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赏石协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
2021-12-0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赏石文化继续砥砺前行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赏石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推进今后赏石文化事业谋求创新、科技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据此,结合当前我国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本协会工作的实际,制定了中国观赏石协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
一、中国观赏石协会成立十五年间,赏石文化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果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协会一直以来注重在赏石文化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邀请和组织中央宣传部门专家、学者,在赏石文化资源产地,赏石文化活动活跃的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活动,阐述了赏石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的“基石、柱石、垫脚石”重要作用,坚定了赏石队伍的文化自信和赏石人继承发扬赏石文化的决心。
——“六个一”赏石新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从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一方石头和谐一个家庭,一方石头汇聚一批朋友,一方石头造福一方百姓,一方石头传承一种文化,一方石头弘扬一种精神,一方石头拓展一个产业”的“六个一”赏石新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成为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指引,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认同,成为地方政府制定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一些地方政府充分利用独特的观赏石资源优势,把“六个一”作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引,将赏石文化列入规划、加大投入,走出了创新发展之路。在“六个一”理念指引下,赏石文化实践活动带动了一大批石农成长为观赏石的商家、藏家、玩家,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观赏石促进身心健康的“健民”功能,提升人文素养的“育民”功能,帮助发家致富的“富民”功能,日益凸显。这是中国观赏石协会确立新时代赏石文化理念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观赏石事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观赏石的“体系”建设日渐成型。通过《观赏石鉴评》国家标准的颁布,并深入贯彻实施,不断指导观赏石展览展示等文化品牌活动的提升。灵璧石、大化彩玉石、雨花石单石种鉴评标准已经制定,陨石、矿物晶体、黄蜡石等的标准正在着手编制,观赏石行标、地标、团标、企标等建设有序进行,正在形成一套完整的观赏石鉴评标准体系。通过“赏石艺术”国家级非遗确立了观赏石独立艺术地位。根据国家非遗保护政策,以打造馆园文化品牌为抓手,开展传承保护试点工作。至今,有50多个馆园成为“赏石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示范单位(遗存),涉及23个省、市、自治区。此外,协会依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精神,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育工作,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扩大了“赏石艺术”影响力。通过馆园建设、传承人培育、典籍整理、文化活动等一系列的措施,形成了较完整的“赏石艺术”国家非遗传承保护体系。在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引导各地开展理论研讨,举办高峰论坛,提倡百家争鸣,取得了一批观赏石的理论成果。协会主导编撰并出版了观赏石系列教材,进行理论实践探索等,并出版了《赏石简明词典》,首次规范了赏石界的常用词汇,也为丰富中国辞书内容作出了贡献。
——赏石巨著、科普工作成果斐然。通过编撰出版《中国石谱》,梳理了数千年赏石文化发展的脉络,汇聚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观赏石资源调查的成果,摸清了观赏石在全国赋存的家底,整理了从《尚书》至近代的有关赏石文化发展的古籍、典籍,为赏石艺术的申报非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协会不遗余力下大力气进行赏石文化的科普工作,推进观赏石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各项科普活动有序进行,李四光中队活动、4·22地球日、赣南医学院、大理大学等,都留下了赏石文化足迹。与此同时,协会组织各方力量,编辑出版科普系列丛书,《赏石与健康》、《奇妙的观赏石》、《赏石与艺术》、《百石赏析》等科普书籍相继问世,涵盖和满足了青少年到中老年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水平读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
