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2021-12-03吴少帅徐福林杜嘉瑞苏作鹏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基底节开颅电解质

吴少帅 徐福林 马 捷 杜嘉瑞 苏作鹏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1~3],常常需要手术治疗。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颅内压变化,指导临床采取合理治疗措施[4,5]。本文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治疗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头颅CT 及CTA 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30 ml且伴有占位效应。排除颅内动脉瘤破裂、动静脉畸形出血、肿瘤卒中、外伤等所致脑出血;合并其它系统严重疾病(如血液病、严重糖尿病、心脏疾病)。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开颅手术治疗的160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按颅内压监测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其中男55 例,女25 例;年龄30~80 岁;血肿量30~100 ml;入院GCS 评分3~12分。对照组80例,其中男48例,女32 例;年龄30~78 岁;血肿量30~90 ml;入院GCS 评分3~14 分。两组性别、年龄、血肿量及入院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开颅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为开颅血肿清除术+颅内压探头置入(潘氏点穿刺同侧额角)。采取改良翼点切口经颞上回入路清除血肿;术前脑移位明显或脑疝形成,去骨瓣减压。对照组术后根据骨窗压力、头颅CT、血钠水平等指标,经验性使用20%甘露醇和高渗盐水降低颅内压。观察组常规不使用脱水剂,动态记录颅内压,将颅内压增高值报警上限设定为20 mmHg,超过20 mmHg 需要采取相应的降低颅内压措施,如释放脑脊液、过度通气,经积极处理后,仍高于治疗阈值持续30 min,加强脱水;如短时间颅内压大幅度上升(≥30 mmHg),急查CT,必要时手术[6]。

1.3 观察指标 术后复查头颅CT,判断是否发生再出血和脑水肿。统计术后出现脑梗死、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颅内感染等情况。术后3 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病人预后,4~5 分为预后良好,1~3 分为预后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预后比较 观察组预后良好50例,预后不良30 例;对照组预后良好34 例,预后不良46 例。观察组预后良好率(62.5%,50/80)明显高于对照组(42.5%,34/80;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发生再出血5 例(6.3%)、肾功能不全10 例(12.5%)、脑梗死4例(5.0%)、电解质紊乱16 例(20.0%)、颅内感染6 例(7.5%)。对照组术后发生再出血15 例(18.9%)、肾功能不全24 例(30.0%)、脑梗死13 例(16.3%)、电解质紊乱30 例(37.5%)、颅内感染4 例(5.0%)。观察组术后再出血、肾功能不全、脑梗死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死率、致残率较高[7]。为了改善病人预后,颅内压监测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8~10]。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原因在于术后更精准地控制血压和颅内压,避免过度脑组织灌注或低灌注。de-Lima-Oliveira等[11]报道颅内压>20 mmHg时,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明显受损。监测颅内压和灌注压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非常重要[12]。保证颅内压在6~15 mmHg,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76~105 mmHg,可以保证脑组织有效脑血供,减少血肿周围半暗带内神经细胞损失。

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是使用甘露醇常见并发症。颅内压监测可以准确判断颅内压和脑灌注,减少脱水剂使用,有利于保护肾功能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有报道有创颅内压监测可能会增加颅内感染率[13],但本文观察组与对照组颅内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我们的经验:①颅内压监测导管不从头皮切口引出,而是在头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后另戳孔引出;②术后尽量避免经颅内压监测导管采集脑脊液标本,所有导管三通接头用纱布包裹,特别是取脑脊液前后均需要用碘伏浸泡接头;③术后颅内压探头留置时间不超过7 d。

总之,对于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颅内压监测能为临床提供更精确数据,指导规范合理治疗,减少并发症,进而改善病人预后。

猜你喜欢

基底节开颅电解质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离子反应”常见考点例析及规律总结
判断强弱电解质的四种经典模式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
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2016年贵州高考电解质溶液试题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