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中国特色的养猪业应该做什么
2021-12-03王林云
王林云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5)
1 21 世纪, 人类已进入了生态文明时代
在原始文明初期,人类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赐予,猎狩、采集是人类发展的主要活动,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劳动,人类进行的是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的兽性。之后,随着石器、弓箭的发明和火种的保存,逐渐积累了一些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开始了原始文明,建立了一些合理的规则,但对自然的开发和支配能力极其有限。
大约距今1 万年前,人对自然进行了初步开发,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出现了青铜器、铁器、陶器、文字、造纸术、印刷术等。农业文明时代主要的生产活动是农耕和畜牧,人类通过创造适当的条件,使自己所需要的物种得到生长和繁衍,并驯化为家畜和农作物,不再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对自然力的利用已经扩大到若干可再生能源(畜力、水力等),铁器农具使人类劳动产品由“赐予接受”变成“主动索取”,经济活动开始主动转向生产力发展的领域,开始探索获取最大劳动成果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以1698 年出现第一台蒸汽机为代表,人类开始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社会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蒸汽机、电动机、电脑和原子核反应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建立了“人化自然”的新丰碑,并以工业武装农业。工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活动主要表现在征服大自然的物质活动,此时,生态、资源、人口等问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系统中需要解决的重要因素。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威胁到了自身的生存。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效益进行反思的结果。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明确人类社会必须在生态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人类的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发展。因而,人类与环境的共同进步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再是纯粹的发展系统,而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也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复合系统。
2 中国养猪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养猪业经历过上述几个文明阶段。在原始文明时代开始驯养野猪。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处在农业文明时代。1978 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5 年取消“生猪派购”政策后,我国的养猪业才进入了工业文明的阶段,养猪业进入高速发展时代。1978 年,全国出栏生猪1.6 亿头,生产猪肉856.3 万吨,人均年猪肉占有量8.9 kg。1985 年,全国出栏生猪2.38 亿头,生产猪肉1 654.7 万吨。人均年猪肉占有量15.63 kg。2010 年,全国出栏生猪6.67 亿头,生产猪肉5 070 万吨,人均年猪肉占有量37.81 kg。
养猪业发展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不可小观。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上万头种猪,外国猪品种及其杂交种的比例快速上升,地方猪种比例急剧下降,从1978 年前占比80%以上,迅速下降到目前的5%以下。此外,畜禽饲料每年需要大量的玉米和大豆,2014 年全国饲料产量达到19 692 万吨[1]。2010 年,猪饲料在各畜禽配合饲料中的比例为31.70%(4 112 万吨),在浓缩饲料中的比例为56.56%(1 498 万吨),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中的比例为58.12%(337 吨)[2]。仅猪饲料每年需要消耗2 亿余吨玉米和近1 亿吨大豆,70%~80%的大豆需要进口。据海关总署数据,2020 年1—9 月,我国进口大豆达9 280.3 万吨,同比增加17.5%[3]。每年外排的猪场粪污达几十亿吨。对猪场周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我国每年(2015 年)约产生38 亿吨畜禽粪便和污水,但粪污的综合利用率不到60%。畜禽养殖业的COD、TN、TP 排放量分别占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总量的96%、56%和38%[4]。这些情况说明,中国的养猪业发展已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相协调。如再用工业文明的思维去发展养猪业必将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2016 年10 月28 日,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原农业部办公厅发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环办水体〔2016〕99 号文件),此外,原农业部办公厅2016 年4月20 日印发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原农业部文件,农牧发〔2016〕6 号),提出“南猪北养”的设想。
