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1-12-03游庆军卢云峰
游庆军 卢云峰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盘锦 124000)
在教育环境驱动下,高校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与本校事业发展、各学科各专业相契合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体系。在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前提下,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创新性教学思维,也是统领人才培养的新理念[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出现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管理学课程思政实现了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继而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可强化学生现代管理学思想的实际应用能力。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和实际调研发现,目前国内高校管理学课程教材大多采用亨利·法约尔的管理学理论框架。从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步入社会后通常服务于企业与组织,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度过职业成长期后,一部分毕业生可能晋升为企业或组织的中高层管理者,那么,企业管理者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否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不仅影响着企业与组织的长远发展,同时对社会人文环境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开展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从学科教育层面上看,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有利于发挥管理学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凸显其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大而言之,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更是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2]。
二、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梳理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
如何发挥好专业课的育人功能,用好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核心载体,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梳理尤为重要。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梳理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通过梳理思政元素,可使教师在进一步明确管理学课程内容所隐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为课程德育功能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3]。笔者基于管理学课程内容,以课程思政元素为切入点,针对不同的课程思政元素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
(二)设计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1.主动学习模块的应用。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广泛应用主动学习模块,并以问题和任务驱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从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用管理学理论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使学生把握我国社会的运行机制、发展体系,在自主学习管理学知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课程思政元素。
2.案例思辨的应用。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案例,在整合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案例内容可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商鞅为推行变法而徙木立信;不同时期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与先进人物,如可持续发展理论背景下久久为功的塞罕坝植树人。案例思辨引导主要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如我国以举国体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体现的社会主义优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与管理学方法的融合,如马克思的矛盾论与帕累托法则;企业案例与管理学课程内容的结合,如阿里巴巴公司、腾讯公司的企业文化解读。案例思辨的应用侧重点在于管理学课程德育功能的发挥,以当前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教师可借助中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性化管理优势与领导力的重要性,感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从而强化学生的发展意识和家国情怀。
3.基于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汲取思政教学内容,可以强化学生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管理学课程内容的深度。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从学生的意识、理念、道德、品质、行为等方面出发,侧重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管理学知识学习中。所以,基于生活素材丰富管理学知识内容,有助于管理学教学回归育人的本真,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以激励、激励理论及演变、激励方式选择为例,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新时代国内企业的激励方式。如顺丰速运公司在发展与运营过程中,基层快递员主要通过计件方式获得薪酬。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顺丰各网点分别向派件员、片区负责者分发疫情防控爱心包,其中包含口罩、酒精等日常必备的消毒防护用品。顺丰速运公司为基层快递员提供了基础的保障,同时承诺免费为各网点派件员注射疫苗。基于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思政教育,总结该企业的激励方式,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用计件方式激发内部职工、基层职工的工作热情,将派件量与薪酬挂钩后,职工希望自己获得更多的酬劳,则会切实做好品牌宣传和本职工作;第二,为职工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可增强职工的防护意识,巩固职工防护的物质基础,凝聚和温暖职工的心,彰显企业的人文情怀。
三、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实事求是,身正为范
教师是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要站位高、有情怀,以德修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实现自身政治素养、人格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一体化发展。开展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教师的内心应根植爱党爱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本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着眼于学生成才和成人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师生成长发展共同体。这样的教师才能把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落到实处,切实影响学生的情感、观念和意识,继而达成“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二)隐性教育,润物无声
在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管理学课程内容是思政教学的重要载体,而思政教育则寓于管理学课程之中,二者并不是单纯的拼接,而是全过程的融合。笔者建议教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尤其要开展隐性教育,并尽可能避免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突兀地导入思政育人点,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管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寓意,不断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确认知社会的方法和思想,做到润物无声[4]。要想达成这一效果,教师应深入挖掘管理学知识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常问“为什么”,以引导学生思考。如,国内外各行业领域的巨头企业为何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要直接告知学生,这些企业因为采用了人本管理模式、重视管理水平与管理模式的动态提升,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再如,国内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管理水平、企业家领导力以及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人员流动有什么影响?笔者认为,课程思政实施于无形是管理学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无缝对接的最佳方式。
(三)课堂改革,参与式教学
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课堂改革,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改革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彰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知识内化具有积极作用。案例教学法与合作探究教学法均属于参与式教学模式,基于此种模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主动地思考人生意义、做人做事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形成人生观念与道德素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将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必然会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格修养。
综上所述,笔者围绕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从必要性、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强调了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梳理,提出了参与式教学的应用。“三全育人”的核心在“育”,要充分利用课程这个育人载体,构建新的课程育人模式,营造新的育人生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5]。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不仅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是高校实现“三全育人”、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关键举措。