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师范生乡村“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利弊分析及优化策略

2021-12-03朱成科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顶岗顶岗实习师范生

付 瑶 朱成科(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为了解决乡村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政府的支持下,部分省份实施了师范生“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例如,河北师范大学于2006年5月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率先创制了“顶岗实习”教学模式,辽宁省也在“乡村支持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省级“顶岗实习基地”,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宽师资补充渠道。目前,“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部分高校教师教育强化实践培养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师范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提升。但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入讨论[1]。

一、“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对师范生培养的有益探索

高校调派师范生进行“顶岗实习”,不仅可以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乡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均衡城乡教育发展,而且还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充实乡村中小学师资力量,深化乡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乡村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助益助力。

(一)“顶岗实习”为乡村教育发展补足师资

1.“顶岗实习”暂时性改善了乡村师资匮乏的现状

顾明远先生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必须重视乡村教育,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也就谈不上全国的教育现代化。乡村教育是乡村的希望[2]。而乡村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留住教师,并提高乡村教师的业务水平。乡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中提到,中国乡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育资源流失严重,师范生“顶岗实习”给乡村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乡村学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有效地缓解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但是,乡村和城市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相差甚远,仍存在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

2.“顶岗实习”有效地提高了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有助于提高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些家长因为乡村师资力量薄弱,功利化地希望孩子“脱离乡村,进入城市”,促使“离农”现象频发。这导致乡村生源减少,“撤点并校”现象频发,影响了乡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师范生为乡村学校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增强了乡村家长与学生对乡村教育的信心[3]。高学历师范生加入乡村教师队伍,也对乡村学校产生了“鲶鱼效应”,倒逼乡村教师进行自我提升、自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村中小学整体的教学质量。

(二)“顶岗实习”有效地解决了师范生专业技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顶岗实习”其实是一种动态的、功能性极强的实践教学形式,对于师范生来讲,乡村的教师实习岗位为他们提供了动态的、多元的、复杂的实习经历,让他们从中锻炼自己。在乡村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们积累了很多在书本中学不到的教学经验,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乡村学校的实际办学现状对“顶岗实习”的师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学会教书,而且还要学会育人[4]。所以,师范生不但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还要磨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乡村学校因为师资力量的匮乏,往往让师范生从“顶岗实习”一开始就担负讲课的重任,让师范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由准教师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而城市里的学校往往因为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很少让实习生讲课,实习生的教学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锻炼。师范生深入乡村,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更有利于他们实际运用教育学理论,强化教学环节,巩固、深化和拓展教育专业能力,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完成教育教学技能的“最后一公里”的提升。

(三)“顶岗实习”为高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有效条件

师范生“顶岗实习”是师范院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具体体现。师范生深入乡村进行“顶岗实习”,从一定意义上说,拓展了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实习的功能与空间, 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种教育改革强化了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是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加强师范生素质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可以增强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顶岗实习”能有效地协调师范院校与乡村中小学的关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高校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顶岗实习”将高校师范生转化为乡村教育师资的补充力量,既促使师范生早日成为合格的教师,也解决了师范生的实践实训教育基地不足的问题。

二、师范生“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顶岗实习”日益成为部分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模式之一。但是,“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指导教师与师范生的教学契合度有待提升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一些师范院校由于缺乏师范生的岗前系统性培训,导致他们在实习过程中无所适从,继而造成乡村教师与实习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契合的合作状态。而高校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学院应选择指导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求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原则上不超过30 人。可见,要负责将近30 人的“顶岗实习”工作,不管是工作任务量,还是管理难度,指导教师的责任和付出都是巨大的。如何按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使指导教师给予实习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帮助,是“顶岗实习”工作最需要完善的地方[5]。

(二)师范生的教师角色转换过程缓慢,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完善

“顶岗实习”能够暂时缓解乡村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师范生“顶岗实习”是让师范生能够近距离接触课堂,为日后独自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尽管农村也有很多优秀的教师,但是相比之下,没有城市优质中小学师资优越,对于“顶岗实习”的师范生而言,他们很难在短期内使自己从内心接受这种角色上的转变。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的差异让他们难以形成对教师身份的认同,导致在实践教学中工作态度不积极,遇到教学问题或者突发状况,往往寄希望于有经验的教师来帮助解决问题。因此,缓慢的教师角色转换过程限制了师范生成长的速度,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还会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6]。

与此同时,师范生都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接受的教育,而由于乡村的教育资源有限,乡村孩子基础薄弱,教学条件较为落后,致使乡村教育的现实情况往往与新课程改革脱节,这也给师范生授课增加了难度,使他们认为“顶岗实习”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三)高校、政府与中小学之间的深度合作意向有限,共赢机制有待优化

