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职教高考制度的三个着力点

2021-12-03罗立祝

职教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源职教科目

□罗立祝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近20年来,各省市积极开展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建职教高考制度,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是独立类型教育的定位,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着力要解决生源质量、考试制度和招生制度三个关键问题。

一、着力破解生源类型差异性与提高生源质量的矛盾

生源质量对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发挥“牛鼻子”作用。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公布,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类型教育,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 所,其中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 所。截至2020年6月1日,普通本专科院校在校生3031 万人,其中高职专科学校在校生达1280 万人、占比42.2%,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客观而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与国内普通高等教育,还是与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相比,总体处于“大而不强”的境况。究其根源,生源质量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做强的首要因素。

相比普通高考的生源几乎是高度同质性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职教高考的生源不仅类型多样,而且学业基础相对较弱。目前,职教高考的生源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这类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较好,但职业技能缺乏,是高职院校生源的主要来源,以福建为例,约占高职院校新生的50%。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被安排在普通高校最后一个批次招生,生源是重点高校和普通本科高校挑剩后的,其录取分数绝大部分低于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生源质量明显低于普通本科高校。第二类是中职学校(包括中专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这类生源职业技能较强,但文化基础较弱,约占高职院校生源的25%。第三类是企业在岗人员,这类生源专业技能较强,但文化基础较弱。许多高职院校与行业产业深度合作开展“二元制”人才培养改革,企业提出培养需求,高职院校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单独招生”,校企联合培养、校企协同育人。这类生源占比较小,约占高职院校新生的5%。第四类是非传统生源,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等,这类生源的文化基础和职业技能差异悬殊。2019年和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200 多万人,各省市对非传统生源安排专门招生计划和考试方式,这类生源约占高职院校当年度新生的20%。职教高考这四类生源在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结构、职业技能发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高职院校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通高中毕业生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学习发展普遍要优于中职学校毕业生,而中职学校毕业生又优于企业在岗职工,而企业在岗职工又优于农民工和下岗失业工人。不同类型生源悬殊的学业基础与能力差异成为保证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拦路虎,如何提升生源质量是职教高考要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

为此,建议创建独立的职教统一考试制度。《实施方案》已经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类型教育,并构建了从中等教育到专业硕博士教育一系列完整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职业教育应包括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研究型高职院校这样一个层次完整的体系。2019年和2020年,教育部分两批公布21 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更名为大学,高职本科专业247 个。《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因此,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决定了必须创建一种与普通高考平行运行的职教高考制度,职教高考在考试时间、考试科目与内容、招生计划管理、招生录取标准等制度设计必须以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在中国人情社会中,统一考试是保证人才选拔制度公平性和人才选拔质量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借鉴广西本专科分类考试和福建高职入学考试的实践经验,建议试行职教高考统一考试制度,以便提升高职院校入学机会分配的公平性与科学性。统一考试包括文化基础考试、专业基础考试和职业技能测试,安排在每年春季举行,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考试命题、组织考试和阅卷,提高考试的效度和区分度,考试成绩作为院校录取新生的主要标准。高职专科院校、本科高职院校、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以及部分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全部或主要招生计划安排在春季招生,按照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其他生源三种类型分列招生计划,按照本科和专科分别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春季招生未完成计划可以转到夏季高考招生。实行职教高考统一考试制度,不仅能够提升生源质量,满足不同层次高职院校的选才要求,而且有利于提升职教高考的公平性和操作简便性。

二、着力破解考试科目设置与专业培养标准匹配度低的矛盾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该政策成为指导现有新高考14 个试点省市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的纲领文件。高等职业教育以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高校不同专业都有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生源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能否与不同专业质量标准相匹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有学者认为,考试科目与考试内容如何体现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分类考试面临的关键问题[1]。

