螺旋式上升的学习导向。因此,在总结阶段教师分析前后两课时的逻辑关系,发布下一课时的任务清单,告知学生预习任务和课前准备,做好下一课时、下一章节的问题预习和设问工作,形成教学闭环。
(五)运用阶段:践核心能力,培育思政实践能力,浸润学科价值观念
1.践学测题库练习,固化章节重点知识。
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之规定,中职三年级上学期必须完成“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三部分学业水平测试。思政课程是公共基础课程,学生采用笔试的形式确定成绩合格后方可进行更高学历层次提升。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与“职业道德与法律”相关的学测知识点分解到各个章节,并将相关测试题发布在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课后测试练习使用。学生在进一步固化章节重点知识的同时,也为三年级的学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践章节实践作业,培育思政实践能力。
教师发布实践作业,学生在行动中、实践中进一步体悟职业道德的作用。每次课程学习结束后,鼓励学生采用制作海报、走访调查、宣传推广、实习实训等方式完成思政实践作业,并撰写、交流实践心得,综合锻炼、提升学生的思政课程实践能力。
3.践思政核心素养,浸润学科价值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政课程更要体现“课程思政”理念,教师要有思政情怀,要创新思维、开拓视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程教学中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性与创造性,坚持学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高度有机融合,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浸润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
四、思政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反思
(一)学生教学主体性地位需要进一步彰显
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多体现在课程进行中,如何在设计预备阶段就让学生参与进来是我们教学工作常常忽略的地方。如果教师在一门课程、一节课设计之初就能与学生积极沟通,能认真听取学生对课程设计的意见,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来说,学生全过程参与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学生对教学的合理建议还没有完全实施,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思政课程信息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信息化水平是一名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但动辄信息化又会让思政课教师产生焦虑。结合实际工作和教学大赛的文件要求,教师应积极参加省市校组织的信息化培训,尽己所能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邀请专业人员参与指导课程开发;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技术观念,选取适合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技术,在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始终放在思政课程的教学上。
(三)反馈评估正面激励需要进一步运用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正面激励的有效运用水平有待提升。由于中职生年龄小且自信心不足等,经常出现不敢发言、不想参与等行为。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正面激励的方式,增加奖励形式,扩大奖励层次;及时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提升正面奖励的指向性,从而进一步提振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