——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保障赏石事业可持续发展。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中国观赏石协会一直坚持行业自律、科学规范,将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培训手段,如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工作。多年来,我们举办了60多期观赏石鉴评师、观赏石鉴评专业人才培训班,10多期观赏石价格评估师、观赏石价格评估专业人员培训班,以及各类专项培训和高级研修班,培训了6000多名学员,培养了一支有近2000名观赏石鉴评专业人员和近千人的价格评估专业人员队伍,这支队伍活跃在赏石文化专业鉴评活动、文化展览展示、金融行业等,在观赏石评奖鉴评、定级鉴评、拍卖金融定价以及司法鉴定作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赏石文化事业有序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观赏石产业日渐成熟,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协会在成立伊始,就着手培育市场, 促进观赏石产业发展,提出了“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思路,经过多年发展,观赏石行业从个人的自主行为已经发展为产出、配套(加工)、经销、鉴赏、展示的全产业链,带动了物流、餐饮、旅游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产业,并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据统计,全国5000平方米以上的观赏石专业市场近3000个,有以“赏石文化”为切入点进行节庆活动,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等等。同时,借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观赏石基地等资源地开展赏石文化“博览会”、“艺术节”等品牌建设, 带动了地方展会经济的繁荣。自2012年以来,全国各地涉及赏石文化的展会活动十分活跃且质量不断提升,全国展会交易额年均达百亿元,观赏石产业已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赏石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果。随着观赏石产业的发展,各地石协都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利用资源产地优势、地区区位优势等,为实现全面脱贫任务添砖加瓦。在玉树、昌都、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以及赣州、临朐等革命老区,以赏石文化活动为主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以推介当地特色观赏石资源、公益捐赠、拍卖等方式进行扶贫,尤其是将当地特色观赏石资源推介到全国各地,参加赏石文化交流活动,从坐等扶贫到文化扶贫、主动脱贫,为全国近千个贫困县的农牧民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
——观赏石组织建设日趋完善。协会自成立之初,充分发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职能,着手在全国各地各省市推动观赏石社团组织的建立,以形成上下行之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目前,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省级协会,并延伸到各地(市)、县,还有多个女子协会建立起来。目前,全国观赏石相关行业的协会组织达到1030个,基本覆盖了观赏石主要产地和交流交易集散地。随着全国石协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中国观赏石协会积极创新思路,先后建立起20个专业委员会,发挥专业委员会专业、专门、灵活的特点,与地方石协组织形成经纬纵横的组织架构,在举办文化活动、慈善拍卖、团结队伍、深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舆论宣传持续扩大赏石文化影响。协会建立之初,就注重赏石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保持赏石界正确的舆论导向,紧抓《中国自然资源报》观赏石天地版、《中国矿业报》赏石文化版、《宝藏》杂志、“中国观赏石协会网站”的“两报一刊一网”的建设,并根据形势发展,紧跟时代特征、抓住时代脉搏,开展新媒体的建设,如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政务号等,立足石界,聚焦行业大事,关注各地动态,提供资讯服务,为全国观赏石爱好者打造集权威性、及时性和互动性为一体的服务平台。
——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协会一直重视党建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建会之初就在主管单位的关心下建立了党支部,协会脱钩后,党建工作由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转隶中央和国家机关行业协会商会党委。一直以来,协会党支部积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提倡廉洁办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行业,推进发展,为协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观赏石界面临的形势
中国观赏石协会成立的十五年间,是赏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速、繁荣发展的十五年,赏石界积累了庞大的爱好者和人才队伍,形成了浓厚的赏石氛围和群众基础,产业发展有了一定规模。但是,赏石界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资源开发不足、流通渠道不畅、人才梯队短缺、多元融合不够、文化创意产品不多等短板显现,发展水平和质量普遍偏低。
今后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成文化强国,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这一系列关于文化的部署,为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指引了方向。对于观赏石界而言,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协会工作应创新思路,有计划地探索新的创新举措和科学发展方式,要让观赏石行业从高速发展的时期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方向平稳过渡。
