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治疗探讨
2021-12-03朱春伟
朱春伟
白城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吉林白城 137000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简称AIDP,全称 (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该病是自身免疫病的一种,临床中还将其称为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CBS),临床特征主要以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以及四肢迟缓性瘫痪为主[1]。周围神经运动纤维是AIDP患者的主要受损部位,此时周围神经以脱髓鞘状呈现,且伴有一定的损伤情况[2]。在危重症中AIDP是常见的疾病之一,不仅病情发展快,还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临床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为了明确治疗方法该研究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共计52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取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共计52例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根据1∶1的比例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26例。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例数、年龄分别情况如下:男性14例,女性12例,其中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16岁,平均年龄为(41.23±7.26)岁。 观察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例数、年龄分别情况如下:男性15例,女性11例,其中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17岁,平均年龄为(41.82±7.57)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有较高的可比价值。
该研究所有患者均获取知情权,并签署同意书,研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实施。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激素治疗,具体如下:患者没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禁忌证,那么则采用地塞米松片(国药准字H44024469)、甲泼尼龙片 (国药准字H20020224)静脉滴注的方法,此时控制好药物的剂量,地塞米松20 mg,甲泼尼龙500~1 000 mg,静脉滴注1次/d,治疗5 d后,可对药物剂量进行减少,之后改为口服泼尼松(国药准字H42021394)的方法,剂量控制在20 mg。5 d一个疗程,共计1~2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则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方法,使用人免疫球蛋白(国药准字S19993017)静脉输注的方法,如患者为成年人,则将剂量控制在0.4 g,连续输注5 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
对症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呼吸肌麻痹是导致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重症监护病房中对重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的肺活量下降或存在气短现象、动脉分压较低(<70 mmHg),则需要及时进行呼吸治疗,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如果发现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快,临床中可以忽略,无需进行处理。为了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应该给予其排痰协助,同时为了避免坠积性肺炎,可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若患者存在较大程度的疼痛,那么则使用镇痛药物进行干预,可选择阿片类镇痛药。如果患者有高血压疾病,可使用β受体阻断剂进行治疗,但要控制好剂量,不可过大。若患者有低血压则需要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并实施扩容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两组使用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和分析患者的临床状况,并记录相关数据,尤其是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等数据要详细记录。同时将两组记录后的数据进行比较。治疗有效率以显效、有效、无效3个等级来评价,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颅神经麻痹体征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的颅神经症状恢复明显;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26×100.00%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96.15%(25/26)、76.92%(20/26)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3.85%(1/26)、23.07%(6/26) 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临床中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的一种,其主要临床病理特点为,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炎性反应以及周围神经、神经根的脱髓鞘[3]。该病的临床症状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其进展较快,但许多患者经治疗后可恢复[4]。一旦发生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的呼吸肌和脑神经会受到侵犯,蛋白和细胞在脑脊液中呈现出分离现象。当前临床中对于该病的治疗尚未发现特效药物。该研究表明对于此类患者,采用激素治疗以及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免疫球蛋白治疗方法的优势较为明显,在患者的病情缓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两种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外周血免疫活性细胞、抗体和细胞因子均有一定的消除作用,能够有效的减少神经损害现象的发生[5]。该研究关于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两种治疗方法,与韩慧茹[6]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采用激素治疗的观察组和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长期效果方面的研究较少,所有远期效果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由于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有明显区别,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建议两种治疗方法中选择效果良好的应用,不建议两种方法联合使用或单独使用激素治疗方法[7-8]。对于基层医院而言,可将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的方法作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主要治疗手段,主要是因为该方法性价比较高,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9]。同时基层医院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患者的状况,开展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存在免疫球蛋白过敏史,可使用激素治疗的方法[10]。使用激素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激素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包括:水钠潴留、继发感染、上消化道出血、骨质疏松等,这些不良因素对治疗效果的提升均有所影响,所以激素治疗时要加强重视。由于激素治疗中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因此,不建议选择激素治疗。
患者治疗时需要进行对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保持其呼吸通畅,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继发感染情况的发生。患者接受治疗时会出现呼吸肌麻痹的情况,这是该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所有要定时清理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并进行呼吸机治疗,以此减少肺炎和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该研究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1/26)vs 23.07%(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数据与赵东红等[10]学者研究的并发症发生率数据具有加高的一致性,其研究中表明,采用激素治疗的对照组和免疫球蛋白治疗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此可见对患者并发症加强预防并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良好。
感染和免疫系统问题可能和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之前有密切的联系。该研究中发现,如果患者接受治疗前存在空肠弯曲菌感染现象,那么患者的预后效果相对较差,这种情况的发生与感染激发变态反应有一定联系。
综上所述,在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治疗中使用激素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治疗期间水钠潴留、继发感染、上消化道出血、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而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治疗安全性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