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度过疫情期

2021-12-0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陈漪澜

亚太教育 2021年13期
关键词:新冠心理健康肺炎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陈漪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延续至今,打乱了国人的生活节奏。留守儿童作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处在心理成长和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由于长期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情感安全感与应变能力,面对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的紊乱,往往会出现过度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出现难以适调的身心状况,甚至成为应激障碍的易感人群,将长期影响留守儿童心理的成长。因此,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视角,及时地调整其自身情绪与行为,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干预,树立正确的健康认知,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留守儿童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使其保持心理健康状况,顺利度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

一、普及防控信息,直面新冠疫情

人的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通过认知对社会信息的理解所形成的特殊态度,认知对于个体情绪的形成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而信息则为情绪产生的基础。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各种繁杂信息的传播速度远比病毒快得多,普通人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甚至可能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危害。及时普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是准确地认识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的关键。

首先,各级疾控与医疗专业机构需要深入学校、村居,加大对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基层和农村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墙报等平台,普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开展健康指南。借助“村村通”小广播及时播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应急科学辟谣,精准、正向地传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消除错误信息的误导,避免恐慌心理的产生。在学校设立疫情知识咨询平台,为留守儿童及时提供在线的预防知识咨询与权威信息发布。开展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新媒体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讲座、新冠知识有奖问答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多层次地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新冠疫情科学防控全景图。让每个留守儿童都戴好“心理口罩”,避免片面的信息和过载的信息造成压抑、焦躁的心理,甚至产生剧烈的应激反应,造成放大、激化消极情绪的严重后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的推广,不仅能科学地指导儿童对疫情的正确认识,有效地提升留守儿童的疫情防控能力,也能有效地营造积极的心理免疫氛围,提高整体抗压能力,消除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二、网络亲子沟通,理性关爱陪伴

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处于分离的生活状况,亲情的缺失极易产生孤独、压抑的心理问题。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分离时间的延长,全方位的波及范围,给处在身体生长和心理发育的留守儿童造成或多或少的不适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要社会支持源于父母,亲子关系是最早、最重要也是最稳定的人际关系,有着明显的依恋功能,越是应激状况孩子越倾向于寻求依恋对象的亲近。反之,父母不能给予及时的情感回应,个体往往会成为抑郁、紧张、焦虑等心理障碍的易感群体。

父母是孩子的精神支柱,有效的亲子沟通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虽然留守儿童与父母存在长期间断性、非面对面性等适应问题,但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手机、网络等已为远距离的人际沟通提供了便利的即时交往工具。在外务工的父母可以通过定期与孩子手机通话、视频聊天、短信交流、朋友圈及微博留言等方式,关心孩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提醒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个人防护,也可以通过邮寄物品,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特别是由于新冠疫情防控引起的就地过年情况,父母可通过清明、端午、五一、国庆、中秋等假期进行补偿式返乡,尽量消除留守儿童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超长时间分离所带来的孤寂感。在沟通过程中,父母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学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父母的稳定情绪往往会使孩子感到积极的家庭氛围,感受父母无条件的精神与心理支持,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让留守儿童能自信、正确地处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自己与同伴、社会的和谐关系,促进其健康平稳地度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

三、加强社会支持,积极调控情绪

社会支持是指社会系统通过物质与精神支持的方式对社会个体进行帮助的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支持能有效地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积极情感,增进个体的心理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作为潜在的支持系统,加强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水平能有力地提高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改善缺乏亲子沟通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儿童的不安全感,提升儿童的希望感,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卫生、精神医学等专业人员应面向留守儿童群体,组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团队,通过线上、线下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为主的心理卫生教育。针对不同应激状态,采用不同的干预模式,及时缓解或消除留守儿童的负性情绪。面对孤独的内向性格儿童,应一起开展协作性的嬉戏玩耍游戏(如拼图、制作游戏、下棋、打牌、桌游、歌唱、表演游戏)、阅读和网上观影,建立积极的人际互动关系,使参与者在满足社会归属感的同时,有效地保持健康的平衡身心。面对烦躁不安的外向性格儿童,应多引导进行舒缓心情的文体疗法,通过书法、绘画、音乐等活动方式,放松心情,平和地调节情绪,也可以进行身体减压放松训练,以积极的情绪所带来愉悦的感受,防止过度负性情绪的产生。大量医学心理学研究证实,社会心理支持具有缓冲应激的作用,能减缓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能促使个体的积极心理形成,有效地预防及治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四、促进家校合作,保持健康心态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师与家庭监护人作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者与管理者,应更加重视儿童的心理防护。学校教师要加强陪伴维度上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支持,学校更需围绕疫情建立多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机制,构建学校、家庭双向沟通的心理健康协调体系,对留守儿童在疫情防控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引导儿童正确应对疫情,保持乐观、自信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心理免疫力。

在留守儿童居家期间,由于缺少在校学习中面对面授课的直观性,家庭监护人与教师的沟通变得更为重要,需要通过QQ、微信等沟通平台,及时客观地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学习起居。学校教师在线上可以通过网络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的交流,让学生及时表达面对疫情的心理感受,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根据不同的心理感受,给出相应的积极解压方式,如宣泄倾诉法、行为转移法、放松调节法等,引导学生增强心理韧性,提高心理免疫力,保持健康心态。心理教师利用专业量表创建心理健康问卷,开展疫情下学生的心理状况摸底调查,筛查严重心理应激程度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干预,开设校园心理咨询热线,利用网络问答等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引导学生从消极情绪中走出,形成积极心理自我防护。复学期间,留守儿童的学习从线上回到在校教育,学校需要对儿童开展相应的自我调适课程,以渐进式的安排做好合理的作息规律,重建积极的学习习惯,心理教师需要全面观察儿童的情绪变化,做好心理疏导和正确的评估,提供及时积极的心理支持。通过有效强化家校的互动性,提升互动的准确性,让儿童在家校的共同关爱下健康地成长。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的大流行,传播广,来势凶且时间长,留守儿童如何在疫情防控时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成为当下的关键问题。从充分的防控信息普及、良好的亲子沟通、积极的社会支持、有效的家校合作视角出发,引导儿童正确认识疫情,增强积极情绪体验,科学缓解舒压,及时清除消极情绪,高效保持健康心理状态,安全度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

猜你喜欢

新冠心理健康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新冠疫苗怎么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认识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