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根据国家“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全国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及协会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文化强国战略,面对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的主战场,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全国推进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大好形势,要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观赏石发展局面,着力完善三个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观赏石文化的自信自觉,推进赏石科技进步与赏石文化创新发展,传承和保护好“赏石艺术”国家非遗,提倡多元文化共融,强化赏石文化宣传阵地的持续影响力,努力推动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的持续繁荣,让我国的赏石文化迈上新台阶。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决拥护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四个服务”职能, 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要政治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加强政治引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办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赏石新理念。“六个一”赏石新理念是赏石界的行动指南,要以“六个一”新理念为指引,在创造和谐赏石氛围、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
——坚持科技进步。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时代需要科技创新大发展,赏石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要在赏石文化中持续不断的注入新的科技因素,提高石界的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发展成为赏石文化的重要牢固支撑。
——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事业发展不竭的动力,要将国家新发展理念贯穿于赏石文化发展的始终,积极适应新形势,创新思想,全面构建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赏石文化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赏石爱好者和收藏者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创造性,全面提高各方面素养,坚持广大石友的独立性、主体性,积极主动考虑和满足广大石友的需求,从需求出发,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坚持体系建设。观赏石文化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地质、美学、文学、经济、文化等,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全局性的谋划、战略性的布局,坚持全石界统一考虑,调动省协会、地市协会和收藏家、石友等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实现赏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坚持服务至上。协会组织是公益性社团,服务会员和广大石友是宗旨。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扩大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项目,根据需求,做好广大会员和石友的服务工作。
四、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四五”期间,我国观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主要目标是实现观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主要任务:
——提高完善三个体系建设。在初步建立起赏石文化理论体系、观赏石鉴评标准体系、赏石艺术非遗传承保护体系的前提下,进一步从制度、机制、方法、内容上提高完善,以更好地适应赏石文化新形势的发展。
深入推进赏石文化理论体系建设。出版《赏石简明词典》,填补我国辞书领域的空白;持续开展科普工作,编订高水平的科普丛书,结合游学、研学,结合当地资源和特色,将赏石科普深入地方,形成良好的科普氛围;进一步修编观赏石系列教材,为赏石文化进校园、开展赏石学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深入推进观赏石鉴评标准体系建设。依据《观赏石鉴评》国家标准,组建观赏石团体标准管理委员会,开展单一石种鉴评标准建设,完成单一石种如灵璧石、雨花石、大化彩玉石、矿物晶体、部分化石种类、陨石、黄蜡石、九龙璧、藏瓷和藏玉等的标准制定,并推进发布和实施,形成成熟的观赏石鉴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好观赏石团体标准管理委员会在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团标的立项、考察、审查、批准、发布作为一项服务于基层、服务于资源产地、服务于石友的实际工作。积极推动新石种命名和规范工作,充分发挥观赏石命名审定委员会的职能作用,让赏石命名在体系建设中起到前沿作用,使“石出有名”落到实处。
深入推进赏石艺术非遗传承保护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文旅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赏石艺术”国家非遗传承保护上下大力气,花大功夫,进一步推动赏石艺术非遗系统性研究和保护,特别是遗址、遗迹、遗存的研究和保护;培育和认定一批“赏石传承人”队伍,尤其是加强青年传承人的培养,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每年不定期开展赏石传承人培训,通过现代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青年传承人;建成一批高水平的非遗“赏石艺术”示范传承馆,探索、构建和创新“赏石艺术”非遗示范馆的合作机制,推进资源共享,实现展馆之间的交流互鉴;将赏石艺术非遗保护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城市建设相结合,挖掘赏石文化资源产地、特色小镇、乡村旅游村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的赏石非遗资源,推动建设赏石非遗特色村镇、街区;收集整理有关赏石文化的文献、古籍、孤本等,形成完整的谱系传承保护体系。