3 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中国特色的养猪业应该做什么
2018 年5 月18—19 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 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3 大行动计划。为此,结合目前养猪业发展现状,对中国养猪业“绿色发展”提出以下5 点建议。
3.1 改变观点, 把养猪业看作是农业生态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要吃饭、要生活,就离不开农业和畜牧业。畜牧业是农业生态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我国古代早有“人养猪,猪养田,田养人”之说。历史上,我国在汉代、唐代开始大力发展养猪业时,就把养猪业和种植业结合起来。到了近代和现代,作为发展农业的基本理论仍然是“农牧结合”。虽然在19 世纪时出现了“化肥”,随之全世界出现了化肥工业。2015年中国农业化肥使用量达5 416 万吨,是全球平均用量的3.4 倍,是美国的3.4 倍。2018 年化肥产量虽有所减少,但其仍为2015 年的96.68%[5]。
化肥的使用使现代农民不愿再去用又臭、又不方便,价格又不划算的猪粪。但从改良土壤的角度来看,长期使用化肥会损坏土壤。单独施用化肥,将导致土壤结构变差、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少;施用化肥可能使部分养分含量相对较低或养分间不平衡,不利于土壤肥力的发展;单独施用化肥将导致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甚至微生物总量减少;由于部分化肥中含有污染成分,过量施用(其中特别是磷肥)将对土壤产生相应的污染。
养猪不是单纯的为了赚钱,也不是单纯的为了吃肉。猪粪是农业生态循环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不要把猪场“妖魔化”,不要随便提出“禁养猪”,任意“拆猪场”。根据耕地面积计算养猪数量,用土壤中的微生物来消纳粪污,既可以使粪污得到资源化利用,又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根据2018 年1 月22 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存栏500 头猪的猪场“粪肥全部就地利用”所需稻田为113.6 亩。
猪是一个生物反应器,猪粪污依靠微生物分解,变成生物有机肥,被土地消纳,是最好的生态循环。不主张把粪污水当作工业污水用厌氧—耗氧技术把COD—BOD 降下来再外排作为处理猪场粪污的理念和方法。主张干粪与污水舍内分理,鲜粪用滚筒发酵,污水用异位发酵床发酵,做成有机肥。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不主张学习国外在冬季把污水先集中放在大的粪池里,春季再用粪泵直接送到农田中的做法。
3.2 适当降低我国的生猪数量, 更符合生态文明要求
在生态文明条件下,不是不要养猪,而是要进行宏观调控,中国有13 多亿人口,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但中国到底要养多少头猪?是年出栏7 亿头猪,还是6 亿头?是年存栏5 000 万头母猪?还是3 000 万头?这才是要研究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猪肉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2015 年1 月20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 年全年生猪出栏量达到了73 510 万头,较2013 年全年同比增加2.7%。2014年全年猪肉产量5 671 万吨,同比增长3.2%。中国大陆人口为136 782 万人,如果忽略国内猪肉、杂碎的进出口量,2014 年人均猪肉占有量为41.46 kg。有必要这么多吗?认为可以适当减少。中国人均猪肉占有量在35~37 kg 就可以了。控制人口增长,控制猪肉消费量,就可控制养猪数量。
3.3 猪品种多元化和饲料生产多元化
猪品种多元化是指猪的品种要洋三元猪、地方猪、土洋杂交猪同时并存,不是单一的养洋三元猪。要养土洋杂交猪,多种杂交猪,以含有适当比例的地方猪种的土洋杂交猪较好,生长速度可慢一点,但猪肉的风味要好一点。
饲料生产多元化是指不用单一的“玉米+豆粕+添加剂”型的全价饲料,不同类群的猪使用不同的蛋白质配比,减少豆粕用量,增加粗纤维和其他蛋白质来源的开发利用,如:利用大叶枸、饲料桑、辣木等植物性蛋白质来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蛋白质资源,减少大豆的进口量。
3.4 不主张“南猪北养”
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各大、中城市和郊县的猪肉自给率要在50%~90%。在耕地紧张的地区,可提倡适度楼房养猪,节约土地。
3.5 猪场规模应大、 中、 小型结合, 中型为主,多点分散
单个猪场的母猪存栏在300~1 000 头最好,生猪年出栏量以5 000~20 000 头为宜。猪场的规模过大,粪污不好处理,一旦高危传染病入侵,全群覆灭。如某养猪集团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占地147 hm2(=2 205亩),总投资50 亿元,建21 幢6 层楼猪舍,年出栏生猪210 万头,再把屠宰、加工等车间都建在一起,形成一个肉食综合体[6]。把养猪场和屠宰加工厂连在一处,既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模猪场建设(GB/T 17824.1-2008)》6.2 条“场址周围3 km 之内无屠宰厂、肉品加工厂”的规定,又不好处理每天排出的大量粪污。如此高密度的养猪综合体,完全是工业文明时代的思维产物。与生态文明的理念相去甚远。时间也将考验某高楼猪场“铁筒防病”的理论[7],哺乳动物(猪)离不开与微生物(包括有益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长期共存,它们不可能生活在真空的环境中。在此提出“根据当地的耕地和人口数量来决定养猪数量”,办猪场采用“中等规模,多点分散”加上一定距离的“车、猪消杀车间+隔离舍”是防病的另一种思路,如果一个猪场被高危传染病入侵,即可快速做到全部清空、消毒,从另一个“自家场”引猪复养,这可能是一种更经济、更有效的思路,粪污也更容易处理,更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