目前,普通高中毕业生依然是高职院校招生最主要的生源群体,从新高考14 个省市试点来看,高职院校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主要包括夏季招生和春季招生两种方式。其中,夏季招生依据普通高中学生的普通高考成绩进行录取,许多高职院校并未对考生提出专业招生选考科目要求,无法保证考生高中所学科目与高职院校专业的必要匹配;春季招生主要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录取。那么,以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组合及其成绩作为高职院校招生录取依据的做法是否合理呢?一方面,从考试属性上而言,新高考的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属于标准参照考试(水平性考试),主要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毕业的学习要求,考试成绩不具备竞争性人才选拔所应有的区分度。目前,以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为录取依据基本能够满足现有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的选拔要求,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显然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将无法满足本科层次和高水平高职院校与专业群的人才选拔要求。另一方面,从考试科目组合与高职院校专业的匹配度来看,许多省市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设置也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例如,广东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规定,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成绩采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科目成绩,逐步增加合格性考试科目的要求,职业技能采用职业适应性测试成绩。但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多数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基础,仅以语文、数学、英语3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最主要依据,这样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吗? 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职院校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为语文150分、数学150 分、外语150 分、思想政治100 分、信息技术100 分、通用技术100 分,考试科目比广东多了3 门,但并未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这五门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学科列入考试科目中,且英语的分值过高。有学者提出,职教高考要匹配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需求,就必须对部分专业的专业课考试实行以对应专业大类的专业基础课为核心内容的“科目化”考试模式[2]。显然,若以低区分度且与高职院校专业匹配度不高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成绩作为招生依据,是无法满足本科层次和高水平高职院校新生选拔要求的,需要我们采用更有区分度、适合职教人才选拔的考试科目制度。

为此,建议职教高考实行“2+1+1”考试科目模式。职教高考科目的设置既要体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又要为考生提供自主选择科目的权利,而且要简便易行。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的“2”为高中语文和数学2 个科目,试卷难度适度降低,第一个“1”为考生从高中的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英语7 门科目中自主选择1 门作为考试科目,第二个“1”为职业适应性测试,按照专业大类统一制定测试标准和方式。每门科目满分值为150 分,总分600 分。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的“2”为中职学校语文、数学2 个科目,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组织命题,每门满分值100 分,2 个“1”分别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测试,按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19 个大类组织命题和评卷,考生参加相应大类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考试。每门科目满分值为200 分,总分600 分。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等群体参加职业技能测试。这种考试科目组合模式,不仅简便易行,而且为考生和招生院校提供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着力破解多样化考试招生方式与保证公平简便的矛盾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性和技术性是其本质特征。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为了体现其职教特色才有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设计,其中“职业技能”考试可以被视为其在内容层面的特色[3]。近20年来,围绕不同生源对象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要求,各省市积极开展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涌现出丰富多样的考试招生方式,如:统一高考招生、春季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的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注册入学等,不可置疑的是,许多高水平高职院校通过多样化考试招生方式选拔出适合特色专业所需的优秀生源,但这些多样化招生方式也产生一些令人担忧的违背选才公平性与简便性的问题。一是多样化考试招生方式增加高职院校与考生的负担。高职院校既要组织职业技能测试,又要组织自主命题与面试等,命题难、成本高,安全保密压力大,录取工作难度大,增加了组织考试招生的财力、物力等负担。同时,不同中职学校考生需要奔赴指定城市和院校参加职业技能测试、面试等,增加了交通费、住宿费以及时间等负担。二是有些生源不足的高职院校借助多样化考试招生方式变相争夺生源,违背教育公平原则,甚至出现一些违规招生行为。考试招生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选拔的质量,而不是变相成为解决生源危机的手段。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培优提质,就必须规范考试招生方式,建立公平客观可比的刚性标准,提高人才选拔质量。

为此,建议职教高考实行专业大类“一档多投”录取模式。职教高考的招生制度设计不仅要有利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还要为考生提供自主选择权,实现考生兴趣、专长与不同专业培养标准之间的优化匹配,将多样化考试招生方式融为一体。有学者认为,职教高考的生源质量不能仅仅理解为考生在选拔性考试中获得的成绩,还要关注那些成绩上可能不是最优,但比较匹配未来职业以及适应变化能力最优的考生,这是一个新的“生源质量观”[4]。专业大类“一档多投”录取模式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三类生源分别安排本科和专科层次高职院校招生计划,高职院校采用大类招生办法,并按照19个专业大类提出1 门选考科目要求,考生按照自己的选考科目填报相应的专业大类。招生录取时,将考生电子档案投放到所有填报的符合投档条件的专业大类中,高职院校根据考生成绩和录取规则进行择优录取。考生在专业大类学习一年后根据学业成绩和兴趣选择具体专业进行学习。这种录取模式不仅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质要求,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实现考生学业专长与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培养标准的优化匹配,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生源职教科目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依法推进河南职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高考“新科目”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跨省生源调控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