——激励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为激励赏石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科技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之路,初步设立“赏石科技进步奖”,推出“科技创新”、“科学创意”、“技术进步”、“科学普及”等项目,鼓励石友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等,在文创产品、文化衍生品、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应用、普及等方面增加科技因素,突出科技含量,助推赏石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新型高端专业人才。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观赏石文化事业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鉴评、价格评估和非遗传承专业队伍,在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的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打造高水平、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复合人才队伍。
——开展高端品牌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取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全国数不胜数的赏石文化活动中突围,依托国内高端艺术殿堂如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国家大剧院推出系列特色主题展览活动,打造主题思想鲜明的品牌文化活动,以及在经济发达和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扩大跨界交流,促进赏石艺术与多领域艺术门类如书画、古玩、园林、曲艺等的融合发展,如继续与李可染画院携手,开展“石与画”的文化活动;打造系列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品牌展览展示活动,以此影响和辐射全国。
——打造高水平奖项——“赏石天雕奖”。举全石界之力,用5年之工,以完善的评奖办法,评奖规则,秉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倾力打造一个属于全石界的高端奖项——“赏石天雕奖”。同时,利用品牌奖项的效应,积极创新,开拓思路,研发赏石文化创意产品,推出丰富的赏石文创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培育高质量赏石文化特色产业园、产业基地。国家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赏石文化以此为切入点,在资源产地、旅游胜地培育发展一批高质量赏石文化特色产业园、产业基地,以独有的观赏石文化魅力,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形成辐射广、有影响的赏石文化阵地。从需求出发,重视各地市县群众性文化需求,建成集宣传、展销、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赏石文化生态平台,让赏石活动走进群众生活,走进百姓家庭。要拓展推进赏石文化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高赏石文化服务平台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石界建成开放、共享的观赏石数据生态平台,提升广大会员和石友的数字技能,实现服务于观赏石界的信息服务的延伸覆盖。
——深入推进赏石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的“三进”活动。加强与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的战略合作关系,创新合作模式,利用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在全国社区的广泛资源,首先在北京推进赏石文化“进社区”取得突破进展,形成示范效应,向全国推广,同时,开展“赏石艺术非遗进社区”工作,提升社区居民对赏石艺术和赏石文化的认知度,提升参与感和凝聚力;争取吸引石界以外的企业参与赏石文化的弘扬,扩大影响;加强与相关大中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推进赏石文化的学科建设。
——创新赏石宣传手段,加强宣传舆论高地建设。
要做好《中国矿业报》、《宝藏》杂志及微信公众号相关工作,创新思想,创新内容,宣传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好传统电视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通过业内业外的平台,如制作追溯赏石文化历史的系列专题节目,以溯源中国为蓝本,秉承还原赏石文化历史的严肃态度,追溯赏石文化源头,探究赏石文化内核,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利用当前强大的国家级媒体资源,对菱溪石、灵璧石等进行溯源,制作精良的专题片,结合当地文化历史,多维度展现赏石文化、赏石艺术;利用电视节目、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及新媒体等推广赏石文化。
——继续完善高信息化的专家库和服务系统建设。完善观赏石鉴评、评估专家及“赏石艺术”相关专家的信息库,要利用专家队伍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专家的专业水平,在观赏石鉴评、价格评估、多艺术门类融合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完善全国观赏石资源、观赏石石种的信息系统,做好顶层服务,以利于统筹全国观赏石文化事业,为全国各地石协、会员和石友提供全方位的观赏石信息化服务。
——推动对外交流合作向深度、广度拓展。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强东西方赏石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共通共融。在深度上要进行学术、学科深层次交流,在广度上要广泛联系国际赏石组织机构,探索赏石文化活动交流与合作的好办法、新途径。利用赏石文化在民间活跃的独特优势,讲好赏石文化中的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鼓励、支持国内的协会组织走出去,参加国外的各类赏石文化活动,扩大交流,提升中华赏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协会党建和自身建设。在中央和国家机关行业协会商会党委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落实党组织和协会党建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守“创新、服务、务实、和谐”精神。抓好秘书处的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分支机构管理的最新精神,在发挥专委会重要作用的同时强化管理,在制度、财务、活动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使其健康发展;重视和发挥会员以及地方石协的作用,加强沟通,了解需求,提高服务意识,以人为本,更好地为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