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培养正确选调观的作用分析
2021-12-03姜晨晖
姜晨晖
(重庆大学,重庆 400044)
选调生被视为国家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对象,中央希望能够通过基层工作的扎实锻炼,为国家选拔出、培养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同时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的工作人员[1]。作为思想教育的引导者、规范者和启发者,高校思政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对选调岗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学校培养并为国家输送符合国家要求的基层干部人才起到关键作用。科学分析思政教育对有选调倾向大学生思想的正面影响力,是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态度对待选调工作的第一步。
从高校选调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可以追溯到1965年,至今已经五十多年。选调生政策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有几点是共同的:一是严格遵照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程序;二要将优秀年轻干部放到基层一线锻炼提高;三是努力营造年轻干部成长的宽松环境[2]。从个性上看,各省市公务员招录体系对选调生的条件要求虽然存在因地制宜差异;从共性上看,选调生一定是学生群体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优秀人群,岗位性质的特殊性也使党和政府对选调后备队伍提出更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
1 选调岗位对思想政治素养的需求分析
选调生是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并被重点培养的学生的简称[1]。这些毕业生将以公务员身份直接进入地方基层党政部门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由于选调岗位的特殊性,一般选调生在被用人单位录取后必须在基层积累足够的工作经验,因此在任职之初必然会被派遣到乡镇、街道等地区从事工作,与人民群众进行最直接的交往。
1.1 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
作为未来党政干部中的一员,选调岗位要求选调政治素质好,并且有志于从事党政工作并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虽然选调生与公务员同在体制之内,但实则存在差异,选调生在满足公务员报考条件的基础上,国家对有其着更高的政治素质要求。选调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到基层工作,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经受磨炼、增长才干,这就要求选调生不仅要具备充分理解党的政策纲领的能力,还要具备坚定地与党保持一致的政治信念。
1.2 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
作为政府基层单位的工作者,选调岗位要求选调生必须具备艰苦环境工作的坚强意志。选调生作为被信任的党组织成员前往基层地区开展工作,首先必须做好应对一切艰难困苦的心理准备。“苦”既来自工作环境的恶劣,“苦”又来自人民群众的不解,“苦”还来自实现党之期望的压力。这要求所有大学生在选择踏入选调生队伍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心理建设,对选调工作的艰难性持有基本的了解和判断,养成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全面了解选调岗位的特殊性,树立好绝不做逃兵的坚强意志。
1.3 坚持正确的职业操守
作为在一线战场奋斗的人才队伍,选调队伍必须能坚持正确的职业操守。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期望薪资较高、追求享乐、不肯吃苦、求稳怕变、缺乏奉献精神等就业观念[3],而选调岗位就是要求选调生深入基层经受磨炼,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选调生工作相对稳定,是吸引报考的因素,收入较低、工作环境艰苦又让大学生对选调岗位心生畏惧[4]。在此立意背景下,报以贪稳、求权和求钱的心态进入选调队伍是不容许的。
2 思政教育在选调思想培养中的重要性
现实中,在求稳、逐利、求权等负面心理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开始将国家设置选调岗位的初衷抛于脑后,争逐互斗。错误对待选调的态度使得选调生后备队伍的质量出现下滑,导致基层公务员队伍的架构存在不稳定性,对选调队伍的发展前景造成严重威胁。综合来看,做实高校思政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选调思想、降低选调人才选拔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1 强化思政教育是保证选调生树立正确政治方向的关键条件
相比一般的公务员岗位,选调岗位成为直面基层人民诉求、引导人民不断向党靠拢的第一“受众体”,有着更高的政治素养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及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5]政治方向的坚定是个人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基础,选调生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代表国家的形象意志,而基层工作的践行也是将党的指导思想现实化、具体化的过程。在引导人民群众向党靠拢、信党爱党之前,选调人员自身的政治坚定性显得尤其重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键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的人[6]。知识的传输并非思政教育的全部职能,相比其他课程教育,思政教育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相对彻底的。除完成教学任务以外,思政课更加注重将党的指导思想潜移默化地灌输至学生的意识观念中,引导学生成为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的接班人。