随着教师专业化浪潮的兴起,教育实习成为师范生的必修环节。《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了“卓越教师”计划,要求采用“理论—实践”与“实践—理论”双重循环的卓越教师培养方式。越来越多的高校也提出了“3.5+0.5”的实习时间分配模式,这一模式对师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师范生不能一味地坐在教室里接受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更应该走上讲台,与中小学学生面对面,真正地践行教师专业化培养方案。

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就不可能明确教师“顶岗实习”制度的权利和义务。部分高校开设的职前培训流于形式,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师范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到的知识也难以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如何在实践岗位中建立明确的授权制度和责任主体,划分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并给予一定的经济保障,仍然是未来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

三、师范生“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顶岗实习”是师范生实践知识的生成过程,是一种有效的实践学习模式。“顶岗实习”这一实践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师范生及时地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这种实践性学习是教师知识建设的必要环节之一。“顶岗实习”既能够锻炼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让他们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又能够解决乡村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

(一)健全“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没有完善的机制保障,就不可能在实践过程中明确U、G、S 三方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如何建立明确的权责体系,完善前瞻性风险预判,划分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并提供一定的财政保障,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要想使“顶岗实习”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需要从机制上保证“顶岗实习”健康有序实施。首先,要完善政策的实施步骤,确保其更具有可操作性。以部分高校和乡村为试点,考察政策的实施是否顺利,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其次,完善预算与支出保障机制,政府经费落到实处。要及时为乡村学校提供资源补给,助力乡村教师的岗位培训。再次,根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深化政府、高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尝试建设政府、高校、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四位一体”的实践体系。总之,政府要切实发挥“后盾”作用,与高校形成合力,促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健康、顺利开展。

(二)促进实践课程与实习指导的深度整合

我国部分高校始终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割裂了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导致师范生在理论层面擅长,但却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尤其在遇到教学突发状况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对此,高校应当专门开设乡村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解决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还应当开设“顶岗实习”相关课程,开展岗前培训,从理论层面入手,让学生逐步对乡村教育产生认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完善“顶岗实习”的指导导师体系;还要鼓励师范生对乡村情况进行前期实地考察,锻炼他们灵活运用教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8年,我国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即由政府出面,招募优秀退休教师、教研员到乡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讲学,发挥优秀退休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为乡村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校可以凭借“银龄计划”政策对优秀退休教师实行返聘,鼓励退休教师与师范生一起到乡村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教育支援。优秀退休教师在指导师范生教学实习的同时,也可以间接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既有效指导了乡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也减轻了高校教师的实习指导压力,一举多得。高校还可以将优秀的教师指派为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到乡村教学实践基地考察,及时与师范生沟通,以有效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完善多导师指导体系

师范生“顶岗实习”既能使乡村教育教学获得及时有效的指导,又能为提升乡村基础教育服务,满足乡村对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的需求,促使教育效益最优化。然而,教师教育的兴起光靠师范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农村中小学的大力配合。要加强乡村教育教学理想信念建设,强化师德培养,扎实基本功,完善“顶岗实习”模式,给师范生“最后一公里”的培养助力。

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中,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完善多导师的指导体系,更新岗位实践的模式和机制,才能保证这项工作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完善“顶岗实习”的导师制度,应当构建“双导师”指导机制,完善导师组巡查指导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师范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为师范生实践教学的“最后一公里”保驾护航。

(四)打造高水平县域教研中心

在当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UGS 多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体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传统“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单纯地注重“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即“U-G-S”的资源整合,只强调“三位一体”,忽视了教研中心和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而如果将“U-G-S”拓展为“U-G-S-C”,即“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县区教研中心”的培育模式,将是优化“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激发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及教研中心的工作活力,与高校、地方政府、乡村中小学形成合力,可以有效地促进师范生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使县区教研中心承担县域内“顶岗实习”师范生的管理与实习基地的监督职责,肩负起服务教师教学、促进教师发展的重任,做师范生与高校、与乡村学校、与政府之间的联结纽带。由于优秀师资匮乏,也可以由县区教研中心的教师和“顶岗实习”班级的教师共同对实习师范生进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县区教研中心可以进一步了解师范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高校和政府进行有效沟通,尽快解决问题。李中国曾经提出,在“G-U-S”模式中,要以县区教师教育机构为依托,建立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承担县域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和师范生实习基地的建立与监管,这与教研中心的作用不谋而合[7]。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县区教研中心三者合力,可以为“顶岗实习”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支持,同时也为“顶岗实习”政策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结 语

虽然师范生到乡村“顶岗实习”看似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但从“顶岗实习”师范生的名额分配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指导,都应有从上到下的监管体系。建立多元互动生成机制,保障教师教育及人才培养效益最大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助力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顶岗顶岗实习师范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新冠疫情影响下汽车学院顶岗实习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研究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