2.2 思政教育为选调生坚定信仰提供思想保障
选调工作的艰巨性是很多大学生在择业之初并未考虑的问题。由于大多数选调生都需要深入基层,甚至是去到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深山、戈壁,他们所面对的人民群众往往具有受教育程度低、视野狭隘、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等特点,其开展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往往十分巨大。
经有关调查表示,约10%的大学生认为完全不能接受基层工作较差的生活条件和地理环境。选调岗位的稳定性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光明性虽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绝大多数同学会因为收入水平的低下和工作环境的艰苦而对其望而却步。但在进入选调岗位开启正式工作之前,还是会有不少大学生对选调工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待,对基层现实工作持以侥幸心理对待,却在日后的实践中备受打击。因此,是否具有绝对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成为个人选调工作能否长期稳定进行的重要制约因素。
高校思政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意识形态教育培养。“给‘拔节孕穗期’的学生开设思政课,其首要目的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发现科学信仰、选择科学信仰、确立科学信仰、坚守科学信仰和践履科学信仰。”[7]思政教育的实施正好能服务于有意愿走上选调道路的大学生,坚定他们初心和信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降低驻基层干部在岗位工作中半途而废事件发生的率起到重要作用。
2.3 思政教师成为大学生正确选调观树立的指导者
目前,选调后备队伍中存在的错误思想倾向可以概括为:将选调岗位视作追求权利的捷径;体制内偏好低竞争力的选择;未经深思熟虑的从众行为选择;对个人能力的误判导致半途而废。每一种错误思想的产生,皆可以归根于其未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而对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引导和规范正是高校施行思政教育的目的所在。大学生选调观念的形成过程大多受同辈群体影响,他们组成团体交换备考资源,虽然有利于选调考试信息的丰富,但对于其中的错误信息却并不具备相应的辨识能力,甚至同辈群体间有时还会形成不健康的竞争风气,有损于选调人才的正常选拔。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思政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具有课本教材所没有的能动性,他们有能力在更高的政治站位上发现学生存在的错误选调观念,并给予及时的指正。同时,思政教师相比学生群体拥有更多的生活实践经验,其同辈群体的相对社会化和成熟化,能够为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选调观提供经验上真实的榜样示范。因此,思政教师在选调生的培养工作中既扮演了知识的传递者,又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监督者和规范者。
2.4 思政教育有利于吸引选调人才
选调岗位属于体制内岗位,是国家公务人员的组成队伍,同样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在很多时候,“选调”都会成为思政课堂中不可避免的讨论话题。在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交流中,典型的选调工作案例、丰富的选调经验分享、有效的选调备考信息推送等,都为吸引学生对选调工作产生兴趣,成为选调后备队伍的一员埋下伏笔。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往往重视经验的传授分享,绝大多数院校都会选择邀请优秀校友和专业从业人员与学生们交流信息、答疑解惑。在丰富的经验交流课程中,学生们能够根据前辈提供的经验与自身对照,分析自我是否真正适合选调岗位,是否能够胜任选调职责。同时,选调经验的拥有者也能够使学生们更直观地审视选调职业的真实面目,做出更加成熟、负责的就业选择。授课主体的观念传递与互动课堂之间相辅相成,在不断的交流和思考中,大规模的选调后备队伍将会经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淘汰或进一步加深自我认同,为真正具有从事选调工作能力的人才的涌现实行有效筛选。
3 基于选调思想培养的思政教育改革策略
实践证明选调队伍的建立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体制建设工程,是促进基层工作发展和提升领导干部专业度、同感度以及工作能力的科学手段。同时,选调人才的把握也因岗位性质的特殊而更为严苛。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育座谈会中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高校大学生选调思想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将对于优化我国基层公务员队伍质量,培养一批又一批真正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领导干部队伍产生积极影响。
3.1 加强高校思政课程的时政研习
在制定课程教案时,应当注重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为时政课程划分出专门的板块。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大重要会议精神、国际时政热点等话题,组织开展学习情况汇报或专题课堂讨论等,让学生时时跟进国家和国际最新思想状况,提高个人政治站位。同时,思政教育还应重视典型榜样案例在现实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榜样的力量在学生群体中引起共鸣,发挥积极的选调思想引领作用。
在校期间不断巩固和提高大学生对时政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仅有利于加强其政治敏感度,还能为选调考试的准备、选调观念思想的成熟以及日后选调工作中的任务接受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发挥学生组织的同辈积极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有研究发现同辈群体对个人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力往往是最大和最深远的。因此,充分重视和发挥同辈群体在选调思想培养中的影响力,对于提高选调后备队伍树立正确的选调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大高校皆有设立不同的学生组织,可以尝试将相关选调宣传和培养工作的主动权赋予该类学生组织把控,并由有关教师进行引导,调动同辈之间的相互影响。当然,对学生干部群体进行相关思想的宣传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利于在日后教学工作中发挥班团干部的引领带头作用。同时,尝试设立选调备考“一对多”帮扶小组,由优秀的学长学姐直接对接有选调志愿的学生,为其答疑解惑,并对负责教师进行定期反馈,以有利于及时发现后备军中的潜力人才。
3.3 思政教师的教育授课形式多元化
在教育媒介和教育手段多元化的今天,思政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恰当的工具亦或是适时创新教育方法,使授课形式多元化,以强化思政课堂在学生选调思想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力度。如邀请专家进行经验分享、视频实时连线身处一线选调岗位的优秀校友、学生自主分享身边亲友的选调故事等,皆可为看似枯燥的学习课堂增添不少乐趣。同时,思政课堂的学习还应引导对自我的反思,这既是把握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是帮助用人单位和学生主体自身择优避差的科学方式。
3.4 丰富高校大学生的关社会实践活动
重视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方法是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一要义。选调工作的艰难性仅仅依靠言语的叙述或是文字的描述是无法得到充分展现的,这亦是造成大学生低估选调岗位之艰辛,从而在真正任职后选择逃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不妨在假期或安排适当课时,由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基层,切实感受选调生最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形式,为其选调观的形成提供最根本的实践影响因素。
3.5 专业化高校选调生培训
针对高校大学生“考公热”持续高涨的态势,我国教育系统近年来已经有意识地提高学校主体在大学生考公进程中的帮扶力度。选调生培训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在培训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欠缺,在培训制度方面也没有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提供学习机会的平台[8]。在此背景下,高校可以加大选调生培养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与相关培训单位形成工作对接,分选调考试准备阶段和选调岗位入职前期阶段两部分展开针对性培训。尤其需要注重对考生选调思想的正确培养,以致力于为国家输送真正专业、忠诚的选调人才。
选调生是从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杰出分子,是党和国家未来领导班子的接班人。从素质基础看,选调生经过高等学校的系统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准,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实现欲。从成长环境看,选调生进入社会实践舞台后,就置身于全社会的关怀和呵护之中,组织部门“册上有名”,把他们当作“苗子”重点培养[9]。在选调生的实际工作中,他们比一般公务员需要面对等多的艰难险阻,他们与人民群众一同站得最低,扎根基层艰苦奋斗;他们比一般人民群众站得高些,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和扎实的政策执行能力。总之,进一步做好高校选调生培养工作,帮助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选调思想,必须成为下一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
4 小结
高校大学生是否能以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坚定不移的信念面对选调生岗位竞选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无法忽视的事实问题。不正确的选调观,使大学生自身既无法客观对于自己是否真正适合选调岗位的判断做出正确抉择,也可能导致未来在真正踏入选调岗位后,因无法适应工作条件的艰苦和收入低廉的现实,从而懊悔不已,甚至是半途而废。
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监督者和引导者,在这个片面求权、求稳的时代,必须真正肩负起引导高校学子树立正确选调观的重要责任,对学生的就业选择负责,对扮演“推荐者”的学校主体负责,对政府用人单位负责,更是对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负责。实践已经证明,有且仅有思政教育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把握思政教育在培养高校大学生选调观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教育工作者和用人单位采取科学培养方法、选拔出真正适合从事基层工作的后备干部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